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國忠
2015年10月2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舉行的歡迎晚宴上深情地說:“我們不會忘記英國曾經(jīng)向中國提供了寶貴的經(jīng)濟和道義援助。一個中文名叫何克的英國記者,積極投身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不僅撰文揭露日本侵略者暴行,還擔任陜西雙石鋪培黎學校校長。”
1939年10月,英國青年喬治·何克(George Hogg)來到了中國工業(yè)合作社運動的重要發(fā)祥地陜西寶雞,從此投身中國工合運動,以實際行動支持中國的抗戰(zhàn)事業(yè)。從1939年10月到1945年7月,無論是當秘書還是負責培黎學校的工作,何克都以極大的熱情忘我地工作,為中國工合運動的發(fā)展貢獻了自己的青春,譜寫了不朽的篇章,何克也成為聯(lián)結中英人民友誼的紐帶。
1938年8月,在漢口擔任美國新聞社臨時記者的何克,經(jīng)史沫特萊(Agnes Smedley)介紹認識了正在籌辦工合的新西蘭人路易·艾黎(Rewi Alley)。艾黎于是邀請何克加入,但條件是只發(fā)生活費而沒有薪俸,并且工作量很大。艾黎告訴何克,如果他愿意,可以到陜西寶雞的工合西北總部盧廣綿主任處報到 。
1939年10月,何克來到了寶雞,盧廣綿主任安排他擔任辦事處的外文秘書,負責對外宣傳工作。從此,何克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工合工作,足跡遍及陜西、甘肅、山西、河南等地,寫出了許多描述工合社員生產(chǎn)生活的真實報道,為爭取國際社會支持工合運動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
擔任“洋秘書”后,為了了解合作社的情況,何克每天下午都去合作社走訪調(diào)查,請合作社主任介紹情況,談發(fā)展中面臨的困難、已經(jīng)取得的成果以及今后的成果等。后來,他又坐上卡車去漢中,幫助一個合作社起草商業(yè)計劃書,并指導該合作社恢復生產(chǎn)。在有關寶雞合作社的考察報告中,他指出一些規(guī)模較大的合作社因生產(chǎn)方式落后賠錢開始轉變營銷策略。在有關漢中合作社的報告中,他認為漢中工合的主要工作應是給當?shù)厝颂峁┥a(chǎn)資金,推行標準化生產(chǎn),把以家庭為單位的小作坊重組成新的經(jīng)濟體,組織生產(chǎn)和銷售,恢復當?shù)匾驊?zhàn)亂受到影響的手工業(yè)。
1940年冬,何克花了3天時間,把400噸羊毛分別送到甘肅南部和陜西的軍毯紡織合作社。在考察甘肅天水的合作社后,何克騎著自行車從天水一路向北,一天后到了以棉紡織業(yè)著稱的秦安縣。1941年1月, 何克去蘭州考察合作社。在《工合通訊》上發(fā)表《邊陲的毛紡工業(yè)》一文,何克詳細描述了自己所考察的三個毛紡合作社的發(fā)展歷程,并對他們的生產(chǎn)經(jīng)營情況進行比較,為讀者提供可以借鑒的發(fā)展經(jīng)驗。
在晉東南,何克考察了抗日根據(jù)地由共產(chǎn)黨員鞠抗捷領導的工合。何克報告稱,當一些合作社因戰(zhàn)爭不得不停工時,工合事務所就組織社員們到學校學習會計、管理、歷史和語文。雖然能夠聽到10英里之外的槍炮聲隆隆作響,但社員們的日常學習并未受到影響。
何克多次到河南的洛陽等地考察合作社。他認為洛陽婦女合作社是合作社的一個典范,她們不僅組織社員生產(chǎn),還進行文化教育,每天晚上堅持安排社員花兩個小時學習或者排練音樂舞蹈。他對社員組織起來從私人手里購買設備建立的印刷合作社印象深刻,這個合作社從成立之初的25名正式社員,很快就發(fā)展為70名,在一年的時間里合作社實現(xiàn)的凈利潤達35000元。
