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本文基于人民南路地塊的歷史文化背景,并在結合場地文脈現狀,著重探討聯系過去、現在與未來之間的關系,在“保留過去、發展現在、聯系未來”的大原則下,尊重人民南路本身的歷史及街巷肌理,通過置入各時代的文化空間來回應各歷史時期的變遷,從而促使城市空間更加有機、持續地發展。
關鍵詞:歷史;場所文脈;保留;延續;更新;肌理
1? 引言
城市其實是由一系列連續的片段組成的,既包含著過去,也體現著現在,更孕育著未來。過去的片段隨著時間的流逝、政策的改變已經變得越來越來少,很多都已經埋沒在歷史的長河里,而留下給人們的只剩眼前的歷史文化遺產。而筆者嘗試通過城市設計方案——廣州人民南路歷史街區保護與更新設計(簡稱人民南項目),運用自己粗淺的實踐思考去聯系過去、現在與未來之間的關系,從而促使城市空間更加有機、持續地發展。
2? 廣州人民南地區歷史背景
廣州是一座擁有2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從秦朝開始,廣州一直是郡治、州治、府治的行政中心,二千多年來一直都是華南地區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和科教中心 [1]。人民南項目位于廣州越秀老城區的中心商業樞紐地帶,南側可直面珠江,西側為“十三行”舊址公園,北臨狀元坊和上下九步行街,東臨愛群大廈等歷史文化建筑,是廣州老印象的代表之一,擁有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
3? 人民南項目的更新與改造
場地本身往往都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如何去呈現、延續并發展場地的歷史是我們設計的出發點。其實,保護與更新是一個很大的命題,需要保護什么,如何去保護?需要更新什么,如何去更新都是一些核心的矛盾點,所以我們提出要在“保留過去 、發展現在 、聯系未來”的大原則下,尊重場地歷史及街巷肌理的前提下,打造不同時代的文化空間以回應人民南路各歷史時期的變遷[2]。
從公共廣場開始,由西至東遞變:民國式騎樓商業街——呈現民國騎樓風格的現代需求商業街;街景博物館——深厚時代底蘊并嘗試將過去與現在融為一體的博物館文脈載體;現代集合住宅區——結合場地肌理與居住形態創造出解決舊城改造問題的未來住宅形式。結合視線控制,使體量高度逐步變化,各時代輪廓線自然融進現有的城市天際線。繼而整合公共空間及連通空間,使地塊內既保持了“過去”,又和諧了“現在”,更補充過渡至“未來”的城市邊界。
3.1? 延續過去——民國式騎樓商業街
人民南項目地塊里存在的騎樓街我們采取“以保為主,修補斷缺”策略,重點保護騎樓街立面及內部空間的完整性,并在局部節點打通引入項目內部,使整個場地整體流通形成一個連續的片區,在騎樓下購物,在歷史街道中徜徉。同時因為人民南路高架橋的原因,騎樓街商業普遍以飲食和中低端服裝貿易為主,對以后的發展具有一定的阻礙作用,因此,在設計過程中,筆者嘗試將其飲食行業調整至場地的南端“休閑城”內,并與內部文化相結合引入服裝設計自主品牌店,還歷史騎樓街一個古樸、自然的購物之旅。
3.2? 發展現在——街景博物館
因十三行時期的中國行商垂直于岸線并狹長延伸而形成開間多進堂屋的特色格局,我們通過“修舊如舊”、“留住回憶”等原則,對有藝術和歷史價值的舊建筑進行保護改造,因地制宜地更新舊功能或置入新功能,形成有嶺南特色的街景博物館,如騎樓街背面倉庫改造為休閑店鋪——活化消極空間,豐富街區內公共空間層次;民居群改造成小型博物館——利用其原有的墻體結構及特色歷史韻味,言傳身教;獨棟特殊建筑改造成新建商業建筑布景——營造特色主題商場。同時,為更好地適應現代商業的需求,根據建筑的歷史價值和保存狀況,拆除豎向肌理中的一部分形成更寬、更有中軸線特色的“回瀾新街”,因地制宜,達到保留了地塊特定歷史時期下場所文脈的目的。
3.3? 聯系未來——現代集合住宅區
在舊城改造案例中,何鏡堂院士的解放中路改造模式起到示范作用,老城區就應該遵循這種不以經濟利益掛帥的思路。老城核心區保留了廣州的記憶,比如中山路、解放路、人民路、恩寧路,這些地塊都應該整體保護,不能僅僅考慮經濟效益。如果一下子蓋高樓,就會割斷歷史,迷失方向,失去根本[3]。所以在充分考慮到人民南項目地屬老城區,筆者嘗試創造出一種可以滿足現狀并提供更舒適的集合居住方式。
據我們調研可知,當地原住居民基本上住在自家祖屋,以長期、融洽的街坊鄰居間的關系結成了穩定的居住區社會網絡,因此對區位、社區等非形態要素認同感非常強,但對歷史街道、傳統街屋等形態要素的自豪感并不強,在一定程度上比較向往現代化小區的生活,并且該地區外來人口所占比例較大,基本上是從事批發生意的打工者。外來打工者是這里流動人口的基本組成部分,他們居住時間長短視商業形勢而定。這些人多為單身的年輕打工者,住在出租房屋里,對居住條件的要求更加簡單,是居住時間最短、流動性最大的一個群體。由于人民南地區人口年齡結構較為穩定,因此家庭結構也屬于傳統類型,約2/3的家庭為三代同堂,一般規模為一個三口之家加上1-2個老人;另有約35%的家庭為兩代居住,只有極少數單身未婚家庭和孤寡老人單獨居住。
所以我們采取以鄰里街坊空間和5m*10m的模數化單元為設計出發點,以呼應場地肌理為輔的設計手法,設計底下二層為多樣性商業,加以3-6層小戶型住宅,用連廊將居住、交通和共享空間融為一體,在連廊共享空間實現景觀和空間節點的穿插,并在局部打開缺口和形成跌落庭院,為住戶創造更好的居住環境,并實現高密度城市集合住宅的改造嘗試。當現在的街景博物館與現代集合住宅相互對望,會形成一種歷史、現在、未來相互碰撞、相互感染的畫面,讓人在里面既能感受歷史,又能過上舒適的未來。
4? 結語
筆者認為從對人民南項目進行保護與更新設計的過程中學到了城鄉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一種態度——過去、現在、未來都是城市的片段,只有相融在一起共同讓人們生活得更美好才是設計和保護的本質。
參考文獻:
[1] 胡建勇.廣州城市空間發展模式——從集約到擴張[J].中國市場,2014(24).
[2] 楊綺文,李鳴正,楊曉川,湯朝暉.城市更新下的場所文脈營造——以廣州人民南改造項目為例[J].城市建筑,2011(9).
[3] 何鏡堂.廣州市解放中路改造模式的啟示意義.廣州日報.
作者簡介:
陳穎(1991—)男,漢族,廣東省梅州市,碩士,畢業于華南理工大學,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建筑設計及其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