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繼國

莫桑比克當地合作種植戶領取大米(中鐵二十局 曹增光 攝)
近日,中國在非洲最大水稻合作種植項目——莫桑比克萬寶農業園2019—2020年水稻種植季喜獲豐收。在項目廠區門口停放的一輛裝滿本季新鮮大米的貨車旁,當地合作種植戶Adelina Manhique在登記后領到了自家的150公斤大米。她說:“現在大家都在談論新冠病毒,市場上有些需要進口的東西已經不方便買到了,我們有些擔憂。公司及時給我們發放了大米,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疫情。”
新冠肺炎疫情目前在全球持續蔓延,根據有關資料顯示,截至8月14日,非洲確診病例已經超過109萬人。受疫情影響,勞動力短缺、供應鏈中斷,非洲糧食安全面臨極大風險。莫桑比克人口近3000萬,每年進口大米約50萬噸,萬寶農業項目每年供應大米約1.3萬噸,保障了項目所在地周邊市場糧食安全,也增強了民眾抗疫信心。
莫桑比克3月22日出現首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后,隨即關閉了近15000所學校,影響了850萬學生。從4月1日起莫桑比克進入全國緊急狀態,導致國際航運不暢,長期依賴進口的日用品、工業用品及糧食等大宗商品進口嚴重受阻。鄰國南非疫情暴發后,大量在南非打工的莫桑比克人被迫返回國內。莫桑比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部長6月初宣布,受疫情影響正規部門至少有39000人失業,非正規部門的失業人數很可能要高得多。
為了確保中莫員工的身體健康,確保糧食安全,增加當地民眾對抗疫情的信心,萬寶項目投資、管理方中非發展基金和中鐵二十局今年伊始提前布局,安排落實防疫保收工作,力爭做到“防疫零感染,收儲保質保量、顆粒歸倉”。
早在莫桑比克出現疫情前,項目組就及時組織員工和當地種植戶學習防疫相關知識,通過圖文宣傳、聯合當地衛生部門組織防疫宣傳等方式,提高對防疫的認識和配合防疫工作的積極性,并儲備了大量的防疫和生產生活物資。
在疫情發生后,項目組采取周密的防疫措施,實施封閉式管理,為所有員工配發防疫口罩,在基地配備了清潔和消毒設施,嚴格執行消殺工作和員工體溫檢測,確保員工的身體健康。在水稻收割期間,項目組暫停所有人回國休假,包括季節性務工人員,加班加點開展收儲工作。項目組大范圍在當地尋找設備配件等物資供應,減小對國內配件的需求,共整備收割設備27臺,裝載收儲運輸設備42臺,確保疫情期間所有水稻顆粒歸倉。
萬寶莫桑農業園2019—2020年種植季共播種水稻37261畝。3月15日收割工作開始,至6月13日水稻收儲工作全面完成。受疫情、旱情影響,有效收割面積約3.59萬畝,收獲水稻約1.54萬噸。
莫桑比克農戶Adelina Manhique家參加合作種植已經5年了,今年他們與萬寶合作種了30畝水稻。像Adelina Manhique一樣參與合作種植的農戶今年有500多戶,種植面積達到1.1萬畝,入庫水稻約3366噸。項目組隨著合作種植戶的收儲進程,陸續安排合作戶領取大米,幫助這些家庭更好地應對疫情。俗話說,“手中有糧,心中不慌”。Adelina Manhique在領到糧食后忍不住跳起了熟悉的當地舞蹈。
萬寶莫桑農業園是目前中國在非洲最大的水稻種植項目,也是中莫兩國產能合作的13個重點項目之一,占地30萬畝。該項目由中非發展基金、中葡合作發展基金投資,中鐵二十局帶資管理,多年來以“授人以漁”的方式為解決莫桑比克糧食安全和提高當地人民生活水平作出了應有的努力。
45歲的莫桑比克農婦Anna Fernando是與萬寶合作的種植戶之一。自從2015年加入萬寶起,她每天在自己位于萬寶農場的30畝合作種植田上勞作,她使用萬寶提供的種子、農藥和技術,一季的收入約30000梅蒂卡爾(約合人民幣3000元),供養著一個18口人的大家庭。
帶資經營管理的3年間,中鐵二十局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以合作種植的方式帶動農戶生產,指導培訓莫桑比克當地1500戶家庭種植水稻,直接和間接受益人數超萬人。
為提高水稻種植產量,中鐵二十局將中國先進的水稻種植技術和資源引入本地,采用水稻旱直播、水直播、人工插秧和機械插秧等多種模式,使得每公頃產量提高到了7噸,充分解決了莫桑比克糧食短缺問題。2019年全年累計向當地供應大米1.35萬噸,并為當地提供了超過1000個就業崗位。
莫桑比克農業與糧食安全部部長伊吉諾·馬魯萊(Higino De Marrule)在接受中國媒體專訪時說:“中國在莫桑比克的水稻項目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不僅將水稻年產量從每公頃2噸提高到每公頃7噸,而且還將種植技術傳授給了當地農戶。”
