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杰出的兒童文學代表作家,曹文軒為兒童文學領域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其作品因內容獨特、創作觀念先進深得讀者們的喜愛和歡迎。曹文軒的小說主要基于兒童視角,并在該視角下以詩學的形式,表現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痛苦、溫暖,從而為讀者建立起詩意化的冷暖人生,并從中凸顯出人性美、人情美。鄉土情結是貫穿曹文軒兒童小說中的重要內容,不管是如詩如畫的故鄉景物,還是故鄉的風土人情,都充分透露出曹文軒對故鄉的特殊情感。
【關鍵詞】兒童文學;曹文軒;小說;鄉土情結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0)24-0022-02
【本文著錄格式】嵇瑩.曹文軒兒童小說中鄉土情結研究[J].課外語文,2020,19(24):22-23.
兒童文學是當今文壇中的分支,其因為讀者群體的獨特性而使得本身具有特殊性。兒童文學能夠在兒童閱讀和欣賞的過程中塑造兒童的品格,對民族未來的生存與發展產生著深刻的影響。曹文軒的兒童小說始終關注著兒童和少年的身心成長,并為其構建出美好的人性世界,給讀者傳達哀而不傷的溫暖情懷,其中的懷鄉意識和童年情結時刻縈繞在讀者心間,在帶領讀者回到童年的同時,抒發了對故鄉田園生活的熱愛和懷念。
一、精神家園與懷鄉意識的構建
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更是歷史長河中人們安身立命的場所。人們會在不同的土地上建立起各自的家園,但對漂泊在外的人來說,土地和家園所具有的意義已成為一種揮散不去的永恒情結,這種情結與精神就成為了作家或藝術家們的創作母題。
曹文軒從小生長在鄉村,其大部分的作品都圍繞著鄉村田園的生活。他對土地的親近、對童年的回憶,使他的懷鄉意識深厚而濃重。此外,作者在現代城市的生活也使他開始思考城市生活的價值。城市文明繁華但卻陌生疏離,高大的建筑、快節奏的生活使人與人之間的交互變得敏感和疏遠,這些虛偽自私的人情世故使作者疲憊不堪。而鄉村卻與之相反,蘇北水鄉的一草一木都被溫柔的月光所籠罩,濃郁的鄉土氣息和風土人情不斷地勾起作者的回憶。但經過世事的滄桑變化,作者童年時期的生活和占據心靈的故鄉已然無法再現,于是20多年的童年回憶與蘇北鄉村的生活就成為了根植在曹文軒兒童小說作品中的懷鄉意識。
曹文軒的懷鄉意識和精神除了對童年的渴望和風土人情的眷戀之外,還有對精神家園的詩意構建。對曹文軒而言,故鄉永遠是心靈的歸宿和靈魂的棲息地。蘇北水鄉就是其靈魂安放的地方,是他人生開始的起點。故鄉的山、水、人都為其成長提供了豐富的養料,也為他的創作帶來了無限的靈感。于是在童年生活經驗的指引下,曹文軒為讀者構建起了一個能引起共鳴的精神家園。在這個家園中,曹文軒不僅為廣大的讀者帶來了如夢如幻的鄉村自然美景,也為其展示了民風淳樸的人性美好。他將對故鄉的緬懷和思念深深藏匿于文字中,通過大量描寫兒童經歷的片段來探尋自我的精神世界。這種根植在曹文軒內心深處的懷鄉意識和精神家園的構建,成為曹文軒兒童小說創作的支撐點,也成為帶領曹文軒精神回鄉的引路燈。
二、鄉村兒童形象的刻畫與人性展現
曹文軒的小說中,蘇北水鄉的美景隨處可見。比如,《紅葫蘆》中在大河中央矗立著的小木墩、《青銅葵花》中稍不留神就會迷路的蘆葦蕩、《細米》中在大河邊上稻香渡等,曹文軒展示的這些情景是鄉村中祖祖輩輩辛勤勞作的日常圖景。他將古典氣息濃郁的村莊生活生動地展示在了讀者的面前,從流暢而自然的文字中,讀者仿佛跟隨著作者回到了他的精神家園。在曹文軒構建的精神家園中,最不可忽視的就是單純、干凈的兒童的生活狀態,其展示出來的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共同推進、共生共存的和諧圖景。
