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麥泰倫(Tarrant Mahony) 譯/史聰一
2020年5月28日,經多年商議與討論,中國通過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全面性的民事法典,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以下簡稱民法典)。該法典將于2021年1月1日起生效,并將在此后對中國大陸的大部分民政事務起到規范作用。這部卷帙浩繁的立法成果共由7編,84章,1260條組成。民法典是一項重大成就,代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自成立以來成果的精華。此外,因不同法律的各類法規存在不一致或不完備的現象,故該法典還旨在起到協調作用。不出所料,民法典的起草引起了公眾的廣泛關注。據報道,在立法過程中,收到各類評論上百萬條。
2014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開始起草民法典的第一部分,這便是現行版本民法典編纂工作的開端。該法典的第一部分為《民法通則》,于同年被全國人大通過。而其余六部分則于2018年8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并最終與“通則”合并為一份法典草案于2019年12月提請全國人大進行最終審議。2020年5月,民法典通過,意味著這一時間跨度長且包羅甚廣的計劃圓滿結束。在諸多方面,民法典的頒布標志著全面現代私法體系建設的完成,該體系于20世紀70年代末在鄧小平的領導下開啟。
民法典的第一編囊括了2017年全國人大所頒布的《民法通則》。該章節包括適用于所有或部分后續具體部分的基本原則,并界定了基本法律概念的性質,如法人人格、民事行為、代理關系、司法能力,以及訴訟時效等。
第二編介紹了“對物權”,匯集了物權法并補充現有的規定《物權法》和《擔保法》。本編的重點是有關通常所指的“所有權”的規則,包括房地產(不動產)與私人財產(動產)所有者的權利與職責。本章節所列舉的權利包括使用、占有、受益和處分業主自身財產的權利,還包括使用、占有或受益于他人財產的權利(所謂“用益物權”)。此外,本編還定義了三種擔保權益:抵押權、留置權與質權。第二編介紹的一項重要進展涉及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的更新。2007年頒布并于2008年生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首次規定了此類土地使用權在到期(通常屆滿期限為70年)后將自動續期的原則。不過,對于這種續期的基礎與要求,在當時沒有得到進一步解釋。民法典現行規定:“續期費用的支付或減少須遵守法律及行政法規的規定……”這意味著:“自動續期”很可能需要支付續期費用。
第三編涉及合同關系,在很大程度上基于199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與隨后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這是民法典中最長的一編,共有526條,分為三個分編。根據《合同法》的形式,第一分編包括適用于所有合同的通則,包括合同的訂立、履行、轉讓、終止、違約與責任等問題。第二分編討論了合同的具體類型。此外,民法典還增加了全新的第三分編,規定了“準合同”的規則以及處理不當得利問題。
第四編可能是民法典最重要的進展,即對“人格權”的法律保護。這是民法典中唯一沒有直接基于現有法律法規的部分,被認為是此次起草計劃的主要成就之一。這也是該法典中最具爭議的一編,因為引入了許多先前在其他中國法律中尚未闡明的概念(1986年的《民法通則》與其他行政法規以基本形式闡述了一些基本概念)。根據民法典第九百九十條,人格權是指民事主體享有的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等權利。這些權利不能被放棄、轉讓或繼承,但可以被配偶、子女或父母強制執行。
第五和第六編涵蓋了婚姻和繼承法律領域,分別基于現行的婚姻法和繼承法。第五編闡述了結婚的登記程序、離婚的規則、收養的條件以及離婚后財產與債務的分割方式。第六編訂立遺囑繼承(即死者已立有效遺囑),以及無遺囑繼承(死者未立有效遺囑)的條例。
最后一部分,第七編闡述了非契約性侵害他人民事權利的法律原則,即所謂“侵權行為”的法律范疇。該部分在很大程度上是對現行侵權責任法的重述,并進行了修改,以處理各類“現代”侵權問題。這包括互聯網服務提供商因在其平臺上實施侵權行為而需要承擔的責任,以及因高空拋物但無法確定實際侵權者的情況下業主所需承擔的責任。
總體來講,盡管民法典的大部分內容是對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的重述,但作為一部涵蓋了幾乎所有民事法律關系領域且框架全面而完整的法律,該法典的頒布是中國現代法律體系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首次將全部主要的民事關系法律原則及法規集中于一部立法中。因此,一項始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進程,隨著1978年鄧小平提出的“改革開放”的進程而邁入一個全新的階段,現在已然得到了邏輯自洽的結論。毋庸置疑,雖然今后將會出現諸多新的情況,需要進一步調整并修訂現有的法規,但任何此類進展都將以民法典為基礎來進行。

Tarrant Mahony教授給學生們上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