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輝 李佩芳
【關鍵詞】四逆湯合旋復代赭湯;陰盛格陽
【中圖分類號】R28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22..02
1 病例資料
患者,劉某,女,72歲,漢族,系“意識不清伴四肢活動不能2月”入院。患者于2018.9.1日突發頭暈伴視物旋轉,不伴有惡心、嘔吐、意識障礙,后至當地縣醫院就診,擬“腦梗死”收治入院,入院后意識水平開始下降,9.2日出現意識不清,后轉入安醫一附院ICU,行顱腦磁共振+彌散:雙側小腦半球、小腦蚓部急性期腦梗死,病程中因肺部感染,行氣管切開,呼吸機輔助呼吸,予以脫水降顱壓、清除氧自由基、腦保護、抗感染等相關對癥治療后順利脫機,病情平穩,遺有意識不清、四肢活動不能。10.7日轉入我院行針灸康復治療,康復過程中出現肺部感染 2型呼吸衰竭,10.20日轉入我院ICU行呼吸機輔助呼吸及抗感染對癥治療,11.16日嘗試脫機后,患者呼吸喘促,頻率為55次/分,血氧波動在70-90之間,建議繼續留在ICU觀察治療,患者家屬因經濟原因放棄治療,11.7日自愿轉入我科普通病房,相關風險已告知,患者家屬表示理解后果。患者既往有“高血壓病、2型糖尿病、房顫”病史多年,服藥控制不佳,否認肝炎、結核等傳染病病史,否認藥物、食物過敏史,否認輸血史。入院查體:淺昏迷,氣管切開,咳嗽咳痰,痰質稠,色黃。鼻飼飲食,查體不合作,頭顱大小正常,雙側瞳孔2.5 mm,對光反射消失,雙側鼻唇溝對稱,頸軟,呼吸:50次/分鐘,雙肺呼吸音粗,右肺可聞及哮鳴音,左下肺可聞及濕羅音,心率:112次/分,房顫律,四肢未見明顯自主運動,肌張力減弱,二便失禁,苔稍膩,脈細弱。輔助檢查:顱腦磁共振+彌散(2018.9.3):小腦急性期腦梗死,幕上腦積水,多發性腦梗死;肺部CT(2018.10.2):兩下肺炎癥,兩側胸腔積液伴兩下肺膨脹不全,心包積液;11.2我院床邊胸片:左肺感染;BNP:930 pg/ml,PCT:0.16 ng/ml。入科診斷:中醫診斷:中風,中臟腑,脫證。西醫診斷:小腦梗死恢復期;肺部感染 2型呼吸衰竭;高血壓病(3級 極高危);2型糖尿病;冠心病 房顫。入科檢查:11.8血常規:9.52*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81.24%,紅細胞:3.08*1012/L,血紅蛋白:90 g/L,肝腎功能正常,超敏C反應蛋白:35.92 mg/L,D-二聚體:1.41mg/L,總蛋白:59.5 g/L,尿涂片找霉菌(+),血鉀:2.5 mmol每L,痰培養+藥敏:無致病菌生長。治療方案如下:一級護理,病重;頭孢哌酮他唑巴坦2.0+0.9%NaCl100 ml靜脈點滴q8h;磷霉素鈉4.0+0.9%NaCl250ml 靜脈點滴 q12h;0.9%NaCl100ml+喘定0.25靜脈點滴qd;0.9%NaCl250 ml+痰熱清20 ml靜脈點滴qd;0.9%NaCl100 ml+奧美拉唑40 mg靜脈點滴qd;伏立康唑100 mg q12h口服;0.9%NaCl 20 ml+氨溴索30 mg靜推q8h;0.9%NaCl 20 ml+硫酸特布他林0.25+糜蛋白酶8000 u霧化吸入qd;阿司匹林0.1qd;西洛他唑50 mg bid;施慧達2.5 mg qd口服;琥珀酸美托洛爾緩釋片23.75 mg qd 口服;常樂康2片tid口服;甘精胰島素8 u晚上22:00皮下注射;氯化鉀注射液1.0 tid;門冬氨酸鉀鎂2片tid;經治療后患著呼吸喘促未見好轉,血氧仍不穩定,波動在70%~88%。