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晗
摘 要:在短視頻時代下,Vlog作為新的視頻形態,迅速得到了國內年輕群體的廣泛關注。但是Vlog在國內的發展卻一直不溫不火。文章首先對Vlog概念及國內發展現狀進行梳理解釋,進而通過Vlog的傳播特點及與“抖音”傳播要素對比分析兩方面進行闡述,并結合微博、嗶哩嗶哩、抖音等社交平臺視頻創作者的相關數據,得出初步結論并嘗試為其在國內的發展提出建議。
關鍵詞:Vlog視頻;傳播要素;抖音;發展建議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17-00-02
一、短視頻應用平臺發展現狀
近年來,新媒體逐漸呈現為技術賦能發展趨勢,不斷探索智慧化的傳播媒介。視頻在最終會成為人們之間進行信息交互的一種主流傳播媒介,而短視頻以其社交化的互動性、視覺化的參與性潛移默化的改變了大眾的媒介使用習慣,甚至重新定義大眾傳播格局。
(一)以抖音為代表的短視頻應用
抖音于2016年9月上線,作為一款專注于新生代的音樂短視頻App,從產品定位上來說,抖音做的是垂直音樂領域的UGC短視頻,但同時在技術層面上,抖音加入了視頻拍攝特效模板、變速編輯等元素,為用戶生產提供便利。用戶可以通過這款軟件選擇歌曲,拍攝音樂短視頻,形成自己的作品,會根據用戶的愛好,來更新用戶喜愛的視頻。從近期對平臺下載量的統計來看,抖音下載量達6.26億次,名列全球第一,在谷歌和蘋果系統內產生收入為4.21億美元,列全球第三。目前,短視頻行業發展進入成熟期,短視頻創作和消費的地域下沉趨勢逐漸明顯,具體表現為:二三線短視頻團隊的大量涌現和方言類短視頻的崛起。
(二)新興的“Vlog”
Vlog中文名微錄,是博客的一種,全稱為video blog,意為視頻博客、視頻網絡日志,源于blog的變體,強調時效性。作為一種新興的媒體形式,Vlog以其個人化的記實、精致優選的內容產出,在中國的短視頻行業發展情勢十分良好。目前,微博關于#Vlog#的話題閱讀量已達到102.5億,粉絲數有19.8萬。盡管Vlog進入中國的時間短、熱度低,但市場的敏感性已經快速地發現了它的未知潛力,目前以“VUE Vlog”為代表的Vlog社區及“InShot”“剪映”“快剪輯”等視頻剪輯工具的出現,以微博、微信、嗶哩嗶哩等成熟的社交媒體平臺提供的轉載渠道,Vlog 的發展勢頭一直呈上升趨勢。
與普通的短視頻不同的是,Vlog更強調視頻的主體性敘事和個性化剪輯。Vlog 的主體人物是制作者通過文案、剪輯完成最終成品是具有個體特色的視聽語言。另外,與普通短視頻相比,Vlog 的敘事能力更強,通常10—20分鐘的觀看時長,表達的是更為完整的敘事,更有沉浸感的內容,需要受眾耐心觀看。
當速食的短視頻內容呈現越來越同質化、低俗化的趨勢,當用戶的需求不止于10s粗放的泛娛樂化短視頻,同時對視頻的內容價值提出更高要求時,Vlog 的出現正是對短視頻內容的豐富和完善。而Vlog如何快速成長,在短視頻發展的下半場占據一席之地,成為網民跨屏使用的主體選擇,仍然值得探討。
二、“Vlog”在國內的傳播特點
(一)傳播渠道多樣化
