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夢真 張帆
摘 要:隨著疫情的好轉,一些博物館紛紛開放,通過限制人流的方式來接待游客?;赝麕讉€月的閉館時間,線下展覽停了,但線上博物館卻人潮洶涌。各博物館的微博、官微、官網推出多元化形式展示,云直播、線上展覽、在線課堂、趣味短劇……這些滿足了這一時期不同人群的需求,“博物館+”創新形式的背后是跨界合作的興起。隨著技術的更新、傳統文化的復興和公眾需求的增加,博物館的媒介融合方式正在加速更新。
關鍵詞:融媒體;文化遺產;傳播創新;數字技術
中圖分類號:G2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17-000-02
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離不開傳播。疫情時期各大博物館的創新也使筆者對博物館的傳播路徑產生了思考,本文將以故宮博物院、敦煌博物院為例,研究各種傳播路徑對于博物館的積極影響。
一、博物館對于網絡平臺的搭建
(一)在線數字庫
敦煌莫高窟作為影響世界的文化遺產,加強對其傳播、加大被社會大眾認知是當前極具意義的偉大工程,文化遺產的傳播對于提高全社會的文化自信具有重大意義。目前,各大博物館積極地搭建網絡平臺,無論是官網的搭建還是微信程序、社交媒體客戶端、文化資源數據庫都有了極大的
提升。在線數字庫也進入了很多中文數據庫平臺,大眾可以隨時隨地瀏覽。對于可參觀壁畫也有了高清等比例的清晰圖象,更方便學者的研究和大眾觀賞。數字庫的建設更是使得文化遺產可視、可研究,成為人們了解文明古跡的重要
渠道。
(二)客戶端的開發
近些年來,游戲公司在游戲內容設定上也更多地考慮人文史跡。例如國內的《宮廷秘傳》,國外的《1979革命:黑色星期五》都是以某個歷史事件或者參考某段歷史作為背景制作的游戲。背景為故宮博物院也出了很多App,例如《云養故宮貓》小游戲、《掌上故宮》旅游向導、《每日故宮》每日甄選一款館藏珍品等應用程序,在大眾的日常生活中也做到了很好的普及。莫高窟可以以壁畫為基礎,面向不同的人群研發客戶端,使用互動游戲例如拼圖、華容道、連環畫、信息展示等方式,生動展現莫高窟的歷史文化。
二、主流媒體呈現
在現時代的傳播環境里,傳統傳播媒介失去了廣泛性和趣味性。文化遺產想要融入當代生活、贏得更多年輕人的喜愛,必須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目前具有受眾規模大、互動性強的社交媒體主要為微信、微博、抖音等。通過社交媒體的運營,通過短視頻、互動短視頻、H5、直播等方式與社會大眾展開互動,文化遺產也可以從中起到良好的推廣作用。例如故宮博物院,“故宮博物院”發布微博9 500余篇,一天的閱讀數超過100萬次。內容豐富,還多次發布話題引導用戶參與互動。此外,故宮博物院還在不同領域以不同角度引領觀眾欣賞故宮不同美景,使故宮成為人們廣泛關注、熱議的對象。
三、文創產品營銷
文化遺產要得到大眾的喜歡和接納,除了線上傳播,更需要切身地體驗和接觸。文創產品不僅讓普通大眾更直觀地觸及古老的文化遺產,更是作為文化的載體,使其以一種更為自然的方式傳播。全國各大博物館幾乎都有其極具代表性的創意產品。針對不同的人群和不同需求,將文化遺產具有特色和觀賞性的元素與現代生活相結合研發出各式各樣的產品,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便能感受到歷史文化的魅力,讓文化遺產也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
文創產品是文物文化的二次開發和傳播。在兼具其使用功能以外,努力地把傳統文化融入其中,使其有感情、有內涵。如故宮博物院的文創產品中,故宮推出的彩妝系列引起熱議。彩妝產品包裝設計、顏色調制的設計靈感來源于故宮博物院的珍藏文物。例如仙鶴系列口紅,口紅外管繪有梅花仙鶴圖,內管尾部裝飾祥云;顏色分別取自雍正朝瓷器顏色的“祭紅”、鈞窯玫瑰紫釉的“紫靛”以及“宮墻紅”。莫高窟一直以來對于紋樣的研究從未停止,文創產品的靈感大多來自于壁畫中九色鹿、飛天、供養人、藻井的圖形元素。濯清蓮、寶相花、瓔珞等紋飾也被運用到女性首飾設計上。這些文創產品,集歷史性、知識性、藝術性與實用性、互動性、趣味性于一體,成為人們競相購買的時尚用品和一種時尚年輕文化的象征。
四、前沿技術應用
隨著技術的更新、傳統文化的復興和公眾需求的增加,博物館的媒介融合方式正在加速更新。5G網絡、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學技術也與文化也有了日益廣泛的聯系??萍寂c文化的交融,成為文化事業傳播的重要媒介和支持。新冠肺炎期間,博物館的線下展覽停了,但線上博物館卻人潮洶涌。各大博物館的微博、官微、官網馬不停蹄地推出多元化形式展示,直播、線上展覽、云課堂等內容吸引著疫情期間“宅”在家的大眾。隨著技術的更新、傳統文化的復興和公眾需求的增加,博物館的媒介融合方式正在加速更新。
