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龍 陳 琳 三亞學院
隨著海南省打造自由貿易區進程的加快,作為國際旅游島的旅游服務業的蓬勃發展是隨即而來的。如何在這旅游服務業的蓬勃發展中,避免千篇一律的建造酒店、民宿,打造屬于海南地域特色的建筑,推廣南國風光文化成了每個在建設計師的首要目標。吸引旅客的往往就是這個地區的特色風俗文化,不能一昧的追求經濟效益而忽略。社會是不斷發展的,建筑行業的目光不能只盯著眼前的效益,要著眼未來,秉承可持續發展這一原則。同時也不能一味的摒棄原有的建筑,一幢建筑本身就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一個民族存在的印記,要在求發展中取長補短,打造屬于海南的特色地標。度假民宿的建設目標就是打造當地民宿旅游服務業的標桿形象,迎合市場需求,增加當地居民就業機會,以此推動地區經濟發展。
2.1.1 地理位置
海南省三亞市位于中國版圖的最南端,是中國唯一的熱帶濱海國際旅游島,亞龍灣位于三亞市東側一處風景區,自然環境資源國內獨有,是享譽全球的一處旅游度假勝地。
博后村位于吉陽區亞龍灣國家旅游區的西南邊,距離三亞市區大約40min 路程。轄區范圍東至亞龍灣環島路(加油站),南到老虎嶺以南的變電站,西到安羅嶺,北到亞龍灣出入口處,轄區總面積達7500 畝。博后村由糖豐村、新坡村、紅旗村、紅光村共4個自然村,是黎族聚居的村莊。
2.1.2 博后村現狀
村落建筑多為村民自發建造,基本為三層及以下平頂房,部分建筑物外立面簡陋,風格迥異,并且有許多棄用房屋。博后村總戶數923戶,總人口3337人。總面積7500畝,其中水旱田占地2100 畝,坡地占地250 畝,居住地占地1150 畝,山林地占地4000畝。村民收入來源與于種植業、養殖業、出租農田以及其他渠道。
本地村落大多為黎族聚居,民族文化是其旅游業的一大特色。村名大多出租農田給企業家來創辦各種旅游業設施,吸引大量旅客以拉動地區經濟。販賣當地特色產品也成了當地居民的一項收入手段。各種服務業的發展也提供了大量的崗位,當地就業的村民變多。路邊綠植基本為村民或村委栽植,隨意性大,并無規劃性種植。
2.1.3 村落現有設施
景區:紅峽谷高爾夫球場,亞龍灣國際玫瑰谷,夢幻谷,亞龍灣熱帶天堂森林公園等。
酒店、旅社:OYO 三亞玫瑰海岸客棧、遠方有個村精品客棧、陌上花開客棧等。
餐廳、飯館:不仔客海鮮、林姐香味海鮮加工店、三亞66音樂餐廳酒吧等。
政府單位:亞龍灣國家旅游度假區管委會、博后村委會、亞龍灣派出所、行政中心等。
學校:田獨騰飛小學、六盤幼兒園等。
車站:觀光車西門站、亞龍灣熱帶天堂森林公園-停車場等及其它性質設施。
2.1.4 現狀分析總結
整個海南度假民宿酒店設計過程中,對村莊各個區域散布調查,了解村民對于近年來博后村的發展的看法和感受,今后博后村的發展方向,包括了對村莊的民生、民情、民意的調查,土地資源的利用以及對博后村環境的整治。對于村落的現狀調查,我們采取了拍照留存對比的方式進行整合,了解村莊目前的狀況,包括對村莊公共設施,人口分布,經濟來源,以及村莊動植物和農田組成進行了考查。最后對博后村村尾的基地進行了詳細的測繪,包括場地尺寸,建筑式樣,業主意向,道路,動植物以及周遭的場地組成。
現將考察結果總結:
優勢:
(1)博后村是黎族聚居的村落,歷史悠久,民族特色風俗文化氛圍濃郁。
(2)村落轄區范圍大,轄區內風景優美,依山傍水,綠化面積大。
(3)現擁有許多農業園區,景區等產業,地區經濟發展快。
(4)資金引入大,近年來推動人才引進政策,會有很多人才在此創業,就業。
弱勢:
(1)村落基礎設施不完善,自發建造的服務設施不規范,無規劃。
(2)地區之間發展不均衡,差距較大。
(3)建筑風格混亂。村民自建房屋大都為框架房和磚混房,裝修程度不一,以及村落中許多客棧,旅館尚處于家庭經營的模式,生搬硬套的建筑設計,以至于建筑姿態各異,并沒有顯現出海南本土文化的特色。
(4)綠植種植無規劃,村落形象差。
鄉村民宿旅游作為近年來自由貿易區推動之下的產物,整合鄉村地區經濟,推動農村人口經濟發展理念轉變,調整鄉村產業發展方向,拓寬發展渠道,對農村發展有著重要意義。而建造基于地域特色的海南獨家民宿,可以體現出當地的民族文化特色,給旅客帶來深刻的體驗。在旅游服務業發展的同時還需對經營者進行培訓,以此來改變傳統民俗營銷模式,對當下的網絡資源加以利用,來更好更快的推動當地旅游服務業的發展。本次海南度假民宿設計以三亞亞龍灣博后村村尾,毗鄰紅峽谷高爾夫球場和國際玫瑰谷這兩大景點的基地為項目原址,因地制宜,在融合本土文化的同時建造出美觀的、舒適的生態型度假民宿。推動地區發展,樹立行業標桿,使其成為當地文化風貌的一大特色。