目前,通過優惠政策和官方助力,許多平臺都在為Vlog在國內的發展添磚加瓦。多個平臺都可以上傳Vlog,顯然任何一個平臺都不愿放過Vlog這樣一個新的增長點,各大視頻平臺都出臺了Vlog扶持計劃。2019年11月,騰訊發布Yoo視頻,計劃融合Vlog和Vstory兩種不同的內容形態,完成流量收割。2019年5月31日,B站加碼推出“Vlog星計劃”,表示將從流量扶持、現金激勵、賬號認證、活動支持、深度合作和平臺招商六大資源體系全力發展Vlog內容,扶持優秀的Vlog創造者。
(二)傳播內容單一化
Vlog視頻數量龐大,從嗶哩嗶哩、微博、抖音等發表平臺上我們不難看出,最受歡迎點擊量最高的內容大多是旅行。抖音網紅itsRae,1 264.9萬粉絲。她的Vlog運用倍速敘述、延時拍攝、慢動作等多種拍攝手法記錄自己在旅行路上的所見所聞所感,引起大眾共鳴。目前這種成功的Vlogger在中國并不多,大多數拍攝者還是以模仿為主。旅行題材受追捧,就衍生出一大批旅行博主,導致傳播內容單一。如何將內容類型化、垂直細分化是未來Vlog在中國完成本土化轉型的必經之路。
(三)傳播主體平等化
純展示生活類的Vlog是素人創作最多的一種類型。從Vlog拍攝門檻來看,大部分拍攝者的水平較低,許多拍攝者都是在一部手機中完成視頻的拍攝剪輯工作,因此造成視頻質量參差不齊。因此,在自媒體時代,Vlog的入行門檻大大降低,進而吸引更多大眾成為內容生產者。
三、抖音與Vlog傳播要素的對比分析
(一)傳播主體
短視頻的傳播不論是抖音還是Vlog,低門檻化是共識,生產者和使用者之間界限并不嚴格。抖音由于視頻時間短、操作簡單、拍攝成本低等原因,傳播主體普遍草根化和大眾化。在短視頻行業中,通常會講,“如果不知道拍什么,那就拍Vlog”,由于Vlog的記錄性質,表面看上去并不需要前期策劃、文案創意,所以導致大部分人只不過產出的是平平無奇的“流水賬”,所以目前真正在拍Vlog的人,主要以自帶流量的網紅、明星為主。
(二)傳播媒介
移動終端和互聯網的普及推動網絡化社會的形成,并為客戶服務端的存在和推廣提供了條件。抖音,作為一個短視頻應用平臺,集工具屬性和社交屬性為一體,提供點贊、評論、消息和@等互動模式,使得用戶可以獲得一站式體驗,這是抖音維持用戶黏性的方法之一。目前國內的Vlog傳播形式單一,分布松散,缺少成熟的媒介平臺作為依托來滿足人們日常的互動需求。但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國內各大視頻平臺都已經開始入局Vlog。例如,短視頻平臺西瓜視頻在2019年打造明星Vlog紀實微綜藝《花樣人生》、Vlog體驗場景化種草節目《終極選車》以Vlog形勢解讀旅行、生活,以短視頻+直播+Vlog的營銷模式滿足人們之間的情感交流、信息交換和情感認同。
(三)傳播內容
抖音目前的內容產出主要分為三種:原創、搬運、模仿。其中原創的方式要求相對較高,需要創意、團隊、以及更多硬件設備的支持。而模仿則是性價比相對最高的一種方式。只需要簡單地套用模板、照搬熱點內容就可以完成產出,導致視頻同質化現象嚴重。Vlog的內核簡單,無非是記錄和分享。真實、即興、個人特色是Vlog不同于一般短視頻的特點。平鋪直敘的敘事,直截了當的剪輯是它區別于抖音的一個重要之處。但絕不僅僅是是簡單的自我展示,Vlog需要包含即興的、有情節的生活,才能讓觀眾從中找到樂趣。在未來的發展中,如何避免同質化仍是制作者需思考的問題。
(四)傳播效果
眾所周知,抖音的原生短視頻與Vlog有著相近的調性和內核,即都是以視頻的形式記錄生活。抖音平臺的算法推薦機制,會對優秀的內容加以流量的支持。而品牌通過與優質Vlogger合作,挖掘個人與品牌相契合的內容創意,產出優質Vlog。使用戶實現從短視頻到電商的切換,最終完成變現,則會實現傳播效果最大化。另外,Vlog制作者在視頻中通過個性化敘述,突出產品所帶來的個人品牌價值,是最有說服力的消費理由。
