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永傳


說起“地球蝴蝶牌咖啡”,許多生活在中國的印尼歸僑稱那是他們“戒不掉的喜愛”。而對于喜愛喝咖啡的廣大印尼華人來說,這只有著84年歷史的“蝴蝶”更是他們的“最愛”。
四代華人打造呵護
“地球蝴蝶牌咖啡”由祖籍中國福建安溪的一個華人家族創立和傳承。20世紀20年代,安溪龍門人周鐘錦“下南洋”到印尼,經東爪哇來到巴厘島,開辦“綿益”商號做土特產生意。1935年開始經營咖啡生意,成為該品牌的源起。
1955年,從父親手中接過咖啡生意的周鴻儒投資創辦咖啡工廠并注冊了“地球蝴蝶”品牌;1993年其兒子周有為從美國讀書和工作歸來協助打理工廠。2012年周鴻儒過世后,周有為成為“地球蝴蝶牌咖啡”的第三代掌門人;如今同樣具有國外留學背景的周家第四代年輕人正在品牌包裝、營銷策略、互聯網思維等方面為這只“蝴蝶”飛得更遠群策群力。
歷經四代人的打造呵護,如今的“地球蝴蝶”咖啡廠是巴厘島唯一上規模的咖啡工廠,每月產銷量70噸至80噸。該品牌咖啡成為兩、三代印尼華人的首選、成為許多中國印尼歸僑慰藉心靈的寄托、也成為巴厘島普羅大眾的“最愛”。
“做當地百姓喝得起的高品質咖啡”
1945年出生的周家第三代周才元旅居中國香港從事中國茶葉的國際貿易,擔任“地球蝴蝶”咖啡廠顧問。因為其弟弟周有為不會講中文,聽聞記者前來采訪,說得一口流利漢語的他特意從中國香港飛到印尼巴厘島。
地處巴厘島繁華區的咖啡廠頗似一個別致的花園,近3000平方米的廠區花團錦簇綠樹成萌。
“一切都是我爸爸經營時的模樣。”周才元介紹說,爸爸為工廠訂下了兩條“硬規矩”:一要做質量保證的高品質咖啡,二要做讓當地老百姓喝得起的咖啡。
該品牌咖啡沒有自己的咖啡園,周鴻儒要求“專業的事應該讓專業的人去做”。其簽約的穩定原料供應商為蘇門答臘島曼特寧(Mandheling)、南蘇拉威西托那加(Toraja)和巴厘島金塔馬尼(Kintamana)的世代咖啡園,這3個地方是印尼頂級咖啡豆的產區。
記者與周才元和周有為一道,驅車盤旋至海拔近1500米的金塔馬尼鄉,只見該處的阿拉比卡咖啡園里,柑橘、柚子、百香果等果樹間種在咖啡樹中,成熟的水果滾落一地沒人收。祖籍福建華安的76歲咖啡農李文順稱,這種園里長出來的咖啡帶有自然果香。自祖父開始種咖啡、擁有1.5萬多平方米咖啡園的李文順說,他每年收成的二三十噸咖啡豆都供給了“地球蝴蝶”咖啡廠。
“好原料沒問題,我們只需專注做好工廠的專業事。”周才元說,廠里的工人特別是負責烘焙炒制和拼配的技術工人,都是父親帶出來的幾十年經驗老員工。
據周才元介紹,該廠有一款專供本地百姓享用的簡易包裝產品,60多年來包裝、口味、價錢都不曾變過。這就是周鴻儒定下的“要讓本地老百姓喝得起地球蝴蝶牌咖啡”的規矩。如今僅這款產品在巴厘島每月銷量就達30噸。
巴厘島首制“貓屎”咖啡
周才元介紹說,2000年,北蘇門答臘曼特寧產區一位村民帶著1公斤麝香貓消化過的阿拉比卡咖啡豆來到工廠,周有為以100美元的價格買了下來,而當時普通咖啡豆每公斤價格僅4美元。
“當時弟弟被父親狠狠教訓了一番。”周才元說,可是當弟弟將炒制出來的咖啡與朋友分享時,這些很懂咖啡的朋友都拍手叫絕,紛紛求購這種咖啡。漸漸地,曼特寧產區的村民都將找尋到的麝香貓豆賣給周有為,他也成為巴厘島制作“貓屎咖啡”的第一人。
因為這種咖啡豆是野生麝香貓覓食成熟的咖啡紅豆后,經消化系統排泄到野外的,很不容易找尋。周有為稱他一年的“貓屎”產品只有1噸左右,而且都被特定的消費群體訂購。
謀局中國市場 打造百年品牌
周才元說,目前“地球蝴蝶咖啡”還沒有在中國市場銷售,但每年有很多印尼歸僑特意托人從巴厘島帶到中國,該島的中國游客也將之作為購買咖啡的首選。
“為了保證品質,工廠嚴格控制產量。中國市場非常龐大,我們要考慮供應能力,所以不能輕易投放。”周才元說,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國際交往越來越頻繁,中國懂咖啡的人越來越多。
“我們已在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注冊了商標,正謀劃生產專供中國市場的高檔產品。”周才元稱,正讓具有海外留學經歷和國際視野的“第四代”年輕人規劃這一事業,為打造百年品牌拓展可持續的新空間。
·來源:中新網(原文有刪改)
·責任編輯:陳麗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