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大學范志勇團隊在《自然》雜志上發布的一款3D人工眼球給盲人帶來了新的福音。該團隊打造了一款完全模仿人眼結構的電化學眼睛(EC-EYE),直徑約為2cm,與人眼大小相當。
對于人類來說,80%的環境信息要通過眼睛獲取,足見雙眼的重要性。遺憾的是,視覺障礙如今仍然是全球范圍內沒有完全解決的難題。世界衛生組織(WHO)去年發布的《世界視力報告》指出,全球至少有22億人正在承受視力受損或失明的痛苦,盲人數量每年增加700萬。在中國,每年約有45萬人失明,這意味著幾乎每一分鐘就會出現一個新的盲人。
即便隨著科技進步,越來越多的醫療手段正在出現,如矯正近視的飛秒手術。科學家也一直在堅持研發仿生眼,且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所謂仿生眼,就是打造一個視網膜假體,通過一系列光電信號轉化,將信號傳遞給視神經,并傳導入大腦。隨后,這些信號會被解析為圖像,仿生眼就能成功“看”到了。
范志勇團隊的3D人工眼球之所以引人關注,正是因為它是世界上第一個可以將人工視網膜制造成半球形狀,從而在外觀上完全仿造人眼的設計。如果能夠臨床應用,將能讓失明者更容易、也更清晰地重新見到這個世界,這項技術有可能在5年內落地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