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茹鈺
在現實生活中,不同對象對待同一件事物的看法,有時基本相同,有時差異不少,有時直接相反。其看法千差萬別甚至截然相反的原因,取決于各自的思維方式與利益訴求、生活閱歷與認知水平等要素。對此,我們應該如何處理?這個話題,引發了我的思考。
想象一下,當一個深居內陸的人生平第一次看到大海,他定會被大海的無邊無際所吸引,迎著海風,逐浪嬉戲。然后,張開雙臂,雀躍地講,“我喜歡大海,因為它無邊無際。”再想象一下,叼著石子前來填海的精衛聽見這句話,會作何感想,持有什么態度。可以想象,將石頭投入大海后,精衛冷笑道:“我不喜歡大海,因為它無邊無際。”
對于大海的無邊無際,兩類對象一個是愛,一個是恨,這是為什么呢?深居內陸的人因為沒看過海,被大海的無邊無際所震撼,因為其蔚藍深沉而心生愉悅和愛戀,這種“愛”可看作一種“少不更事”。精衛則是被大海奪去生命,立志填海,因其無邊無際,雖奔波至今、堅持不懈,大海依舊翻涌如初、濤聲依舊。這種“恨”可看成一種飽經滄桑。一個少不更事,一個飽經滄桑,差異在于見識的多寡、利益的密疏,所以產生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
究其內因,深居內陸首次看海的人,對大海無邊無際的著迷,其背后是對新鮮事物的接納,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總體傾向是熱眼看待生活,持有樂觀處世的態度。而填海的精衛,對大海的厭惡甚至是痛恨,則透射的是情感上的恩怨,價值上的偏執糾纏,總體傾向更多是冷眼認知世界,持有消極人生的立場。
在《圍城》一書中,錢鐘書這樣說:“天下只有兩種人。一串葡萄到手,一種人先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種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后吃。”乍一看,第一種人是樂天派,因為每吃一顆都是剩下葡萄中最好的;第二種人是悲觀者,因為每吃一顆都是吃剩葡萄中最壞的。但是事實恰恰相反,因為第二種人永遠保留著追求更好的希望,第一種人擁有的只有失去最好的回憶。其中體現著辯證統一的思想,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兩種人都是樂觀的,又都是悲觀的,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對立關系。
同樣吃葡萄,第一種人喜歡現世的享受,重在活在當下;而第二種人則喜歡先苦后甜,期待美好未來。簡單的吃葡萄事例,就有兩種截然相反的態度。但是,我們沒有任何理由,指責孰是孰非,評判誰對誰錯。
世界因多元而精彩,人生因互鑒而成功。不難想象,如果萬千大眾對待同一事物,都是“同一種聲音”,將會多么單調,甚至是多么可怕。俗語有言,“蘿卜青菜,各有所愛”,只要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信仰,有時候我們也需要聽到多樣的聲音,還需要包容多元的價值,才能團結更廣泛的力量和汲取更全面的營養,也才能攜手解決學習、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諸多問題和各種挑戰!
如何更好融入世界,加速自身發展,我們應堅持辯證統一的思想,秉持互尊互信的態度,涵養和而不同的胸懷,朝著兼容并蓄、多元共生和互助互諒、互利互惠的理想境界不斷邁進!
(指導老師:徐書鋒)
(作者系江蘇省泰興中學學生)
(責任編輯 蔡慧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