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慎
摘 要:現階段,媒介融合展現出蓬勃之勢,并向縱深發展。媒介融合采取變更媒介社會氛圍的方式對新聞工作者規定了新的目標。本文針對地方高等院校新聞專業工作者的培育方式改進情況進行了探索,希望可以有利于傳媒工作者的造就工作。
關鍵詞:媒介融合;地方高校;新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210-4;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17-0-02
開設新聞課程以前是以報刊雜志、廣播電視等形式為基礎設置的,現階段移動媒體逐漸盛行,媒介定義再次被拓展,媒體的形式變得更加復雜,在這種情況下高等院校進行的傳媒教育不得不作出相應的改變。新媒介形式促使開設新聞課程的方式存在新的競爭但是也獲得了更多的機會。社會面臨的是媒介化,人們開始將媒介人才的定義逐漸拓展到復合型人才的領域,要求不僅兼具媒介技能還要能夠超越學科范圍。以此為前提,我們要考慮怎樣對人才培育方式進一步改進。
一、融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區別
融媒體是未來媒體行業的發展趨勢,也是我黨對媒體行業未來發展指示中的主要要求,因此要增添信息傳播渠道,從而提高融媒體信息傳播水平,然而這并不是要求融媒體獨自發展,而是要積極與傳統媒體合作,相互促進,傳統媒體也要融合新型媒體傳播方式。為提高二者的融合水平,首先要了解它們之間的區別,傳統媒體在傳播渠道、新聞內容等方面是與融媒體不同的,傳統媒體在這些方面是處于劣勢地位的,具體可以歸結為以下四點。
(一)融媒體比傳統媒體的內容更加多元
融媒體的新聞內容來源更加豐富多樣。在融媒體背景下,人人都是“自媒體”,因此新聞內容變得多元化,融媒體新聞內容往往更能貼近大眾視角,沒有傳統主流媒體的正式感,同時趣味性很高。但是融媒體內容的多元發展也產生了一些問題,由于新聞內容自由度很高,因此出現了大量憑空捏造的假新聞,助長了網絡謠言的傳播,同時,大量負能量、糟粕新聞影響了人們的思想,導致融媒體新聞內容的不健康傳播。因此需要傳統媒體發揮其主流媒體優勢,利用其權威性重塑互聯網媒體上的信息。
(二)融媒體比傳統媒體傳播渠道更豐富
融媒體主要通過互聯網以及社交平臺傳播,比如微博、微信、新聞App等。每個突發事件的目擊者都可以視為一名記者,他們通過自身角度對事件進行記錄,利用互聯網以及社交平臺將現場實際信息傳播出去。由此可見,融媒體比傳統媒體具有更加豐富的傳播渠道。傳統媒體的傳播渠道局限性強,比如電視、廣播、報紙等,受眾面小,而且難以適應現代人快節奏的生活。
(三)融媒體比傳統媒體具有更強的時效性
隨著豐富多樣的互聯網科技產品融入人們的生活,融媒體新聞內容傳播技術與手段得到了顯著提升。從事件發生到新聞記錄再到新聞發布,最終被人們查看,這一融媒體傳播過程僅需很短的時間,而傳統媒體記錄的都是前一天發生的事情,人們得知新聞也是在隔天,時效性遠不如融媒體強。此外,流媒體技術的運用進一步提升了融媒體傳播的時效性,人們可以對新聞事件進行現場直播,時效性更是比傳統電視轉播要強。
(四)融媒體比傳統媒體互動性更強
在融媒體背景下,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互動性更強。融媒體新聞是基于互聯網、社交媒體以及新聞App進行傳播的,因此讀者可以直接在新聞下方進行評論,與大家交換意見,同時作者也可以給出實時的回復,這樣可以提高群眾對于事件的關注度,幫助融媒體擴大新聞的影響力,增加新聞的額外傳播度。由此可見,傳統媒體讀者互動性是遠不如融媒
體的。
二、媒介融合對地方高校提出新要求
如今媒介表現出大融合的趨勢,媒介的存在方式出現了極大改變,原有的媒體方式受到新型媒體形式的威脅,不得不對自己原來采取的形式進行更新,新媒體和舊的媒體方式變得更為多種多樣,新聞信息來自更為廣闊的領域,新聞信息往往不是以完整的形式存在,這些都體現出如今對傳播氛圍進行管理需要具備管理才能、熟知多種媒體形式、能夠將知識與信息進行融合的傳播與策劃人才。
(一)媒介生態系統需要“管理型”人才
在媒介體系當中,新的媒體形式不斷涌現出來,原有的媒體方最初是疲于應付,現在開始發展為積極樂觀地面對這一切,并逐漸侵入全新的領域范圍內。媒介產生的這一系列改變,關乎到媒體的興衰成敗,并且新媒體也在不斷地改變當中,這就需要一批能夠適應時代和媒體的改變,并且遠見卓識可以統領全局的管理者,只有這樣的人才才會適應媒體的變化,保障媒體始終緊跟時代,融入時代。
(二)媒體形式的多樣化需要“全媒體型”人才
如今的媒體形式體現出精彩紛呈的格局,不僅有報刊雜志、電視傳媒等傳統的傳播方式,也有網絡、客戶端等嶄新的媒體形式,更有媒體融合的方式存在,因此高等院校培育出來的媒介人才,不僅要熟知多種多樣的媒體信息傳輸的特征和聯系,更要有能力對各種媒體進行綜合管理,既要能夠將全新的技能融入新聞采編、編訂剪輯、攝影攝像、視頻制作和對外傳送等各方面,又要熟練掌握各種媒介傳播的特征,并能根據傳播媒介的不同特征進行各有側重的內容生產。
