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偉 周佩玲
新興技術在各領域的應用不斷深入和擴大,帶來科技飛躍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新興風險和挑戰。本文著眼于新興技術應用于公共安全及生產安全領域帶來的新興風險和挑戰,對未來新興技術在應用過程中如何抵御風險、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風險能力提出了建議。
正如尤瓦爾·赫拉利在《未來簡史》中所寫,“未來”是風險的游樂場,預計未來可能發生的情況以及在各種選擇之間取舍的能力是當前社會發展的關鍵。在新技術應用的同時,對其帶來的風險進行管理,并對未來可能發生的風險進行提前預測以及防范部署,已成為當前進行科技創新的重要環節。
20 世紀90 年代以來,我國新興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尤其是“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中國制造2025”等多篇國家科技規劃和藍圖紛紛出臺以后,新興科技的發展已成為我國科技發展的重要戰略。新一代網絡技術、物聯網技術、機器人與自動化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新能源、核技術等新興技術產品及相關業態不斷涌現,在極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經濟效益以及安全水準的同時,也已經帶來了新的風險,如物聯網技術帶來了即時狀態的被動泄漏、網絡技術帶來了安全監管的依賴性、作為新能源的鋰電池火災特性需要不斷認清等。然而新技術在應用之初,并不能全面展現出其風險,人們也不能全面掌握這些風險,其潛在的風險可能會在一定條件下引發事故,如核技術在應用之初,人們對其泄漏的后果并不完全掌握,而經過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福島核電站泄漏事故后這么多年的評估和研究,核泄漏的風險后果仍然還有待觀察。
新興技術在公共安全領域內的應用也在不斷深入,在提高了公共安全領域的技術水平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潛在風險。本文基于新興技術帶來的風險的特征,對新興技術給公共安全領域帶來的風險和挑戰,以及應對建議進行研究,為提高公共安全領域的抗風險能力提供依據。
新興技術是科技發展的前沿,可以給社會帶來重大的變革,與新興技術進行交叉融合,引領各行業技術的發展已成為當前的趨勢。新興技術對公共安全領域的發展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GIS 等技術在建立智慧城市、安全生產監控、物流管理、應急決策平臺等領域的運用;3D 打印、機器人與自動化系統在智能穿戴、人員搜尋、危險作業、高強度作業等行業上的運用;核技術、網絡技術在保障安全檢測上的運用,新能源技術如鋰電池、氫能在交通運輸上的運用等。

消防排煙滅火機器人 趙原/攝
物聯網技術已廣泛運用到各個領域當中,據美國《2016—2045 年新興科技趨勢報告》估計,2045 年將會有超過1 000 億的設備連接在互聯網上,這些設備包括了移動設備、可穿戴設備、家用電器、醫療設備、工業探測器、監控攝像頭、汽車等。聯網設備,通過互聯網可將監測、管理、處置等環節集成在一起實現安全管理,在企業安全生產中可應用于對現場安全生產、安全生產過程監管以及產品供應鏈流向監管等方面。如運用物聯網技術對危險化學品運輸過程進行監管,結合GPS、GIS 和計算機網絡等技術,對危險化學品的存儲、轉運等過程進行動態監控,減少事故的發生以及提高發生事故后的處理效率。
機器人是集機械、電子、控制、傳感、人工智能等多學科先進技術于一體的自動化裝備,生產上越來越多的機器人代替工人去工作,機器人去實現工業化生產比人類的優勢在于:它們可以從事高強度的作業、危險作業,以及能夠持續作業,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從事安全生產的人員疲勞度和面臨的風險,提高了生產過程中人員的安全。無人駕駛技術的推廣和使用,可對汽車失控、翻車等險情進行提前預警與預防。
“大數據思維”與風險管理相結合,能夠對安全管理發揮顯著的作用。物聯網、大數據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管理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尤其是基于人工智能的生產過程監控預警和自動控制技術,為提高生產效率、異常處置和應急響應水平,提供了有力的幫助。隨著這些技術應用的不斷深入,基于風險的大數據研判技術在保障公共安全中,將會有更多的應用,如自然災害監測預警技術、態勢感知技術、生產安全趨勢預測及決策支持技術等,可以選取最優應急救援方案,進行應急救援決策支持,提高事故應急救援的質量和效率。