11.12患者體溫上升至38℃,呼吸頻率為58次/分,白細胞11.96*109/L;中性粒百分比:81.94%,紅細胞:3.4*1012/L,血紅蛋白:101 g/L;血鉀:2.6 mmol/L,超敏C反應蛋白:26.1 mg/L。當日在原內科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予以中藥方劑如下:甘草6 g,干姜10 g,當歸15 g,茯苓15 g,炒白術10 g,旨在回陽救逆。11.13日早晨服用中藥后患者出現嘔吐,家屬未在鼻飼,當日查房考慮患者嘔吐原因為陰盛格陽,為防止嘔吐,在原方中加入薤白、旋復花、代赭石、桔梗、黃芪、海浮石。繼續予囑患者家屬鼻飼中藥,每次鼻飼少許,約10 ml,一天鼻飼約300 ml。當時患者患者呼吸仍有喘促,最高達60次/分,一夜需吸痰數十次。11.14日患者體溫正常,呼吸較前明顯好轉,呼吸頻率約28次每分鐘,血氧波動在正常范圍。11.15日血常規:14.85*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86.24%,11.16血常規:11.27*109/L,中性粒百分比:76.74%。患者停病重醫囑,24小時吸痰1~2次。
2 討 論
四逆湯主治三陰寒證,為回陽救逆之代表方。凡疾病發展到三陰階段,心脾腎陽虛,陰寒內盛的階段,如太陰病之腹痛下利、完谷不化;少陰病之惡寒厥逆、脈微、但欲寐;厥陰病之表熱里寒等均可使用本方。附子大辛大熱,為補益先天命門真火第一要劑;干姜溫中焦之陽而除里寒,助附子升發陽氣;甘草既能解毒,又能緩姜附辛烈之性,合而回陽救逆,有不至于有暴散之虞。該患者轉入我科咳嗽咳痰,痰質稠,色黃,似乎為痰火郁內,再看舌苔卻為舌淡嫩,邊有齒痕,苔白,稍膩,脈細弱,辯證該患者為陰盛陽虛,浮陽上越,故予以四逆湯,第一次服用四逆湯后出現嘔吐,患者陰寒內盛于里,突然遇到大辛大熱的藥物,寒熱交爭,故嘔吐。此時加用旋復花、代赭石、黃芪降氣和胃,桔梗、海浮石宣肺、祛痰薤白振奮心陽,以上諸藥可以起到緩和寒熱藥性,防治嘔吐的作用。目前因醫療制度的限制,中醫在危急重癥方面的應用較少,此例病例也是因為患者家屬自愿放棄ICU治療,我科方收治肺部重癥感染1例,在西醫治療療效欠佳的情況下,介入中醫,讓患者轉危為安。該患者的治療過程影響因素很多,但客觀見到是因為中醫的治療后,使患者轉危為安。在診治此例病例過程中,筆者有幾點心得與思考如下:第一:咳嗽、咳痰、痰質稠色黃并非一定要清熱化痰,一定要結合患者的舌苔脈象綜合分析,陰盛陽虛者可以出現內熱的假象。腎在八卦中屬于卦,其中陽爻即為腎中真陽,正所謂陰盛則陽衰,正陽虛衰至極,則腎中的一線真陽可隨陰水浮越于上,故而出現內熱的假象。第二、如果使用四逆湯治療陰盛陽虛證患者,出現嘔吐癥狀,要考慮到陰盛格陽的可能,不能放棄治療思路。第三、對于大辛大熱藥物與里寒交爭之嘔吐的處理,可以采用降氣和胃的方法和分次喂服之法來消除。以上僅是對病情的客觀描述及個人的一些認識與心得。希望能為廣大中醫同仁在重癥肺部感染診治上提供思路與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