圖1
船屋是由中國美術學院風景建筑設計研究總院設計,是建德富春江畔的一所特色鄉村酒店客房,位于梅城古鎮東方五公里處,概念和形態來自于此地明初清中時水上部落形成的船居文化。木質結構是環境場地的需要,也是對傳統船居文化的敬仰。

圖2
Raia 以前是一家充滿當地特色風情的傳統酒店,如今在一座廢棄的建筑中煥發新生。在改造之前,建筑師研究地形之間的關系,旨在加強室內外之間的聯系。建筑外墻顏色的使用能夠顯現場地關系:設計團隊摒棄了當地的傳統色調,不再通過色彩的反差來凸顯場地之間的聯系,而是嘗試著以鄰近色來融入場地之中。
總結:
(1)將舊建筑與新建筑聯系起來的方法。
(2)在地形和地理的基礎上去研究建筑。
(3)以鄰近色的建筑來融入場地。
(4)室內裝飾的采用需要配合整體
經過我們設計團隊的勘探調研,結合以往查閱的資料等,將基地情況做出總結。
優勢:場地地理位置優越,環山繞水,風景優美;降水豐富,植被茂密;人流量小,安靜怡人;毗鄰高爾夫球場、水庫和種植園等。
弱勢:場地內建筑老化嚴重,建筑錯位建造;連接各部分區域和建筑的是經年累月走出來的土路;村落綠化率高,但是種類繁雜,姿態各異,沒有規劃種植。
(1)場地周圍環境因素多樣,改造時需參照對比,取長補短。
(2)基地內植物多而雜,需要根據劃分區域進行植被的規劃,保留觀賞性強的植物,舍棄后期維護成本較高的植物。
(3)建筑老化問題需要解決,建筑內場地清空。
(4)分析建筑之間的聯系,以此劃分區域,規劃道路,營造氛圍。
縱觀基地,整體是一個152m×37.4m 的長方形布局,進深大,面闊小,長寬比約為5:1,基地內不均勻散落3幢建筑,綠化面積大,道路是人為走出的土路。結合基地周圍的場地,便以周邊最大的場地——紅峽谷高爾夫球場為靈感來源,以此劃分區域。
基地空間以高爾夫標準三桿為設計出發點,將整體空間劃分為三個部分。依次為接待、入住及餐飲部分,休閑部分和入住及娛樂部分。基地地處高爾夫球場及花卉養殖基地之間,為連接兩者,將基地建筑放在中軸線一側,廣場、走廊和建筑中空部分連為一體,增加空間的通透感,使基地的建筑空間充滿呼吸感。
在當地民族黎族特色民居發展中,早期民居主要以巖石、茅草、木條、柱子、條藤、葵葉等作為建筑材料,搭建干欄船形屋、船形茅草屋、巢居。本次民宿設計結合當地建筑特色,主要選取不規則的文化石、竹子以及造型混凝土,使用現代化的建造工藝作為部分建筑外立面的裝飾,以凸顯地域文化,延續黎族特色建筑文化,也能更好地融入海南的人文環境中。
在景觀方面,提取高爾夫場地的地形元素,以梯田的形式融入景觀之中,借此增加基地平面的變化,也將基地依山傍水的特性隱喻到景觀當中。
基地空間的劃分以高爾夫場地三桿的標準為線索將基地平面分為三個部分。
(1)起手,從基地入口起至三層建筑物為止,將改造后的舊建筑作為旅客集結地,一切都從這里開始。功能空間由景觀廣場、停車場、接待室、警衛室、酒吧、大堂、餐廳、后勤服務空間以及客房組成。
(2)落點(第二桿起點),此空間作為基地的中心區域,集合了茶吧、休閑廳、民俗館和噴泉廣場。
(3)抵達,此空間是泳池套房區,由泳池及住宅組成,擁有基礎生活起居的功能。
民宿內部空間動線設計的核心在于室內與室外之間的互動。室內外的動線結合景觀,能使旅客全身心的去體驗整體環境。
結合上文中黎族傳統民居建筑材料,室內的景觀小品大都選取木制、藤制和竹制產品,并選取黎族歷史的特色物品作為民族符號,布置在客房和公共交流的體驗空間,加深旅客與本土文化之間的對話。
在餐飲服務上,提供檳榔、椰子等熱帶特色水果、發季節瓜菜,竹筒飯、山欄酒、魚茶等黎族食品,在加深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時,也能推廣這一特色產品,讓來此休閑的旅客得到屬于黎族特色生活的體驗。
模型及效果圖展示:

圖3 入口視圖

圖4

圖5
本案為博后村場地改建與新建項目,是一個占地約5685平方米的度假民宿。本次基于地域特色的度假民宿設計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為出發點,以建設鄉村民宿旅游示范性景點為目標。建筑風格以黎族干欄屋為參考,以木方、火山石、混凝土飾面,以高爾夫球場之中的主要色彩應用在建筑及景觀上,將地形元素,如丘陵、洼地、湖泊等應用在景觀道路以及廣場上。在室內風格上,主要以海南黎族特色文化符號性物品進行裝飾,以此來達到旅客與黎族文化之間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