新興技術帶來的影響具有兩面性,在給生活帶來更加便捷和舒適的方式,為安全管理提供更有力、精準的方法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多潛在的危險。這些風險有的是傳統的風險,有的則會產生難以預料的新興風險。
近些年來,新興技術與公共安全領域融合之后,已經產生了許多安全隱患。新能源電池如鋰電池、氫能應用于汽車上,每年都會造成多起火災和爆炸;新材料的使用可能在長期累積的條件下,對人員帶來身體和心理的健康風險;依賴于自動化、信息化技術的航空設備,給人類帶來了空難的威脅;危險化學品以及核泄漏也嚴重威脅著人的安全和健康;自動化儀器設備的使用,產生了噪聲污染以及輻射危害。當前信息化網絡技術的全面應用,將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用數據串聯在了一起,犯罪集團利用互聯網作為新的攻擊手段,通過從后臺修改決策機制、篡改生產設備運行數據等方式,危害安全生產與公共安全。
從一個較長的時間尺度來分析,新興技術給公共安全帶來的風險與挑戰主要來自以下3 個方面:

電動汽車起火
第一個方面是對人的影響。當人工智能使得數百萬工作被機器取代,失業將會給社會造成極大的沖擊,會造成現有的生產方式發生顛覆性改變,安全生產也會面臨新的風險。如機器失控等造成的人身、社會安全受到威脅。當人工智能技術與大數據結合,導致個人隱私、企業生產數據的曝光,更是為不法分子通過后臺操控安全生產提供了“天然沃土”,企業生產的可控性受到威脅,生產設備的運行將不再受控。
第二個方面是對社會的影響。新興技術風險對社會的影響,是因為個人或團體應對行為而引起社會失序,主要包括了社會倫理、社會穩定、社會安全、國家安全等幾個方面。例如,用于進行人類技術增強的人工智能設備、機器人助手等被不正當使用,用于損害他人,謀取私利,或進行違法暴力活動,將會對社會穩定和社會公平產生很大的危害。
第三個方面是對管理的影響。科技發展與管理是協調統一,相互促進的,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會帶來公共安全管理方式的重大轉變。雖然科技革命帶來了新工具和新方法,有助于社會整體福利水平的提高,使得公共安全管理能力得以增強,但是同樣科技革命對公共安全也帶了新問題和新挑戰。例如第一次和第二次科技革命,完成了“以機器取代人力,以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作坊手工生產”的生產與科技革命,同時帶來了眾多公共安全管理問題及隱患,如:由于機器使得生產效率大大提高,工人們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下,每天勞動10 小時以上,工人健康受到嚴重摧殘,傷亡事故接連發生。第三次科技革命帶來的電力、內燃機、新通信、交通工具等,然而,由于管理對于技術成熟度和安全健康方面的忽視,導致公共安全的問題不斷頻發,交通事故、火災、工人傷亡等事故不斷出現,燃煤需求、化工企業增多,產生了更多的人員傷亡,以及累積到后來的環境問題。第四次科技革命帶來了電子技術和信息技術,隨之而來的便是信息安全、網絡安全的憂患,管理模式也在不斷的發生變化。當然,這些問題也都相應地通過管理方式的提升得以較為妥善的處理,使得生產在風險可控的范圍內不斷促進。
面對新興技術的不斷涌現,必須要有風險意識和憂患意識,要有防范風險的先手,也要有化解風險挑戰的高招。目前來說,我國公共安全與生產安全領域技術創新面臨的風險,首先,政府非常重視技術自身的發展,但尚未充分重視技術治理環境的構建;第二,社會和企業偏重對科技發展的推動作用,但對科技的潛在風險認識不足;第三,特殊的企業文化傳統為技術治理環境的構建帶來一定程度的挑戰;第四,政府以外的行動者對技術發展的參與度有待提高。因此,我們要及時從這些風險中汲取教訓,針對新興技術帶來的風險及風險的影響方式,及早采取針對性措施,完善科研體系,保障公共安全及生產安全領域新興技術良性發展。
首先,加強新興技術對安全生產和社會穩定的安全性評估,強化新興技術對生產安全、法律和社會問題研究。建立健全新興技術法律法規、管理規范以及行業標準,對新興技術應用企業進行規范,社會問題進行正確引導,從制度和政策上,對新興技術的發展以及風險的防范進行保障。
第二,加強風險動態監測,建立風險預警體系。加強第三方評估模式,國家相關部門、相關資質單位、社會團體對新興技術應用的生產效果、社會效果進行跟蹤、評估,根據產生的良性或惡性效應對新興技術相關群體進行監督、核查和調控,劃分風險等級,做好風險預警,并根據實際發展現狀,作出動態調整。
第三,重視信息溝通,建立反饋機制。重視企業在新興技術風險管理過程中風險信息的溝通,建立反饋機制,跟蹤評估新興技術利用在社會參與下產生的結果,對企業管理和社會參與手段進行動態更正、調整。反饋類型分為企業生產效益、安全風險、社會經濟價值、精神價值、社會輿論的評價和個人評價等,通過這些反饋,決策機構或個人不斷修正控制手段,新興技術應用相關團體不斷更正自己在新興技術利用中的方向。
第四,加強新興技術風險防范研究,提高風險應對能力。基于韌性的視角,加強科研人員對新興技術風險及抗風險能力的研究,鼓勵企業進行新興技術風險防范技術的應用,從新興技術風險本身以及抗風險能力提升這兩個方面,加強研發和應用實踐,提高未來新興技術的抗風險應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