不僅僅是種水稻,馬魯萊表示,莫桑比克希望全面學習中國的農業發展經驗。“如果看一下中國的農業發展歷程就會發現,中國已經擺脫了過去的小農經濟,培育出很多大型農業企業。我們希望學習中國的農業經驗,讓我們的年輕人口開始向其他產業轉移。”當前,70%—80%的非洲人口集中在農村。
萬寶莫桑農業園以水稻種植為主,多種糧食及經濟作物種植為輔,是集農田開發、糧食生產、倉儲、加工和銷售為一體的綜合性農業產業園項目。
莫桑比克政府對萬寶項目寄予了厚望。2013年,莫桑比克時任總統格布扎在考察萬寶項目時,將這里生產的大米親自命名為“好味道”,希望通過這一農業項目可以讓該國從大米進口國變成出口國。莫桑比克每年需要從國外進口大米約50萬噸。如今,“好味道”在莫桑比克已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品牌。
種出稻谷只是第一步。莫桑比克工業基礎薄弱,幾乎沒有任何加工能力。萬寶農場斥資1000萬元人民幣建設了一條大米加工線,可以在24小時內將225噸水稻加工成150噸的大米,目前由于水稻產量不足,一天只需要開轉8小時。此外,項目還配有8座現代化倉庫,儲量達到24000噸。
中鐵二十局萬寶項目執行總經理胡計高說:“在國外搞農業,一定要搞全產業鏈。如果沒有加工設施,稻谷就賣不出去,就無法獲得穩定的現金流;而如果沒有足夠的糧源,加工設施也無法達產,很難產生效益。”
種植水稻是為了解決糧食問題,不可能成為暴利行業。為了增強項目的盈利能力,中鐵二十局不斷尋求創新和突破,計劃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打造現代化農業,引進無人機技術用于田間管理,扎根賽賽市,逐漸從單一的水稻種植、生產、加工、銷售鏈發展為水稻種植、生產、加工、銷售,家畜養殖,大棚蔬菜,白酒釀造,牛肉加工等多種產業鏈同時發展的農業多元化經營。
目前已經開設了釀酒坊,在中國企業中的口碑很好。在園區養豬、養雞鴨,種植大豆、綠豆、瓜果、油葵等經濟作物,栽桑養蠶等,以便利用農閑季節和副產品,進一步提高項目盈利能力。
按照目前萬寶莫桑農業園發展規劃,預計5年內,種植面積目標達到6萬畝,產量目標3萬噸。能否如期達到目標目前還不確定,“遇到的困難比較多,首先是資金和現場條件都不具備。”胡計高說。根據中鐵二十局提供的信息,目前萬寶剛剛實現封閉式運營的收支平衡,未能擴大規模的原因也在于缺乏對基建的投資。雖然項目方對第三方合作伙伴持歡迎態度,但截至目前還沒有新的投資。受疫情影響,非洲市場投融資項目推動更加艱難。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副教授張傳紅認為,“所有的資金都是趨利性的,農業投資周期長,見效慢,風險大。”這也是為什么萬寶項目暫時未獲得來自第三方投資的原因。不過張教授也提出了農業項目三方合作的新思路,“如果說世界銀行出錢,中國公司出力,當地政府是業主,這種合作也還是很好的。”

加扎省省長瑪格麗特登上收割機,感受豐收的喜悅(中鐵二十局 曹增光 攝)
此外,莫桑比克外匯管制嚴格,資金(特別是利潤)匯出手續費高昂(莫桑比克為20%的利潤稅),甚至因缺乏外匯造成無法匯出等問題。目前,項目方結合園區的氣候條件以及國內、國際農產品市場行情,選擇性地進行經濟作物品種試驗。種植一季國內需要的經濟作物和農作物,探索開展國際貿易,將資金轉化成貿易物資出口回國,在賺取貿易利潤的同時,將海外項目利潤轉移回國,打造一種全新模式,解決海外公司資金流通困難問題。
影響擴大生產規模的因素除了資金問題,還有中方技術人員的勞動簽證問題。《莫桑比克勞動法》規定,總就業人數在100人以上的企業,允許雇用不超過5%的外籍勞務人員。萬寶項目公司目前有中方員工80人左右,雇用當地員工300人左右(高峰時能達到1000人左右)。如果擴大規模,項目公司需要至少150名中方員工對當地種植戶進行技術指導,且不說新增人員按照現有規定無法取得勞動配額,目前在職的中方員工也有很多人還沒有勞動配額。莫桑比克律師寶拉羅查表示,莫桑比克對外籍人士實行嚴格的配額,這不利于投資。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中非研究所(SAIS)主任黛博拉·布羅蒂加姆認為,“只要外國人來從事當地人能做的工作,就會受到批評,也會引起人們對外國人接管的擔憂。即使是西方人,也會發生這種情況。”萬寶項目目前采用的模式是“臨時的”。“在轉移了知識和技能后,中國農民將不得不離開。”布羅蒂加姆稱,對于中非基金來說,最好的選擇,是尋找有實力的非洲農場成立合資公司。
6月25日是中國與莫桑比克建交45周年紀念日。莫桑比克前總統希薩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中國正通過投資、技術和企業合作等手段推進對莫經貿合作。在農業領域,中莫合作的水稻種植項目頗具規模,有望讓莫桑比克糧食產量翻幾番,滿足莫國內糧食需求,最終幫助莫實現糧食自給并出口外銷。在萬寶項目實施中,中國企業還幫助莫農戶在自家農地上耕作,這是非常好的合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