曹文軒懷念自己的故鄉和童年,故而,一個男孩兒和一個女孩兒是其大部分小說的主線設定,如《青銅葵花》中的葵花和青銅在一次次的家庭變故中,從疏離到親密無間、從悲痛到堅韌的生活。跟著父親到大麥地勞作的城里女孩葵花從小就經歷了喪母之痛,在來到大麥地后,葵花認識了啞巴男孩青銅,她的生活也開始產生了變化。在父親不幸離世后,葵花被青銅一家收養,以青銅妹妹的身份一同生活,真正成為了一家人。作為哥哥的青銅極其疼愛和包容妹妹:在看戲時,不怕辛苦將妹妹舉高到頭頂;為了給妹妹爭取到上學的機會,甘愿輟學務農。小說中所展示的生活盡管多災多難貧困辛苦,但依然在其中透露出人性溫情和家庭溫暖:《紅葫蘆》中的灣和妞妞同樣也是因為孤獨而結伴相陪,卻因為妞妞在學習游泳時不慎溺水,而導致與灣的誤會,最終互不理睬;《細米》中則講述了細米和表姐紅藕之間青梅竹馬的生活。同時,曹文軒在刻畫男孩形象時,會重點刻畫男孩經歷磨煉的過程,以此來表現男孩成長為男子漢的形象。如:《草房子》中原本是油麻地首富兒子的杜小康,在家境敗落后,只能和父親到蘆葦蕩養鴨還債,盡管物質條件遠不如從前,但在貧窮和挫折的磨煉下,杜小康的精神得以成長,最后真正成為了能夠擔起責任的男子漢。《草房子》中的陸鶴也因自己的生理缺陷而受到同伴的嘲笑和欺負,但他在一次學校的演出中直面缺陷、勇敢自薦,打破了自卑和憤怒帶來的枷鎖,成為了最英俊的少年。曹文軒除了在小說中展示這些美好的少年外,也在故事中設定了部分品行“欠佳”,但卻在成長路上逐步變得真正成熟的男孩形象。如:《阿雛》中的阿雛本是一個性格頑劣的孤兒,其將同學大狗騙到蘆葦蕩想予以報復。但當兩人在生命垂危之時,阿雛仍將褲衩和背心脫給大狗,并在下水給大狗捉野鴨吃的過程中命喪水中。
在曹文軒的鄉土世界中構建了一個充滿人性美的家園,其中幾乎沒有壞人,即使人物原有瑕疵,也會在成長和磨煉的過程中得以改變和消除。盡管兒童小說中所設定的人物普通且渺小,但由于其崇高的精神境界和淳樸善良的行為,讀者仍舊會被他們打動。這些人性美既是小說閃光點的體現,又是作者記憶深處對故鄉記憶的禮贊和呼喚。
三、苦難淡化與兒童視角的敘述
曹文軒的小說中有非常多的“苦難”,但他的苦難中仍然充滿著悲憫情懷,他將對童年的感恩與懷念融入到兒童生活的敘述中,從而從中得到溫情的升華。
在鄉村中,無論是天災還是人禍,都極其容易地對人們造成毀滅性的打擊,其中最根本也是最首要的苦難則為貧窮。在曹文軒的小說中,物質的貧乏對兒童的成長考驗尤為突出,如:《青銅葵花》中的青銅一家是大麥地最為貧困的家庭,即使他們辛苦地勞作,也會因為天災人禍而難以攢夠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口糧,更無法支付起葵花和青銅的上學費用;《草房子》中的兒童一年四季只有兩件衣服來回換洗,這些苦難和貧窮對兒童的成長帶來了雙重考驗。在《山羊不吃天堂草》中展示的是城市發展與鄉村文明之間的碰撞。男孩明子由于城市文明對鄉村文明的沖擊,被迫遠離家鄉,跟師傅到物欲橫流的城市中謀生。這部小說中的苦難之處就在于明子和師傅永遠無法真正融入城市生活,盡管城市絢爛多彩,但明子依然要承擔無窮無盡的生活艱辛。
盡管曹文軒書寫苦難,但讀者并不會在閱讀過程中感受到壓抑和痛苦。這是因為曹文軒運用了兒童的敘述視角,將苦難進行轉移和淡化。兒童視角是以一種略帶朦朧和幼稚的眼光看待世界,其對苦難的遮蔽作用是尤為明顯的。兒童的認知水平和思考內容相對有限,其眼中的世界都是單純且有趣的,所以“苦難”在他們的眼中不是生活的磨煉,而更像是生活中必然發生的事情一樣。
曹文軒所構建的精神家園中既充滿著苦難,又含有著時代的感傷,但他應用兒童的積極、樂觀來轉移苦難,這其中既有對過去鄉土世界的緬懷,又有對善良人性的追尋和謳歌,還有對如今現代化發展對兒童天性抹殺的反思。
四、結語
曹文軒作為故鄉與現代城市的“連接者”,通過細膩的情感表達,將對故鄉的懷念與熱愛體現得淋漓盡致。曹文軒在懷鄉精神和鄉土情結的推動下,不斷為讀者構建出極致的精神家園,又在精神家園中利用詩意言說和兒童視角,將生存考驗和苦難記憶淡化、轉移,并始終將其與人和人之間的溫情建立聯系,讓讀者真正地在故事中尋找童年、安放記憶。
參考文獻
[1]黃穎,王艷.女性主義視角下的曹文軒兒童小說[J].文學教育(中),2017(9).
[2]蔡沅鈺,陳凱倫,耿邵琦,等.詩意的田園——論曹文軒小說中的生態美[J]. 安徽文學(下半月),2018(11).
[3]馬宇飛,楊璐佳.回到童年:曹文軒小說的鄉土書寫[J].知與行,2019(5).
附 ? ?注
鹽城市政府社科獎勵基金項目(項目名稱:曹文軒兒童小說中鄉土情結研究。項目編號:20szfsk56)。
作者簡介:嵇瑩,女,1990年生,江蘇鹽城人,鹽城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語文教師,研究方向為地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