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允薇 金昌浩
【摘要】子宮平滑肌肉瘤是比較罕見的子宮惡性腫瘤,起源于子宮間質、子宮平滑肌、子宮內部或外部組織。子宮平滑肌肉瘤的發生率為 2% ~ 5%,發病群體主要集中在30-50歲的婦女。疾病早期主要表現為腹痛、腹部包塊、陰道出血、分泌物增多等,疾病晚期患者同時伴有發熱、貧血、盆腔包塊浸潤盆壁、全身衰竭等癥狀。
【關鍵詞】子宮肌瘤;子宮平滑肌肉瘤;手術;放化療
【中圖分類號】R737.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22..01
1 病 例
患者,41歲,以“發現子宮肌瘤5年”為主訴入院。病例特點:1.中年女性2.該患于5年體檢發現子宮肌瘤,當時因包塊較小,且無明顯癥狀,故未給予系統治療,予以定期復查彩超。11月9日至我院復查陰彩示:子宮宮體肌層可見多個低回聲及混合回聲,邊界清,最大66×57 mm,內見點條狀血流信號,其上方低回聲大小41×39 mm,宮底前壁可見大小61×32 mm低回聲,周邊可見環狀血流信號。建議住院系統治療,故今日以進一步治療為目的收入院,病程中無陰道流血,偶有下腹痛,無頭暈、頭痛,飲食可,睡眠欠佳,大小便如常。3.既往糖尿病病史半年,口服二甲雙胍(1日1次,1日2次)降糖對癥治療;青霉素過敏史;否認高血壓病史;否認肝炎結核病史;無手術史;G2P0;4.查體:一般情況可,生命體征平穩,心肺無著變,肝脾肋下未觸及,專科情況:外陰已婚式,陰道暢,宮頸光。宮體增大,約孕15周大小,捫及多個結節。后壁結節靠近宮頸。雙附件陰性。5.輔助檢查:陰彩示:子宮前位,輪廓清,宮體增大、形態不規則。于子宮宮體肌層可見多個低回聲及混合回聲,邊界清,最大66×57 mm,內見點條狀血流信號,其上方低回聲大小41×39 mm,宮底前壁可見大小61×32 mm低回聲,周邊可見環狀血流信號。余肌層回聲均勻,子宮內膜彎曲,厚6 mm。右卵巢未探及,左附件區可見一個無回聲,范圍31×27 mm,與卵巢界限不清,內見皺襞樣回聲。入院診斷為子宮肌瘤,入院后完善相關檢查化驗,于2019年11月15日行經腹子宮肌瘤切除術,術中見子宮不規則增大,約孕15周大小,前壁及宮底部各見一個肌瘤,大小約3×3×3 cm、5×5×5 cm,后壁下段隆起,大小約7×6×6 cm,質地硬,分離時界限不清楚,肌瘤呈分葉狀,靠近基底部時瘤體呈淡黃色,質地糟脆。雙側輸卵管傘端閉鎖,形成積水,以右側為重,色發青。雙側卵巢未見異常。術程順利,麻醉滿意,血壓穩定,失血約300 ml,術后補液對癥治療。標本送病理。
2 討 論
2.1 臨床病理學特征
依據WHO關于子宮肉瘤的組織學分類標準,子宮肉瘤主要分為平滑肌肉瘤(1eiomyosarco,LMS)(40%)、癌肉瘤(40%)、子宮內膜間質肉瘤(endometrialstrornal sarcoma,ESS,10%~15%)與未分類肉瘤(5%~10%)[1]。子宮LMS是最常見的子宮惡性間葉性腫瘤,多發生在圍絕經期及絕經后婦女。LMS是高度惡性腫瘤。呈侵襲性生長。易復發及轉移。LMS多起源于子宮未分化的間葉細胞。僅少部分來源于子宮良性平滑肌瘤惡變。LMS組織病理學診斷十分困難.與子宮平滑肌瘤相比,LMS具有細胞更加密集、核異型明顯、高核分裂相(≥15個,10個高倍視野)等特征。LMS常浸潤周圍子宮肌層組織.甚至突破子宮漿膜面并累及其他盆腔器官。目前認為。LMS的主要診斷指標為凝固性腫瘤細胞壞死、細胞非典型性和核分裂相增加。其中凝固性腫瘤細胞壞死是診斷LMS最重要的因素[2]。
2.2 臨床表現及診斷
主要表現為不正常的子宮出血、腹痛或不適、血性腹水等臨床表現[3-4]。
3 小 結
因此,臨床醫生要重視子宮肌瘤,特別是絕經后肌瘤繼續增大的患者;若超聲提示血供豐富、或術中發現肌瘤切面呈魚肉狀,應該及時送冰凍病理檢查。 雖然肌瘤絕大部分為良性,肌瘤變性也絕大部分是良性變,惡變幾率很小,但也不能太過大意,子宮肌瘤即使沒有明顯癥狀,也需定期復查,一旦出現明顯增大,或B超提示血供豐富、變性可能,應該引起重視,必要時及時手術。畢竟術前輔助檢查只能提示無法確診,只有術后病理才能明確診斷。我們臨床醫生應該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改善患者預后及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參考文獻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M]/Tavaaodi FA,Devilee P.Pathology and genetics of tumours of breast and female genital organs.Lyon:IARC Press,2003.
[2] 國際婦產科學雜志2011年8月第38卷第4期J Int Obstet Gynecol.AugIl8t 2011.V01.38,No.4
[3] DAngelo E,Prat J.Uterine sarcomas:a review[J].Gynecol Oncol,2010,116(1):131-139.
[4] Nathenson MJ,Ravi V,Fleming N,et al.Uterine Adenosarcoma:a Review[J].Curr Oncol Rep,2016,18(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