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浩杰 陳志剛 張毅 梁鵬飛
當前,企業初始應急效能急需提升,本文提出企業初始應急效能的評估指標體系,并在11家工貿企業進行了評估實踐,分析了企業初始應急效能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改進建議。
近年來,企業因生產安全事故初期應急救援不利,導致一些事故后果擴大的情況時有發生。
目前,國內外應急能力評價涉及個體、組織和系統等多個層次,評估對象也涉及多個方面。但對企業在應急處置中作為初始能力的相應關注及研究較少。為科學指導企業將應急管理重心下移,落實到具體車間和班組,提升事故現場一線人員快速響應能力,本文提出企業初始應急效能評估指標體系。
本文中的突發事件初始應急效能的定義為:企業某類突發事件的救援力量在不同條件下,第一時間、第一現場完成救援任務的能力大小度量。和單個系統的應急效能評估不同的是,本文考慮的是企業整體的應急效能,是車間、現場面臨潛在突發事件應急效能的綜合度量。根據初始應急效能的定義,第一時間有效進行應急救援處置的能力,完成目標的程度,包括傳統的能力、效果等多方面因素,同時初始應急效能評估體系是一個持續改進的結構化過程管理體系,需要定期評估并采取改進措施,實現初始應急效能的持續提升。
體系設計,主要考慮以下原則:
一是優化體系結構,注重上下銜接;二是體現以快速響應為核心的考評機制;三是堅持平戰結合,重點抓好一線班組現場處置;四是突出初始應急第一時間所需的保障條件。
本文根據層次分析法,將突發事件初始應急效能作為總指標,按照程序、結構、效果方法構建初始應急效能評估指標體系;根據應急需求分析結果,按照結構—過程—效果評估模型,繼而采取基礎數學集合、選擇評價指標集,應用德爾菲法等方法逐層分解,建構評價模型,構建的指標體系包括9 項一級指標,30 項二級指標構成,如下頁表所示。
評估標準滿分為100 分,按照9個一級指標進行分配,評估得分采用扣減分值的方法。不同指標的分配采用專家頭腦風暴方法進行分配,使分值分配盡量合理,符合客觀實際;現場評估時,根據評估標準有關要求,針對企業實際情況,如實進行扣分點說明、描述,使最后得分盡量符合客觀實際。
現場評估是基于現場點組織實施,不同的企業規模不一,生產工藝、事故類型特點差別較大,每個企業的綜合評估涉及多個現場點(車間、班組、關鍵控制點等),因此,每個指標得分均是對多個現場點的評估分值的綜合,需綜合考慮該指標的整體執行情況,須對不同指標進行處理。
一級指標的得分采用以下計算公式:

式中:Ai——單個一級指標抽樣評估得分;n——樣本數量;——每個樣本的評估得分;A——一級指標匯總得分。
企業評估得分采用以下公式:

式中:C——企業綜合評估得分;B——評估表各適用指標匯總應得滿分值。
初始應急效能評估結果客觀反映了企業初始應急能力,評估得分是企業初始應急管理水平的直接體現。根據企業綜合評估得分,把初始應急效能劃分為優秀(90 ~100)、良好(76 ~89)、及格(60 ~75)、不及格(0 ~59)4 個等級。

