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若云
1948年初冬,坐落在沈陽中山廣場的大和旅館(今遼寧賓館)迎來了一位風塵仆仆的中年人——剛剛被任命為沈陽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的陳云。這一次,他的任務是負責沈陽市的接管工作。
沈陽當時是東北最大的城市和工商業中心,沈陽及其周圍城市鞍山、本溪、撫順共同構成中國最大的重工業區。接管沈陽這樣一座特大型城市,是此前任何一個中國共產黨人都未曾遇見和經歷過的。
如何接管沈陽?陳云做了四項準備。
思想準備。1948年8月3日和4日,哈爾濱,陳云在第六次全國勞動大會報告中國職工運動的當前任務。
陳云要求國統區職工要聚集力量,擴大隊伍,準備迎接人民解放軍。解放區職工已經是企業的主人,要好好學習,提高覺悟,發展工業生產,以保證革命戰爭的勝利,滿足人民的需要。最后,陳云領導全場高呼:全中國工人聯合起來。
策略準備。1948年10月26日夜,陳云主持東北局緊急會議,討論接管沈陽的方針和辦法,確定接管沈陽的總方針是:一切機構先不打亂,暫按原系統接管。具體策略16個字,“各按系統,自上而下,原封不動,先統后分”。
經驗準備。陳云接管沈陽時,中共解放第一個大城市石家莊將近一年了,中央在1948年2月即向全黨推廣石家莊接管經驗,陳云對此非常熟悉。
在工人運動方面的經驗,陳云更是行家里手。
1925年,上海外灘,浪奔浪流,20歲的陳云領導工人鬧罷工時,就以“懷”和“民”為筆名,發表戰斗檄文《職工在現社會的地位》《總工會是什么》,指出工人的使命就是“社會革命”,總工會的使命就是領導工人階級“向帝國主義進攻”。20多年一路走來,經驗隨年齡而增長。到接管沈陽時,他早已經成聞名遐邇的工運領袖,當時《人民日報》報道他的身份之一,就是“中國職工運動著名領袖陳云”。
輿論準備。1948年10月29日,前方還在交戰,陳云帶領擔負接收任務的干部從哈爾濱出發了。路上的任務之一,是“印報紙”。成千上萬份《沈陽時報》在路上全部印刷完畢,內容是黨的接收政策。
1948年11月2日,沈陽城里,槍炮聲時斷時續,硝煙還在彌漫,街上亂作一團……
這天下午,陳云帶著軍管會的人,開始了沈陽城的正式大接管。
陳云一進沈陽,當即恢復電力、解決金融物價、收繳槍支彈藥、用宣傳穩定人心、解決工資改革,同時抓穩定、抓民生。
短短26天,沈陽全面恢復生產,市場物價穩定,社會治安良好。
就在陳云進入沈陽的第三天,也就是1948年11月4日,國民黨中央社發表社論《趕快收拾人心》。
南京,陳布雷呼吁國民政府趕快做幾件大快人心的事,包括建議宋美齡拿出巨額資金拯救百姓,無奈遭到蔣介石厲聲呵斥。
沈陽,陳云和軍管會的同志們忙得不亦樂乎,大快人心的事做了一件又一件。
人心很微妙,聚合離散,往往在于執政者一念之間。
當南京城的工人在饑寒交迫中掀起“搶米風潮”的時候,沈陽城里的工人在陳云領導下掀起了“當家風潮”。
陳云的三大板斧,砸碎了套在工人身上的鎖鏈,也喚起了工人的建設熱潮。
第一板斧,“獻納器材”。1948年11月9日,東北全境宣告解放。11月28日,陳云在沈陽召開軍管會干部大會,指出全東北解放后,中心任務是發展工業生產,支援全國解放戰爭。但是,當時各類器材匱乏,無法開工。
一位留守鞍鋼的日籍顧問傲慢地對軍管會人員說:“恢復談何容易!它需要美國的設備,日本的技術,再加上20年的時光。你們沒有同美國建交,日本又是戰敗國。看來,這片廠區只能種高粱了。”
共產黨人不信這個邪。
經過調查尋訪,了解到為了反抗日本和國民黨統治,部分工人將工廠里的器材帶走。東北解放前夕,工人在護廠護礦過程中,將一些器材藏起來。一些不法商人還鼓動工人和市民偷盜器材,有的與國民黨潛伏特務相勾結,將不少器材掩埋或者直接毀掉。
陳云和東北局審時度勢,掀起了群眾性的獻納器材運動。半年時間,沈陽、鞍山、撫順、本溪、阜新、遼陽6個市和沈陽鐵路局職工群眾獻納的各種器材達87萬余件。
第二板斧,民主培訓。陳云和軍管會的同志們,在沈陽各企業舉辦工人培訓班,既培訓接管政策法令,也培訓生產技術知識,同時啟發工人階級覺悟。
第三板斧,動員工人。1949年元旦剛過,陳云召開沈陽工人座談會,提出“工人階級是干大事的階級”,這個“大事”就是打到南京去,解放全中國。沈陽解放時,正值隆冬,很多工人沒有煤、沒有糧,陳云立即指示軍管會火速解決。
沈陽解放,舊企業要改造成國有企業,國有企業需要什么樣的工人?陳云陷入了思考。
企業性質不同,制度不同,對工人的要求也不同。工人階級要干成大事,需要具備4個條件。
要有民主。國有企業是人民的企業,企業管理要民主化,要發揮大家的智慧,依靠全體職工辦好工廠。為此,陳云提出要建立工廠管理委員會和職工代表大會制度,這一制度,影響至今。
要有襟懷。剛剛接管的企業中,內部有矛盾,就是工人與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的矛盾,相當于今天“藍領”和“白領”的矛盾。陳云指出:“要認識到,職員、工程師、管理人員都是生產中所不可缺少的。除作惡甚多的職員必須開除外,絕大多數職員是可以團結的,要讓工人同職員搞好團結,這樣才更有利于生產的發展。”
要有頭腦。陳云批評有的同志在工廠中只能當無產階級政治家,而當不了無產階級企業家。工廠不是機關,也不是部隊,要講經濟核算。所以,工人要有生產技術,干部要有管理頭腦。
要有干勁。干勁從哪里來?從勞動競賽來,從工資制度改革來,從無后顧之憂來。由此,沈陽和全東北國有企業勞動競賽開始了,平均主義的分配方式被“交叉累進等級工薪制”取代了,工人工作時間被限定在每天8到10小時。
陳云的業績被稱為“沈陽經驗”,關鍵在于有時間的穿透性。不僅管理企業和工運,就是一般的城市管理規章,很多也起自陳云。
當時全國城市汽車行駛混亂,有靠右行駛的,有靠左行駛的,沈陽當時靠右行駛,哈爾濱靠左行駛。接管之后,軍管會為此爭論不休,陳云沒有表態,而是展開調研,從司機、市民、汽車生產、世界各國規則入手,知道未來汽車的方向盤可能都要固定在左邊,靠右行駛最安全,于是陳云提出,今后東北城市的汽車一律靠右行駛。這個規則,沿用至今。
1949年2月初,陳云和羅榮桓從東北輾轉來到西柏坡,參加在這里召開的中央書記處會議,并向毛澤東匯報請示工作,之后返回沈陽。
在西柏坡,毛澤東、周恩來贊許陳云接管沈陽的成就,同時認為新中國成立在即,經濟建設需要“紅色大掌柜”,因此決定陳云從東北局回中央工作。
1949年5月,周恩來催促陳云,趕快進京。
陳云回望工作戰斗了3年多的黑土地,帶著無限的眷戀,登上了從沈陽開往北京的列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