劉立軍
【摘要】 目的 分析膝關節表面置換術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合并內翻及屈曲攣縮畸形的效果。方法 100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合并內翻及屈曲攣縮畸形患者, 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50例。對照組患者采取藥物治療, 觀察組采取膝關節表面置換術治療。比較兩組臨床效果、膝關節功能評分。結果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6.00%, 高于對照組的84.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行走能力評分為(25.73±3.10)分, 上下樓梯能力評分為(18.90±5.13)分, 腫脹程度評分為(9.16±1.13)分, 屈曲、攣縮程度評分為(26.03±4.05)分, 綜合能力評分為(81.23±11.35)分;觀察組患者行走能力評分為(27.83±2.85)分, 上下樓梯能力評分為(21.92±4.86)分, 腫脹程度評分為(10.22±0.97)分, 屈曲、攣縮程度評分為(29.04±3.82), 綜合能力評分為(89.33±9.58)分。觀察組行走能力, 上下樓梯能力, 腫脹程度, 屈曲、攣縮程度, 綜合能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合并內翻及屈曲攣縮畸形患者采取膝關節表面置換術治療, 可有效緩解患者關節腫脹、疼痛, 促進膝關節功能恢復,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膝關節表面置換術;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內翻;屈曲攣縮畸形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4.029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屬于高發膝關節慢性關節炎疾病, 患病原因與軟骨變性、破壞、丟失等原因密切相關, 患病后關節邊緣、軟骨下骨出現骨贅。與其他治療方式相比, 膝關節表面置換術可有效緩解患者關節疼痛, 有助于促進膝關節功能恢復。本研究特收集本院收治的100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合并內翻及屈曲攣縮畸形患者為研究對象, 對膝關節表面置換術治療效果進行分析,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合并內翻及屈曲攣縮畸形患者, 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5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8例, 女22例;年齡最小62歲, 最大85歲, 平均年齡(73.5±4.8)歲;病程1~10年,?平均病程(5.5±1.7)年;病情分級:Ⅰ度12例, Ⅱ度10例, Ⅲ度15例, Ⅳ度13例。觀察組患者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最小60歲, 最大83歲, 平均年齡(71.5±4.2)歲;病程1~8年, 平均病程(4.5±1.7)年;病情分級:Ⅰ度11例, Ⅱ度12例, Ⅲ度14例, Ⅳ度13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X線片檢查均確診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膝關節出現嚴重退行性改變和骨贅;②膝關節間隙變窄, 骨質明顯增生, 存在不同程度內翻、屈曲攣縮畸形;③患者及家屬均對研究內容知情同意, 自愿參與此次研究, 且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嚴重骨質疏松、不符合手術指征;②神經肌肉疾病其其他因素引起的膝關節病變;③急性、慢性骨關節感染;④膝關節側副韌帶嚴重損傷;⑤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肝腎功能障礙;⑥凝血功能障礙、消化道出血;⑦精神疾病、溝通、認知障礙及不依從者;
1. 2 方法 對照組采取藥物治療。采取玻璃酸鈉關節腔內注射, 患者保持仰臥或坐位姿勢, 膝關節保持屈曲, 角度為70~90°, 在患膝放置鋪巾, 并進行常規消毒, 臨床醫生在操作時必須戴無菌手套, 取髕骨外側、內側內膝眼、外膝眼合適位置穿刺;使用7號針頭注射器(5 ml)對膝關節腔進行穿刺, 將關節腔中積液抽出, 將2 ml玻璃酸鈉注入關節腔, 注射結束后必須協助患者進行膝關節活動, 時間保持在2 min左右, 使玻璃酸鈉能在關節中均勻分布, 1次/周, 連續治療5次。
觀察組采取膝關節表面置換術治療。選擇強生公司和Link公司穩定型假體49膝、96膝;行腰硬聯合麻醉, 靜脈滴注抗生素, 20 min后使用止血帶充氣;取膝前正中合適位置作切口, 經內側髕旁入路進入關節, 脫位髕骨, 將部分髕下脂肪墊、增生滑膜組織、內外側半月板切除;將交叉韌帶股骨止點切斷, 脛骨平臺使用骨刀將股骨周緣骨贅徹底清除, 剝離骨膜下關節囊和內側副韌帶深層, 將范圍控制在脛骨關節面1.0~1.5 cm左右;術前使用X線片對患者外翻角度進行測量, 通過髓內定位法截出股骨遠端9 mm, 使用髓外定位對脛骨進行定位, 以脛骨髁間棘、脛骨骨脊、脛骨結節、第2跖骨及其他骨性標志為參照, 對損害輕側高點8~10 mm、脛骨平臺最低點1~2 mm截骨, 以免截骨平面出現內翻情況;根據患者具體情況, 在伸直間隙置入合適的間隙測量模塊, 由于部分患者關節無法完全伸直, 可在活動范圍內施加內外翻應力, 并對內外側軟組織穩定性和張力進行評價, 并對內外側間隙、伸直間隙厚度、內外側張力進行評估, 根據評估結果對內側結構進行松懈, 使內外側保持平衡;以通髁線、AP線、股骨后髁連線為參照, 在脛骨截骨面明確股骨外旋(3~5°), 將4合1截骨模塊安裝好;對股骨髁前、前斜、后斜、后進行截骨, 對關節囊后方骨贅進行徹底清理, 將間隙墊插入, 并對屈伸間隙相等性進行評估;如患者伸直間隙過小, 可以股骨髁為起點從后上方對關節囊進行剝離, 對內側結構和后方組織進行合理徹底松解;如患者屈曲畸形改善效果不滿意, 伸直間隙比屈曲間隙小, 可適當在股骨遠端增加截骨2~4 mm;屈曲攣縮患者需對髕骨進行神經化處理, 對周緣骨贅進行修整, 選擇型號合適的試模安裝好, 并對膝關節內外翻穩定性、活動度、髕股軌跡進行測試, 后再進行脈沖槍沖洗, 將股骨髁、脛骨平臺、厚度合理的聚乙烯襯墊安裝好, 對骨水泥碎屑進行清理, 患者保持屈曲姿勢對切口進行縫合, 留置引流管。