1942年8月,在實地查看潼關以北平民縣的災情后,何克說:直到今天,我才幡然醒悟,只有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這些英雄孕育于平凡而普通的日子里,而不是我或者其他人筆下渲染的那個樣子。
考察合作社之外,何克還積極參與工合西北辦事處其他方面的工作。此外,何克還隨時將自己對中國農(nóng)村風俗、人情、地理、文物等的考察、采訪和研究心得發(fā)表在英國的報紙、雜志上,宣傳中國文化。
1942年春,何克被任命為雙石鋪培黎工藝學校校長。工作中,他發(fā)揚艱苦奮斗的實干精神,集校長、代課教師和生活輔導員于一身,處處以身作則,努力培養(yǎng)師生的主人翁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很快使學校工作走上了正軌。
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管理能力,培黎學校成立了學生自治會,組建了伙食、墻報、勞務、圖書讀報、體育、娛樂戲劇等6個學生工作部,讓學生實際參與學校的管理工作,參與學校重大事項的決策;引導學生辦起了消費合作社,讓他們在實踐中掌握合作社的管理技能。
讓學生在“干中學”是培黎學校的重要教學原則。教學中,何克實施“任務教學法”,讓學生牽頭建設紡紗車間;實施“項目教學法”,讓學生接管高斯車間,完成“水輪機”項目工程,為學校一大批機器提供動力;實施“做中學”法,組織學生自己管理消費合作社。學校遷至山丹后,何克又帶領學生積極參與木工、蒸汽機、發(fā)電機、車床、刨床、鉗工和毛紡等車間的建設,將建設、生產(chǎn)和教學緊密結合起來,不僅使學生掌握了技能,也為學校的教育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為了建設適應培黎教育特點的教師隊伍,何克一方面對學校現(xiàn)有教師進行培養(yǎng)和引導,讓他們愛校如家;另一方面克服困難,派學習最好的學生外出學習學校需要的技術,回校后補充到學校的教師隊伍中。何克的工作,奠定了培黎學校半工半讀、教育與生產(chǎn)實際相結合教育模式的基礎。
為了培養(yǎng)學生以校為家,以工合為家,何克將艾黎的“親情教育法”貫穿于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讓孩子們感受到了家的溫暖。在雙石鋪,為了生計,何克購買了一些可耕地,種瓜點豆,讓孩子們吃到新鮮蔬菜;沒有牙膏就讓學生用鹽刷牙;衣服破了讓學生自己縫;師生伙食的采購和管理也由師生輪流來做,人人平等;新生沒有宿舍,何克就騰出自己的房子讓學生住,而他又帶領學生在山腳下挖窯洞住;何克不僅將自己會唱的很多抗日歌曲教給學生,譜寫了反映培黎學校教育特點、朗朗上口的校歌,還常常組織學生下鄉(xiāng)訪問,收集民間歌曲學唱。他不允許學生閱讀荒誕低俗的書籍,不允許學生撒謊,他指出,“我們要形成一個強有力的集體,有效地進行工作,我們之間都必須忠誠老實,要說真話”。為增強學生的體質(zhì),何克不僅通過體育課編了一套體操科目,帶領學生做;而且親自帶領學生上早操,從來沒有間斷過。為了加強對學生在用餐、就寢和遵守紀律方面的有效管理,何克將學生分成三個組,每組選出一個組長管理。為了防止學生因地域觀念拉幫結派,學校每年分四次將組別打亂重新調(diào)整。何克努力做的就是把培黎學校變成一個有機整體,一個踏實肯干、樂觀向上、不怕苦、善于創(chuàng)造,并具有獨特精神的集體。
何克給了培黎學校學生們很多教益,他讓學生懂得了實干的重要性。和他生活工作相處了5年的學生范文海說,何克知道如何與普通人民一起工作,絲毫不以恩人自居或覺得他這樣做有什么了不起。他給培黎學校的孩子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給了學生許多教益,這些對學生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