四、Vlog存在的問題與發展前景
(一)整體基數不高
在微博上搜索Vlog顯示超話中有19.8萬粉絲??梢钥闯觯M管與前幾年相比,Vlog在大眾中的普及率呈上升趨勢,但與抖音短視頻平臺上億用戶相比還是有些差距。這與目前進行Vlog創作大環境有關,Vlog不夠普及,受眾人群還是局限在年輕群體,從而不能創造出更多新鮮內容。
(二)打造品牌Vlog
在人人皆Vlogger的年代,如何制作一支質量上乘的Vlog?首先素材必須充分飽滿,不能給展現給大眾的只有生活碎片的拼湊。對于拍攝者而言,要學會運用不同景別,多個鏡頭角度敘述內容。其次主題鮮明,拍攝緊密圍繞內容展開。央視新聞在2019年年末也開始嘗試主持人拍攝Vlog,主持人康輝首次在鏡頭面前展現外交新聞采訪的工作準備流程,收獲了網友的互動好評。而在美食類的Vlog里,抖音博主“早啊影影”一直以只做早餐為主題,每次在開場都會向粉絲問候一句“早啊,你們起床了沒?”,以鮮明治愈的風格收獲一大批粉絲。
(三)內容低俗化趨向
上文提到Vlog的拍攝門檻低,但是隨著業余創作者數量的增加,Vlog的內容門檻卻在逐漸變高。越來越多的素人入行,暴力、色情、負能量等視頻內容的出現,使Vlog轉向低俗化。另外,也不乏“炫富式”,飽含“金錢氣息”的視頻展示。在抖音平臺上,“如何一天花掉50萬”等類似具有“金錢氣息”的 Vlog 十分常見。此類 Vlog 在展示其隨心所欲的購物的同時,展現收入差距,強化了既有社會分層,給部分作為看客帶來心理不適。
(四)盈利空間仍有待開發
Vlog的變現方式與網紅變現的模式是一樣的。主要是通過平臺分成、平臺的商品功能、粉絲變現三個方面實現,其中最容易實現的是粉絲變現。Vlog的熱度,帶火了竹子、丁鈺瓊、張子凡等一批Vlogger,目前大部分的Vlogger已經開始通過創作主題廣告、探店、看展覽、產品測評等嘗試變現。但即使最火的Vlogger也難以依賴單一平臺生存賺錢。和商業模式成熟的短視頻和直播不同,國內專職Vlogger屈指可數,哪怕是已經有流量的網紅,也不會單一只做Vlog拍攝。另外,大部分的廣告商的合作推廣都會向已經成熟的Vlogger拋出橄欖枝,留給新人的機會少之又少。
參考文獻:
[1]吳洪莉,劉夢嬌.VLOG:短視頻下一個爆發點——基于B站的熱門Vlog視頻內容生產策略分析[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8,35(6):129-132.
[2]白龍.敘事模式、場景呈現與發展邏輯:Vlog的傳播意義解讀[J].新聞論壇,2019(5):7-10.
[3]任詩桐.試論VLog的拍攝思路以及對電視新聞制作的借鑒意義[J].傳播力研究,2019,3(7):91.
[4]蘇也菲,竇興.生活類Vlog:一種景觀社會中的自我呈現[J].新媒體研究,2020,6(10):4-6+9.
[5]陳寶仁.新媒體時代受眾地位的轉變——以Vlog視頻日志為例[J].傳媒論壇,2020,3(9):36+38.
[6]劉麗艷.短視頻如何傳播正能量——以小紅書Vlog短視頻創作為例[J].傳媒,2020(9):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