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秦智軍 胡誠 肖鈥鑫
目前,我國場(廠)內機動車(簡稱場車)保有量及其事故數量均呈增長趨勢。本文通過近幾年場車事故案例數據的統計分析,總結出操作人員、設備缺陷和道路環境是場車事故的三大引發因素。由此探討安全監管工作的創新方向,提高場車等特種設備的安全監管水平。
根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局公布的統計數據,截至2019 年底,全國場(廠)內機動車輛共111.69 萬臺,相比2018年增長了17 萬余臺,其增長率在機電類特種設備中占據首位,如圖1所示。場車數量的快速增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工業生產的進步,場車的廣泛應用也表明其在工廠企業的工程作業及搬送運輸等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由于使用管理缺失、安全監管不完善等因素,導致場車事故數量也在增長。
據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局統計的相關數據,2019 年我國發生場車事故45 起,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分別占特種設備事故比例34.62%、35.29%,相比于2018 年,事故數量雖有下降但占比增加,如圖2 所示??焖僭鲩L的場車數量和嚴峻的場車事故發展趨勢,凸顯了場車安全監管工作的重要性。本文結合相關數據和法律法規,分析了當前場車安全監管工作現狀,并對場車安全監管工作的開展提出建議。

圖1 近6年我國場車數量分析圖

圖2 近6年我國場車事故分析圖
國特種設備安全狀況通告,發現引發場車事故的因素主要有操作人員違規操作、設備車輛缺陷、道路環境惡劣等。
進一步對近6 年場車事故的數據統計(見表1)進行分析時發現,操作人員違規作業是引發事故的首要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2018年3 月,上海市浦東新區南匯新城鎮發生一起叉車墜落事故,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是叉車司機作業時未佩戴安全帶且超速行駛,以及道路積水等因素造成叉車從月臺翻落。2018 年7 月,山東省濟南市發生一起叉車作業過程中一名搬運工人從叉車上墜落身亡事故,主要原因為作業人員違規作業。以上兩個典型案例分別體現了司機和相關操作人員的違規作業導致事故發生。