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臨床效果、膝關節功能評分。①臨床效果判定標準:顯效:患者膝關節腫脹、疼痛完全消失, 步行能力, 下蹲能力恢復正常, 關節活動度>130°;有效:患者膝關節腫脹、疼痛、步行能力, 下蹲能力明顯改善;無效:患者膝關節腫脹、疼痛、步行能力, 下蹲能力無改善。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以《膝關節功能評定表》[1]為依據, 對患者膝關節功能進行評分, 評分內容包括行走能力, 上下樓梯能力, 腫脹程度, 屈曲、攣縮程度, 綜合能力, 得分與患者膝關節功能呈正相關。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臨床效果對比 對照組患者中顯效20例, 有效22例, 無效8例, 總有效率為84.00%;觀察組患者中顯效28例, 有效20例, 無效2例, 總有效率為96.00%。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2 兩組患者膝關節功能評分對比 對照組患者行走能力評分為(25.73±3.10)分, 上下樓梯能力評分為(18.90±5.13)分, 腫脹程度評分為(9.16±1.13)分, 屈曲、攣縮程度評分為(26.03±4.05)分, 綜合能力評分為(81.23±11.35)分;觀察組患者行走能力評分為(27.83±2.85)分, 上下樓梯能力評分為(21.92±4.86)分, 腫脹程度評分為(10.22±0.97)分, 屈曲、攣縮程度評分為(29.04±3.82), 綜合能力評分為(89.33±9.58)分。觀察組行走能力, 上下樓梯能力, 腫脹程度, 屈曲、攣縮程度, 綜合能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病群體多集中于老年群體, 臨床癥狀表現為關節腫脹、疼痛、軟骨細胞減少、軟骨退行性變形、形態畸形、功能障礙等, 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
膝關節置換術在治療過程中通過對截除受損關節面進行重建, 在三維方向對關節基線進行重建, 維持軟組織平衡, 使髕股保持良好關系, 促進下肢力線和關節功能恢復, 提高關節面接觸應力對稱及平衡[2]。研究表明[3], 內翻畸形患者在矯正時, 必須先恢復下肢力線, 重建膝關節穩定性, 因此, 臨床醫生需現對患者膝內翻形成機制和構成因素進行評估, 有針對性的進行矯正, 從而改善患者鵝足、內側副韌帶、后內側關節囊、后交叉韌帶攣縮。在手術過程中, 軟組織松解平衡是提高手術成功率關鍵所在, 只有先松解軟組織再切骨, 方能對關節畸形進行糾正[4]。膝內翻患者需先松解膝內側軟組織, 并將前交叉韌帶切斷, 將關節囊內側半月板和關節上附著點切開, 剝離骨膜, 將骨贅切除。如患者內翻、屈曲攣縮畸形仍未得到糾正, 還應內側副韌帶止點、鵝足進行遠端剝離, 膝外翻需松解膝外側軟組織, 取關節內距髕骨外緣1 cm左右位置。將髕韌帶擴張部直行切開, 再將髂脛束前緣橫形切斷, 從股骨外髁處剝離腘肌腱、腓側副韌帶, 膝屈曲畸形者需松解膝后側軟組織, 將后交叉韌帶切斷, 將脛骨、股骨、關節囊粘連位置分離, 股骨截骨, 再將關節囊切開, 方能減輕患者關節疼痛, 改善患者內翻、屈曲攣縮畸形, 維持關節穩定[5]。
本研究觀察本院收治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合并內翻及屈曲攣縮畸形患者的臨床資料發現,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6.00%, 高于對照組的84.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行走能力, 上下樓梯能力, 腫脹程度, 屈曲、攣縮程度, 綜合能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結果進一步證明, 膝關節表面置換術在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合并內翻及屈曲攣縮畸形患者治療中更具有優勢。
綜上所述,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合并內翻及屈曲攣縮畸形患者采取膝關節表面置換術治療, 可有效緩解患者關節腫脹、疼痛, 促進膝關節功能恢復,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王波, 羅建成, 王平, 等. 膝關節表面置換術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合并內翻及屈曲攣縮畸形的療效分析. 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 2017, 32(6):589-591.
[2] 史建偉, 牛維, 盧賀, 等. 關節外截骨矯形并同期單髁置換術治療關節外畸形繼發單間室膝關節骨關節炎1例. 臨床骨科雜志, 2017, 20(3):381-382.
[3] 從先銳. 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并內翻畸形療效觀察. 中國基層醫藥, 2018, 22(15):2317-2318.
[4] 謝衛寧, 楊英年, 甘六央, 等. 人工表面關節置換治療晚期膝關節骨性關節炎28例. 當代醫學, 2019, 15(27):52-53.
[5] 張睿強, 王繼東. 人工表面關節置換治療晚期膝骨性關節炎的臨床療效.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 2016, 34(6):827-828.
[收稿日期:2020-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