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吳忞忞
“6月開始,社區在圩堤上設置了4個防汛值守點——1個總值班室、3個集裝箱落腳點。我和主任輪流值大夜班,一個月來,不是待在圩上,就是睡辦公室里。”梅雨季節到來后,受長江上游來水和本地強降雨等影響,南京市主要江河湖水位全線超警。面對嚴峻的防汛形勢,王琳玲與黨員干部、志愿者奮戰在防汛一線,觀測水位,巡查圩堤,全力保護河圩堤壩,守護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
周里村位于秣陵街道南部,與祿口街道隔河相望,村防汛隊伍負責哪吒河(當地村民對羅渣灘的習慣說法)及部分溧水河段的防汛工作,全線約4公里。隨著防汛應急響應級別提高,秣陵街道不斷增加防汛力量,搶險隊、機械、物資紛紛抵達河堤,同時對組織社區負責人、技術人員開展防汛專業知識培訓。
防汛刻不容緩,王琳玲嚴格落實24小時防汛值班制度,組織工作人員、網格員、志愿者等不間斷巡查圩堤和有積水隱患的區域。65歲的老黨員、退伍軍人朱家根主動報名防汛,要求值夜班。“承擔24小時動態巡圩的必須是‘老把式’,他們是村里的老黨員、老村長、老隊長,經驗豐富,非常能吃苦。”老黨員們沖鋒在前的作風,令王琳玲感慨,共產黨人的拼搏精神在“激流”中代代相傳。
與此同時,王琳玲帶領隊伍做好城防工作,防止內澇。暴雨中,王琳玲與社區工作人員前往村民家、低洼易澇點巡查、記錄。近些年人居環境建設中的管網改造,減少了連續暴雨帶來的積水和險情,保障居民正常出行。
“計劃汛期過后,對村內的地下管網再做一些改造——涵洞小的,擴一擴;管徑小的,改一改;外圍水系不夠暢通的,再理順些……”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王琳玲盤算著“該下的功夫”。有些工作推進起來有難度,但王琳玲不畏困難,不怕麻煩,用行動做動員,她認為“工作要做顯工,更要做隱工,在基層工作,要為百姓做實實在在的事情”。

王琳玲
“后疫情時代,我們特別注重人們的生活狀態、心態和思維變化。怎么做才能更好地服務基層?我們在探索治理的方式方法。”如何提升鄉村治理水平,優化治理體系,南京市江寧區秣陵街道周里村黨總支書記王琳玲有著自己的思考。扎根基層的她,方向堅定,思路清晰,舉措得力,帶領著村民共建理想生活。
周里村由周橋、小里和大里在2001年2月合并而成,村域面積5.48平方公里,世居戶3794人,流動人口1190人。由于地處城鄉結合部,相較傳統農村,管理上較為復雜。周里村實施“三單四制”制度(“三單”:例會下單、任務派單、進度曬單;“四制”:信息記錄制、定期匯報制、服務反饋制、綜合考評制),來推進網格化綜合治理。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村里的排查工作令王琳玲感觸很深。疫情緊迫,村里流動人口又多,在物資不充分的情況下,也要挨家挨戶測體溫、登記,做好居家隔離的日常服務。“沒有防護服、護目鏡,買來雨衣代替……書記、兩委干部、網格員、村長帶頭走在一線。”
王琳玲了解,最熬人的不是辛苦,而是未知的風險。因此在后疫情時代,她一直在嘗試通過科技化手段推進社區治理服務。
王琳玲和村兩委班子成員前往科技公司調研、實地考察后,著手落實社區網格智慧化:上線微信小程序,居民掃碼填報信息,線上調研群眾需求;充分發揮主干道攝像頭作用,擬增加人臉識別、車牌識別功能,利用大數據補充監管功能;嘗試增添行為模式分析功能,“零距離”服務村民等。
在推進社區網格化管理服務中,王琳玲注重發揮女性優勢,“女性溫婉細膩,善于溝通,是社區處理群眾家庭矛盾的主力軍。”她們不僅奮戰在防疫、防汛一線,更是撐起了日常工作的“半邊天”。
不久前,村里有對夫妻鬧矛盾,社區得知后主動介入,還為其對接心理醫生作心理疏導,婦女主任多次上門與當事人談心,做思想工作。
周橋片區的網格員貢欣欣是當地人,非常熟悉、熱愛生她養她的這片土地。她主要負責民政、低保、殘聯等日常工作,人居環境建設、防疫防汛也都參與其中,還是對接社會組織開展服務的主要力量。
周里村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主陣地,對接社會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創意手工坊,感恩母親節”手工制作活動,“我們的節日·追根溯源,傳承端午文化”主題活動,對接南京市少年宮結合傳統文化的系列親子活動……依托活動,周里村關愛留守老人、婦女兒童,引導村民的行為方式,激發村民向善向美的熱情。
“原先只能在家呆著,現在可以參加各種活動,對身體好、心情好,子女都非常支持。”年近80歲的張愛珠是社區活動的積極分子,每次活動都能看見她的身影,下雨天也不例外。
周里村每月至少開展4次社區活動,但王琳玲覺得還可以做得更好,“農村老人的生活是簡單樸素的。年輕人平時要去上班,而老人則缺少陪伴,有大量的閑暇時光,因此,做好社區工作應當思考,如何為老人提供接地氣的服務,如何通過婦女兒童之家發揮志愿者內生的力量,如何搭建城市資源和鄉村之間的橋梁。”王琳玲不斷總結,時刻想著為村民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我們想搭建架構,讓每一個村民去體會、理解,去感同身受,讓大家逐漸意識到:對于未來的幸福而言,我們是命運的共同體。”奔走在最基層,王琳玲注入滿腔熱情,把對鄉村的愛戀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融進工作中,身體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