1944年艾黎和何克決定將學校遷址甘肅山丹。在艾黎前往山丹辦理學校安置事宜后,11月底開始,何克組織安排匯集到雙石鋪培黎學校的60多名學生和少數(shù)教師、工人,從雙石鋪分批出發(fā),冒著西北冬季嚴寒,長途跋涉1100多公里前往山丹。盡管一路經(jīng)過了許多艱難困苦,但西遷的隊伍中,除一名學生因心臟病死于蘭州外,其余60多名學生全部于1945年3月勝利抵達山丹。在山丹,何克忘我地工作,直到1945年7月22日。臨終前何克寫下了這樣一行字,“把我的一切送給培黎學校”。何克努力做的就是把培黎學校發(fā)展成為一所為“老百姓”開辦的大學,真正從根本上為正出現(xiàn)在中國大地上的新社會增添力量。
1940年,在工合晉豫區(qū)辦事處,何克遇到了因遭通緝前往晉東南工合事務所工作的共產(chǎn)黨員聶長林,當?shù)弥依镞€有四個孩子和生病的妻子時,何克讓聶長林放心,說回寶雞后會全力照顧他家人的生活。何克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從洛陽回到寶雞后,何克就通過工合社員聯(lián)系聶家,把兩個年齡較大的孩子送到雙石鋪上學,讓他們學習文化知識、接受技術培訓。與此同時,何克還盡力接濟幫助這個家庭。要知道,在那個時候,沒有幾個人愿意公開幫助有共產(chǎn)黨嫌疑的家庭,可何克卻不管這一套。1942年夏,聶夫人去世后,最小的兩個孩子被送進了寶雞的“戰(zhàn)時兒童保育院”。看到兩個小孩子在保育院的生活很差,何克立即決定將身體多病、年齡尚小的老三和老四接到身邊親自撫養(yǎng)。從此,何克在從事雙石鋪培黎工藝學校管理和教學工作的同時,也名副其實地成了“四個孤兒”的“父親”,履行起了父親的責任。何克經(jīng)常為孩子們洗澡、理發(fā),培養(yǎng)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為了使體弱多病的老三強壯起來,何克和艾黎特意買回一只母山羊飼養(yǎng),用羊奶喂老三,幫他恢復體質(zhì)。1943年春天,何克把老三送到雙石鋪的雙鎮(zhèn)小學讀書,不僅要求老三和其他小學生一樣按時上下學,還督促檢查他完成家庭作業(yè)。
孩子們說,如果沒有何克對他們的哺育,就沒有他們的生命。何克對他們百般照顧,真是一位非常稱職的父親,孩子們都十分熱愛和敬重何克。
到西北工合工作之前,何克曾以合眾國際社兼職記者的身份采訪報道了許多有關中國的新聞,廣泛地宣傳中國正在發(fā)生的事,為西方了解中國做了許多宣傳工作。1944年美國小布朗公司在美國和英國正式出版發(fā)行何克的著作《我看到一個新中國》 。該書的出版,讓世界了解到了20世紀40年代初真實的中國,看到了中國人民的奮斗精神。英國工黨合作派下院議員喬治·伍茲在閱讀了《我看到一個新中國》后,歷經(jīng)千辛萬苦率團訪問了位于中國西北的培黎學校。
1984年,由艾黎所著《Fruition—the story of George Alwin Hogg》的中文版《從牛津到山丹》在國內(nèi)出版發(fā)行,這給了更多的中國人了解何克不朽人生的機會。1984年,紀念何克等國際友人的“山丹培黎圖書館”在甘肅山丹建成開館 ;1985年山丹培黎學校恢復重建,1987年正式開學。進入21世紀后,山丹培黎學校與何克的母校、英國圣·喬治學校建立了姊妹學校關系,展開了師生互訪交流活動。1986年,在英國牛津大學沃德姆學院設立了一項以喬治·何克的名字命名的獎學金,并且將何克就讀時住過的宿舍命名為何克宿舍;2015年,英中了解協(xié)會在慶祝成立50周年時,發(fā)起“英中了解協(xié)會2065”計劃,決定設立“喬治·何克合作社教育基金”,支持新時期中國西北的合作社青年人才培養(yǎng)工作,延續(xù)何克的事業(yè)。
何克,是一棵由中國革命的鮮血和激情澆灌長成的堅實大樹,他是出于對中國革命的信念而捐軀的。他不僅觸碰到了點燃中國大地上蕩滌一切污垢的熊熊烈火的中國革命的火花,而且自己也成了這場越來越旺的熊熊烈火的一部分。他是中國人民和英國人民的紐帶。今天,何克的國際主義精神將激勵更多的人投身促進世界和平、和諧發(fā)展的事業(yè)之中。

何克著作《我看到一個新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