初始應急效能評估指標表
某集團2013 年選擇了風險相對較高的產業鏈下屬11 家企業開展生產安全事故初始應急效能評估,并于2018 年對11 家企業進行了跟蹤評價。
以某集團對所屬一家玉米加工企業初始應急能力評估為例,評審組織工作分為以下3 個階段:
1.準備階段
一是成立工作組。由行業內外部應急專家,結合該企業規模(占地35.3 萬平方米)和兩個業態(淀粉產業鏈和淀粉糖產業鏈)等特點,分成兩組。
二是收集文件資料。該階段同時收集工廠平面圖、生產工藝流程圖、危險源識別與風險評價表等10項材料,各組先期了解工藝及風險并開展文件評審。
三是編制工作計劃。根據收集的資料,結合專家能力,編制現場詳細評估工作計劃。第一組負責評審玉米淀粉車間、玉米倉儲車間等,并策劃現場應急演練;第二組評審果糖車間、液糖車間等,并抽樣開展人員調查。各小組根據分工,對照每一項二級要素,編制詳細檢查表。
2.現場實施階段
一是召開首次會議。工作組、企業領導、各部門、一線員工參與,工作組介紹應急效能評估的意義、方法與程序,確認現場評估計劃,聽取企業介紹,總體了解企業基本情況和應急工作情況。
二是進行現場驗證。根據分組情況,分區域進行評估,內容包括:應急制度的制定及執行情況、監測預警系統配置、應急設備設施的配備與運行情況、防護器材的配備保存情況等。
三是開展人員應急能力調查。按照公司人數20%的比例抽取了45名不同層級的員工,通過調查問卷進行摸底,主要了解其安全意識、參與程度、職責與能力,驗證質量安全管理活動實施情況,綜合了解企業的應急管理狀況。
四是開展現場演練。工作組抽取2 個主要車間重要現場處置方案進行演練,專家從事故應急響應及處置的全流程進行驗證評估。
五是進行總結評分。工作組匯總現場評估發現的36 項問題,按照評分表打分。
六是召開末次會議。工作組詳細講解發現的問題和評分結果,明確短板,提出改進方向。
3.整改提升階段
企業根據工作組提出的問題,開展對照自查自改。組織應急能力培訓,開展應急演練,每年實施對標自查,進一步提升了初始應急能力。
2013 年評估結果為:11 家企業平均得分59,其中1 家良好,5 家及格,5 家不合格。2018 年跟蹤評價結果為:11 家企業平均得分81,其中1 家優秀,7 家良好,3 家及格。
對比兩次評估結果,11 家企業初始應急效能都有提升,如圖1 所示。
對比兩次評估結果,初始應急效能9 項一級指標得分都有提升,如圖2 所示。
初始應急效能評估前,企業應急預案編制過程中員工參與不足,多為憑經驗和參照式的編制。應用過程中,易出現“編一套、而做另一套”兩張皮的現象。初始應急效能評估后,明確預案優化以“管用、簡明、易記”為方向,嚴格按照“平時怎么建,戰時怎么用”的原則,組織一線員工、技術骨干人員共同研討、制定應急處置措施。安全管理部門負責整體預案框架和具體文本編制。同時將原有應急預案中的預防措施、管理性內容調整至安全生產規章制度中,讓預案“瘦身”,實現“編制一套、就執行這一套”的目標,起到“平時牽引應急準備、戰時指導應急救援”的作用。

圖1 11家企業初始應急效能提升情況

圖2 11家企業一級指標得分情況
圍繞建立事故初期一線班組的初始應急能力,突出體現現場處置方案對初始應急的主線作用,新增了各工作組和重點崗位的應急處置卡。一方面有利于明確車間一線人員初始應急職責和各處置步驟響應程序和標準,另一方面將文字轉變為卡片、流程圖的形式進行展現,有利于操作執行和過程的驗證。
目前的應急體系多為重事后處置、輕事前響應,其中一方面表現為應急物資和裝備不能為初始應急提供預警支持。初始應急能力評估對事故應急處置中所需應急資源的種類、數量和調集方式、投入使用時間等進行分析,明確應急資源需求結果。例如,企業、屬地醫院、消防等部門資源,哪些事故依靠現有資源可以快速解決,哪些事故需要的資源是欠缺的,企業對應急資源補充并合理配置,做到對應急物資知己知彼。
應急預案、應急裝備、應急隊伍要有機結合,轉化為處置能力,轉化為以人為承載體的能力,所以初始應急效能評估的重中之重應是考評隊伍的能力。建立以隊伍建設為核心的評估標準,建立關鍵崗位、關鍵班組的應急處置能力矩陣圖。不定期組織消防、紅十字會等第三方機構開展應急技能培訓。同時加強跨班組、跨部門的協同應急,提升區域協同作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