(三)新聞信息多樣化需要“整合型”人才
以媒介融合為前提,新聞信息以多種多樣的形式存在,主要展現出來的是新聞信息來自多個領域以及新聞信息的不完整性。網絡、手機等嶄新形式的出現,多種媒體方式的侵襲,造成原有的書刊雜志、電視傳媒等進行信息收集、傳播的形式產生了變化,新聞信息產生的區域增加了微信、微博、App等多種方式。信息從多個角度展現出來對信息在第一時間得到快速傳遞是有好處的,但是正是因為這些傳播信息的機構或者個人所具備的知識和素質修養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致使信息存在錯誤,有可能將讀者和群眾帶偏。與此同時,信息的不完整性的存在讓讀者在認識當中出現偏差。因此作為新聞工作者必須有明確的政治定位,還要在各種素質和道德修養方面過硬,將觀點和現實工作結合起來,進行各種信息的組合,引導輿論始終站在正確的方向上。
三、媒介融合語境下地方高校新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方式
(一)拓寬學科范圍教學要跨越學科界限,確立復合型人才培養觀點
媒介融合不單單是對技能、途徑的整合,還要做到學科之間、專業知識之間的交融,新聞人才就要是綜合人才,作為新聞人需要和社會當中的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以及行業進行交際,如今媒介融合的情況下,綜合性人才有了更新的內涵和寓意。因此高等院校在新聞課程設置當中要重視知識的賦予和新聞技能的賦予同時進行,杜絕人才造就方面僅僅看重知識的培養卻忽視了多種技巧能力的培訓,導致在培養人才當中失去了方向和重心。
(二)課程設置上“融合新聞”
地方高等院校在進行新聞人才培育方面需要突出特色,在目前階段,對新聞人才的培育方面媒介融合確實給出了新的目標,媒體融合關鍵表現為多種傳播形式的融合。既然要融合,就需要讓學生掌握多種形式的傳播手段以及內在聯系,掌握融合和整理來自不同角度的新聞以及不完整信息,具備多種多樣的采集編輯整理技巧,并能夠運用多種傳播方式將新聞信息精準地傳遞出去。在這個基礎上,地方高等院校應加大力度開設融媒體課程,比如融媒體策劃與寫作、融媒體視頻制作等課程內容,以適應融媒體時代對新聞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不過,地方高等院校在適應時代發展的趨勢時,還應該站在自身的角度,對存在自身特征的東西開發利用,并以此為特色摸索能夠符合融媒體時代不同種類新聞的專業傳播人才需求。
(三)加大力度于實踐基地和平臺建立
新聞專業是需要和實際工作結合進行的,聯系實際的技能和進行改進的技能直接決定了新聞工作者是不是可以勝任這個職業。媒介融合一路走來,在實踐實際運用方面的要求更高,只有在實際工作當中取得進展,在取得的進展當中逐步改進,才會培育出適合新媒介氛圍的新聞工作者。高等院校可以采取以下方式進行人才培訓:加大力度與本地、外省、外國的媒體之間的交流,依照本身的特點找到能夠與之對應的媒體,設置實踐場所;建立起以學校媒體、與學校進行合作的企業為前提的人才培養基地,培育適應市場需求的人才;支持和指導學生進行改進,比如創建新的媒體方式,將自媒體作為實驗對象,促使對媒體的處理和改進技能
的提升。
(四)傳媒人才培養要加大職業道德修養的力度
新形勢下,傳播的載體變得方便快捷,傳播者是不是專業已經無法進行區分,傳播平臺、傳播的范圍、傳播的方法開始多樣化。此時高校進行人才培養要在注重專業技能培養的同時,也把關注點放在職業道德修養的培訓上,絕對不可以讓那些鄙陋粗俗的信息傳播使傳播人形象變得一塌糊涂,使傳媒氛圍變得烏煙瘴氣。高等院校培育出來的是專業傳媒工作者,要承擔社會責任,要繼承和發揚傳播人美好的一面。謹防在媒介融合不斷取得進展的趨勢下,部分非專業傳播人不在乎責任,在意以獵奇、聳人聽聞吸引受眾目光,造成網絡上各種信息摻雜其中,壞的、假的信息不斷涌現出來,以至于影響到受眾對正規信息傳播者的贊同和喜愛。高校是傳媒人才的培育之處,怎樣才可以培養出適合社會進步、引導時代風尚的優質內容傳播者,值得高校進一步思索。
四、結語
只有人才才會促使新聞業長足發展。媒介融合不僅直接作用于原有的媒體形式以及新興的媒體形式,更是為高等院校人才造就方面提出了新的目標。在教學當中,人才培養要超越學科的界限,以綜合培養的形式擴展學生傳播技能,進而引導學生找到符合自身特色的專業技能,造就出更多能適應市場需要、時代發展的新聞傳播人才;在辦學方面要加大力度建設實踐場所和基地,造就出更多的可以在實際工作中大顯身手和敢于改進的新聞傳播人才。
參考文獻:
[1]王詩秒,張一聰. 融媒體時代新媒體類課程教學改革的創新路徑[J].傳媒論壇,2019,2(9):96+98.
[2]李彪,劉澤溪.思維、創意與技術:融媒體時代傳媒產品的生產路徑創新[J].新聞戰線,2018(9):49-52.
[3]高崴.融媒體時代電視時政新聞的創新路徑[J].電視研究,2018(5):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