表1 場車事故原因統計
除了操作人員違規操作之外,由于設備車輛缺陷引發的場車事故也時有發生。在場車定期檢驗過程中,經常發現叉車存在未設有安全帶、貨叉架焊補、輪胎磨損嚴重等缺陷。據調查表明,操作中系上安全帶,正面碰撞后的致死率可降低60%,側面碰撞后的致死率可降低45%,翻車后的致死率可降低80%。而部分場車未設有安全帶的主要原因是場車相關標準和規程的更換,導致場車生產制造時所執行的標準不一致,場車的安全配置發生變更。如現行TSG N0001—2017《場(廠)內專用機動車輛安全技術監察規程》于2017 年8 月1 日實施,在此之前生產應用的場車司機座椅上大多沒有配置安全帶。
道路環境問題是引發場車事故的另一個因素,道路環境問題主要體現在道路標志設置不規范、道路曲折盲區多等方面。如2011年11月,上海一森林公園發生一起觀光車轉彎處側翻事故,事故直接原因是觀光車在彎曲路段行駛時未減速,受離心力的作用導致牽引桿被折斷后車廂側翻,間接原因是園區管理方未在連續轉彎處設置減速慢行、連續彎道等安全標志。因此,使用單位在道路環境惡劣處設置警示標志,是降低安全隱患的一種有效手段。
為提高場車監管工作水平,以下從使用單位、檢驗檢測單位、監管部門等角度分析場車使用過程中“人、機、環”3 個方面的管理現狀。
事故統計數據表明,操作人員的管理是安全監管的重點,同時人員管理也是目前所有管理理論中討論的重點。從操作人員引發的事故案例統計分析上看,操作人員技能水平低、工作狀態散漫、未按規程操作等是常見因素。經調查發現,操作人員的管理部門(場車使用單位)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企業在車輛駕駛員的培訓教育和持證上崗管理方面存在漏洞,尤其是小型私企常存在未持證上崗現象?!栋踩a法》第二十一條規定: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對從業人員進行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保證從業人員具備必要的安全生產知識,熟悉有關的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規程,掌握本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未經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合格的從業人員,不得上崗作業。使用單位根據工作環境和設備特點等要求培訓操作人員,正確指導操作人員使用場車,是作業人員管理的最重要環節。
二是為了提高生產效率,違章操作。企業相關作業人員經常駕駛超負荷車輛,造成事故頻發?;蛘唏{駛人員為圖方便和舒適,不佩戴安全帶駕駛導致事故發生,如2018年3 月的上海市浦東新區南匯新城鎮事故。在場車使用過程中,操作人員的安全意識淡薄是導致事故頻發的主要因素。TSG 08-2017《特種設備使用管理規則》2.2 條明確要求使用單位對作業人員的作業情況進行檢查,及時糾正違章作業行為。
設備車輛管理主要包含使用前和使用過程中的檢查、日常維護保養等方面。
設備的使用管理是設備管理的最基礎環節。TSG 08-2017《特種設備使用管理規則》2.6.2 條要求:使用單位應根據設備運行特點制作操作規程。然而,在實際場車作業過程中,操作人員不注意使用過程中的安全檢查違規操作,企業往往忽視設備使用過程中的安全管理,使駕駛人員和相關人員在作業過程中被置于危險環境。
檢查是對設備運行狀態和性能的安全確認,及時發現安全隱患和正確處理,是設備安全管理的關鍵。TSG 08-2017《特種設備使用管理規則》2.4、2.6、2.7 條規定:使用單位和相關管理人員要定期檢查設備、及時排查安全隱患。檢查主要分為使用單位的自行檢查和相關職能部門的監督檢查。首先,設備的安全使用主要依靠企業自行檢查進行隱患排查,但就目前來說,大多數企業未配置專業的檢驗工具,僅依靠工作人員的目視檢測、簡單測量以及經驗儲備來排查隱患。其次,部分生產企業為減少經營成本采用租賃、轉包分工、廠區調用等方式進行生產,造成設備流動性較大。一旦場車在未告知監管部門的情況下發生工作區域變動,導致檢驗機構無法對其進行正常年度檢驗,監管部門亦無法有效進行監管。
設備的日常維護保養對防止設備劣化有重要作用,是設備安全管理的重要環節。TSG N0001—2017《場(廠)內專用機動車輛安全技術監察規程》第3.2 條,對使用單位開展日常保養工作有具體要求。但在實際工作中,大部分企業未配備專業維修人員,主要還是依靠駕駛人員和生產維修工進行車輛維修工作。此外,部分使用單位注重生產忽視維修,對車輛存在無安全帶、貨叉架存在焊補等設備缺陷,尤其是制動系統和轉向系統缺陷的整改不到位,導致車輛處于帶病運行狀態。
TSG N0001—2017《場(廠)內專用機動車輛安全技術監察規程》第1.3 條要求:使用單位在車輛行駛路線上存在特殊路況(陡坡、長坡、急轉彎等)時,應當設置保護措施、警示標識等。第3.1.2 條要求使用單位根據工作區域路況,規范作業環境。
實際上,在工廠廠區叉車檢驗時,經常遇到行駛路線上貨物堆垛過高存在視野盲區、交叉作業等情況。尤其是在景區對觀光車量檢驗時,發現在特殊路況(連續轉彎、下坡)處無設置警示標識,導致作業環境存在重大隱患。TSG N0001—2017《場(廠)內專用機動車輛安全技術監察規程》對觀光車輛行駛路線上的坡度、行駛路線圖都有明確要求,而對場(廠)內車輛行駛路線只提出一個總體要求,并且由于場(廠)內作業環境復雜多變,檢驗機構只能對現場檢驗情況時的警示標識設置進行檢驗。因此,道路環境管理只能依靠使用單位。然而,現場檢驗情況表明道路環境多未設有效警示標識,道路環境缺乏有效監管。
TSG 08-2017《特種設備使用管理規則》對使用單位的安全管理(管理人員配備、機構設置、管理制度)等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同時,《特種設備安全法》等相關法律明確指出,特種設備使用單位承擔特種設備使用安全與節能主體責任。通過對安全監管工作的分析,使用單位通常存在作業人員安全操作意識淡薄和技能水平低、在用設備存在安全隱患、道路環境惡劣等問題。因此,使用單位在生產工作中應加強生產責任制度和生產培訓制度的創新。
一是生產責任制度創新。根據TSG 08-2017《特種設備使用管理規則》,不斷完善特種設備的安全管理體系和安全作業體系。使用單位應明確生產過程中各崗位的責、權、利,層層落實各項安全生產責任制度,可通過簽定責任書的形式規范分管人員的義務。
二是生產培訓制度創新。場車使用單位多為生產型企業,其安全培訓工作既要加強對理論知識的學習,又要加強實際操作能力的鍛煉。同時對不同崗位的人員應有針對性地開展管理培訓,如安全管理人員應側重人員管理和相關法律法規的學習,操作人員應側重設備管理和操作能力的培訓。
當前安全宣傳工作主要依靠區域內發傳單、進社區開講堂、組織文件學習等傳統方式。然而,步入移動互聯時代的今天,安全宣傳工作方式也要講究創新和藝術。安全宣傳工作完全可借助數字化媒體技術,打造一個具有隨處可見、隨時可學、寓教于樂等特點的宣傳新模式。如企業自建APP 或借助相關平臺開展安全學習和宣傳,將宣傳工作做到隨時可學;也可定期組織舉辦征文評比、答題競賽等娛樂活動,將安全宣傳工作融于活動之中;還可以利用媒體開設“安全講堂”將安全宣傳教育工作做到隨處可見。
由于場車流動性強和監管區域劃分等問題,場車安全監管容易存在盲區和遺漏。隨著叉車租賃市場的迅速發展,或分公司之間設備移交使用,導致使用單位存在安全隱患的設備未經法定檢驗就長期運行。因此,加強對異地使用的場車監管工作,是當前場車安全監管工作的重點。改善場車監管問題可借鑒共享單車的管理方案——采用電子圍欄技術規范用戶停車,電子圍欄技術即利用高精度定位技術(GPS),判斷設備是否處于虛擬的停車區域。場車監管利用電子圍欄技術判斷被監管設備是否處在轄區內,當設備駛出管轄范圍內時,提示使用人員和監管人員。場車監管采用無線射頻識別技術,無線射頻識別技術是可通過無線電訊號識別特定目標并讀寫相關數據,而無需識別系統與特定目標之間建立機械或光學接觸,以創建場內車輛和作業人員進行安全監管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