不僅是疫情期間,早在幾年前傳統博物館已經從數字化的角度開始新的技術創新。例如臺北故宮博物院使用的AR技術,寶藏實物與虛擬圖象的交互技術給予觀眾沉浸式的體驗。再是敦煌博物院的球幕觀影,更清晰、更直觀地介紹特色洞窟結構和壁畫。以及做得很好的故宮博物院,早在2015年就開始建成了數字博物館,其中運用到了數字虛擬技術,使游客更直觀地參觀了解故宮。以及2018年故宮聯手鳳凰衛視合作的《清明上河圖3.0》高科技互動藝術展演,全息沉浸交互、4D球幕體驗帶領觀眾“夢回大宋”。還有VR互動的大型虛擬與現實作品《御花園》,利用三維特效還原御花園全景,并配合互動特效,為公眾提供感受博物館魅力的體驗。
對于文化遺傳的傳播,除了博物館自身的突破,與企業開展戰略合作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利用動漫、游戲等年輕人更為關注的社交媒體,推動文化遺產的傳播。例如與騰訊、網易、完美世界、極光工作室等互聯網公司合作,以博物館文化遺產為背景,相繼推出設計大賽、游戲大賽、創意大賽、創新音樂大賽等,不僅引起年輕人的關注,還能推動文化遺產的創新、創意傳播和研究。除此之外,還可以將文化元素融入受眾游戲當中。例如結合敦煌壁畫元素創新出新的《陰陽師》角色、以九色鹿形象創造的人物,以及推出《王者榮耀》敦煌系列皮膚、運用壁畫色卡以及圖像元素的再設計,可以很好地將文化遺產融入游戲,以新穎、有趣的方式呈現給用戶。
前沿技術條件下的博物館創新,是一門集合了文化遺產二次研究、視覺藝術交互設計、人工智能技術等多學科的創新研究。這種創新不僅需要對于先進電子數碼技術的應用成熟的研發,還需要文化工作者從大眾的角度對文化遺產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詮釋。
五、主流媒體傳播的創新
線上到線下,各大博物館都有自己領域的學術研究、活動策劃、教育講座等多種傳播方式,加強與多重群體的溝通和互動。線下的文化傳播固然是極其重要的,館內陳列展覽,以及莫高窟的導游解說進入洞窟內參觀的方式能使游客近距離地感受文物的魅力。在館藏方面,加大對外的交流力度,多參與國內外的展會、交流會,開展學術講座,將文物的潛在價值發揮到最大。在活動方面,多開展特色的體驗活動、觀影活動、兒童教育普及活動、與當地圖書館高校等聯合舉辦,進一步提高影響力。學術研究方面,走進高校、中小學,志愿講解、傳播普及當地文化遺產。增加與專業同學的互動,切身實際的參與到文物傳播系列活動中。針對不同年齡段開展“文化遺產小課堂”和論壇,逐漸形成具有教育特色的選修課。
在與大眾傳媒方面,主流的線上媒體傳播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以當前炙手可熱的電視節目《國家寶藏》為例,作為一檔國家寶物介紹推廣的節目,其中各大博物院的鎮館之寶在網上引起了一陣討論熱潮。該節目不僅從歷史的角度解讀了一段歷史,更是配合VCR短片、明星講解、情景劇、歌曲音樂等多形式拉近國寶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帶領觀眾領略各種歷史知識、文化內涵,以及背后文博工作人員對于珍寶的辛苦付出,更為真切地感知文化的魅力。
與《國家寶藏》不同的是,更偏向于紀錄片形式的另一檔節目《我在故宮修文物》贏得了很多年輕人的喜愛。對于傳統內容型產品,在創作和推廣中,不能一味地向年輕人主動訴訟,更重要的是實現與年輕人的自由共鳴,在形式、內容、渠道、平臺等方面體現真情實感。《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帶著社會大眾進入了我們從未了解過的宮墻內,真切地記錄了故宮里平凡而偉大的日常生活。《國家寶藏》和《我在故宮修文物》兩部影視節目,都在傳統的文化遺產紀錄片上進行了創新,《國家寶藏》節目上的情景劇演繹以及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切入角度,合理演繹展現出文物背后的時代人文背景,觀眾在觀看中能有更好的代入感。
動畫片的創新同樣也具有重大意義。早期敦煌莫高窟動畫片《九色鹿》成為很多90后的童年記憶,莫高窟254窟降魔成道圖的動畫片《降魔成道》也從敦煌壁畫中獲取了豐富的設計元素。2020年敦煌研究院推出了“敦煌動畫劇”小程序,游客進入“敦煌動畫劇”觀賞頁面,可以云游全景數字洞窟的同時還可以觀賞動畫劇,每部動畫劇的背后都有其專屬的敦煌壁畫與寓言故事。敦煌壁畫作為具有中國特色與意境的文化遺產,實現與動畫形式的聯動,將為后續的敦煌文化傳承與普及提供新的參照。
六、結語
我們要綜合運用大眾傳播、群體傳播、人際傳播等多種方式,傳播優秀文化。中共中央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要“綜合運用各類載體,融通多媒體資源”,彰顯中華文化魅力。面對未來更多元的傳播環境,國內各大博物館結合新媒介、新理念綜合創新,讓文化遺產更大程度地貼近社會大眾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