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張家瑋,是“環保小論壇”的主講嘉賓。眾所周知,我們正處于嚴峻的病毒大流行之中,許多生命危在旦夕,全世界每一個人的生活都受到了影響。今天,我想跟大家一起討論一下新冠病毒與環保的關系。
自進入2020年以來,新冠病毒(COVID-19)全球肆虐,數十萬人失去生命。 公眾的目光轉向了健康與醫療,但與此同時,我們同樣需要關注的是環境的健康。那么,新冠病毒與地球生態有什么關系?這是源自于我們對環境的哪些影響?新冠病毒的大流行,又會怎樣影響我們與環境的關系呢?
關于這種病毒的起源有很多種猜測,其中一種理論認為,新冠病毒起源于野生動物,科學家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實驗以尋找病毒的宿主。我們都知道,武漢的一個海鮮批發市場在病毒暴發初期成為關注的焦點,因為這個市場除了海產品之外,還有各種活體野生動物明碼標價進行售賣。這些活動范圍遠離人類的動物身上帶有各種各樣我們完全不了解的病毒,在潮濕臟亂的環境中更易于傳播,一旦被人感染,給人體帶來損害都是難以預料的。然而,人們為了錢出售野生動物,把它們制成商品甚至搬上餐桌,這種野生動物貿易涉及來自陸地、淡水和海洋的物種,其生產系統涵蓋了從野生捕獲到人工繁殖的領域。
中外專家警告說,出售野生動物供人食用可能是新冠病毒暴發和過去某些疾病流行的原因,如2003年的SARS。他們一致認為,結束野生動物的非法貿易是防止下一次病毒大流行的最重要手段。
野生動物貿易還可能對環境造成巨大破壞,并可能對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破壞。在1970年至2000年之間,地球上的物種種群平均減少了40%。除了棲息地遭到破壞,對物種生存的第二大直接威脅就是野生動物貿易。
那么,動物物種的減少會對地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呢?
物種的減少會破壞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從而給地球帶來不可逆轉的損害。生態平衡之所以至關重要是基于生態系統中復雜的食物網。食物網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食物鏈系統,使能量從植物到食草性動物再到肉食動物流動、轉換。如果食物網中有一種生物消失,則整個食物網中的其他生物都會受到影響。每個生態系統都處于微妙的平衡中,人類生存的命運取決于地球的良性運轉,我們要謹慎地利用野生動物物種及其棲息地,以避免動物身上的病毒在人群傳播,更要避免物種滅絕,對復雜的生命網造成破壞。
我們不是說要完全譴責野生動物貿易,因為大多數野生動植物貿易都是合法的,在法律的框架會保障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非法的野生動物貿易才是問題所在。專家們主張對野生動物貿易進行更好的監管,并且要求更嚴格的執法。從長遠來看,如果不能遏制對野生動物制品的需求,再好的監管措施可能也無法阻止非法野生動物貿易,而只會使這種貿易進入“地下”模式。
作為個人,我們要意識到對野生動物棲息地的破壞、以野生動物為食、制藥都是不可持續的,這種行為必須停止。希望這次新冠病毒的流行能夠讓每個人警醒,更多地關注我們對環境的影響以及環境與人類健康的緊密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