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包冬冬 朱麗晶
“從2020 年1 月26 日晚開始,每天24 小時,直至3 月底,我們和救援隊的志愿者們一直奮戰在疫情應急物資接收與發放的工作崗位上,不間斷地接收登記、分類核驗、聯系協調、裝卸發放物資。我們要求大家以嚴格、嚴謹的收發工作流程,確保應急物資‘來龍去脈’清楚,絕不允許一點兒馬虎。據統計,作為安徽省防疫指揮部物資接收點的安徽省紅十字會備災救災中心,這段時間,累計接收全省疫情款物7個多億,省本級(備災中心)接收物資7 931 萬元。多次核查中,從未出現賬目不清的問題。”近日,安徽省紅十字會賑濟救護部副部長汪潔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十分感慨地說。
正如汪潔所介紹的,在抗擊疫情面前,紅十字會是政府備災救災領域的一個助手和重要補充,在面對其他突發事件,諸如自然災害時,紅十字會仍然如此。
始建于1956 年的安徽省紅十字會,至今已經有64 年歷史。從建會初期,省紅十字會就秉持“發揚人道主義精神,保護人的生命和健康,維護人的尊嚴,促進和平進步事業”的宗旨,從事人道主義工作,工作職責從成立伊始主要開展以除害防病為主的群眾性愛國衛生運動,參與防病治病,到今天的五大方面工作職責,即開展救援、救災的相關工作,建立紅十字應急救援體系;開展應急救護培訓,普及應急救護、防災避險和衛生健康知識,組織志愿者參與現場救護;參與、推動無償獻血、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工作,參與開展造血干細胞捐獻的相關工作;組織開展紅十字志愿服務、紅十字青少年工作;按照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的部署,參加國際人道主義救援工作。到2018 年底,安徽省有16 個市級紅十字會,77 個縣級紅十字會,基層組織1 984 個。
在紅十字會的各項工作職責中,開展救援、救災的相關工作,建立紅十字應急救援體系,是其中的第一項。
據汪潔介紹,自2008 年“5·12”汶川地震發生之后,中國紅十字總會在原有救援隊伍的基礎上,建立了七大類救援隊,包括賑濟、搜救、醫療、供水、大眾衛生、心理、水上救援隊。同時,總會也要求各個省市地區成立自己的應急救援隊伍。
為此,安徽省紅十字會開始著手摸索與實踐。經過幾年的探索,他們發現,民間救援隊伍在管理方式與運作模式方面,與紅十字會救援隊伍的約束機制存在很大區別。雖然名義上,民間救援隊伍在紅十字會的管理之下,但由于運作模式與管理方式的不同,紅十字會并沒有真正發揮管理作用,最終出現了有主管部門無人管理的問題。這也成為紅十字會救援隊伍發展中不可逾越的難題。

新型冠狀肺炎疫情期間,安徽省紅十字會收發應急物資的臨時帳篷 包冬冬/攝
為了改變現狀,理順應急救援隊伍的管理模式,2018 年,安徽省紅十字會著手改造現有應急救援隊伍。尤其是2019 年,由省紅十字會下發的《安徽省紅十字系統救援隊管理辦法》,要求省內各地成立自己的救援隊伍,加速了省內紅十字救援隊伍的改革步伐。
文件要求,安徽省內的各地紅十字會首先要清理過往合作發展的救援隊伍,然后再根據新的工作要求,重新建立隸屬于紅十字會的救援隊伍,改變以往松散的合作救援的模式,變為直接統籌管理。
改革后,紅十字會作為救援隊伍的業務主管方,要把好志愿者的招募關。招募進來的志愿者要遵循紅十字會救援隊伍的精神和基本準則,達到紅十字會要求的救援技能標準……總之,從制度、人員管理等角度,規范應急救援隊伍。目前,這項工作正在有序推進中。
今年3 月,安徽省應急管理廳、省紅十字會聯合下發《關于建立防災減災救災聯動工作機制的實施意見》。其中提出,要統籌開展綜合減災,充分發揮紅十字會的群眾性和專業化優勢,合力創建綜合減災示范社區,不斷推進基層防災減災宣傳教育;要提升應急保障能力,健全救災物資儲備體系,優化救災物資調撥流程;要完善社會動員機制,充分整合資源,引導社會力量有序參與防災減災救災工作,不斷加強紅十字會救援隊伍建設。文件中提到的引導社會力量有序參與防災減災救災工作中,安徽省紅十字會將助力安徽省應急管理廳建立體系完備和具有一定實力的應急救援力量,共同完成社會應急救援力量的培訓及考核工作。未來,落實這一文件將是重中之重。
隊伍的規范化建設推進中,救援任務也從未停滯。
今年3 月18 日深夜,安徽省淮北市紅十字救援隊接到仁和派出所求助電話,一男子在中湖附近落水失蹤,請求協助搜尋打撈。電話掛斷后,隊長任明功立即組織16 名救援隊員,駕駛救援車輛攜帶打撈工具,出發前往事故水域地點。一到達落水現場,隊員們馬上開始勘察地形,制定周密的搜尋打撈計劃。
為了不遺漏一絲的生命信息,隊員們分工協作,反復在溺水區域打撈救援。他們利用沖鋒舟、橡皮艇、摩托艇,不斷地在湖中搜尋,只有疲憊不堪堅持不住了,才輪流上岸躺在地上小憩一會兒,餓了就泡上一桶方便面充饑。
經過4 個多小時的打撈,直到大風預警、能見度降低,十分不利于搜尋的天氣出現,隊員們才愿意上岸。惡劣的天氣,復雜的水域給搜尋工作帶來諸多困難,雖然救援隊員們沒有放棄希望,但救援工作舉步維艱。
3 月20 號聞訊趕來的志愿隊伍——宿州埇橋紅十字救援隊和碭山陽光救援隊,帶著聲吶探測儀輔助打撈,支援水域全面開展強磁打撈搜救。但是由于救援區域大、湖水深,救援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
3 月20 日夜晚,滁州紅十字救援隊帶著455 kHz 高頻聲吶探測水下成像設備,介入水下定位置,鎖定同一疑似點。但仍由于水下復雜的情況,以及勘探難度大,致使救援止步不前。
這期間,淮北市紅十字救援隊一直沒有離開,24 小時堅持不懈地輪流搜救,不眠不休。
3 月21 號凌晨,鄭州紅十字水上搜救隊帶著600 kHz 高頻設備水下聲吶探測成像儀前來支援,確定疑似目標點,對水下物體進行精準測量,并展開搜救。
從3 月22 日上午開始定位置,歷經5 個小時的探索,5 天的搜尋終于有了突破性進展——找到了落水人!
淮北市紅十字救援隊和其他趕來支援的救援隊隊員們說,只要不放棄,肯定可以找到。奮戰了5 天4 夜后,順利完成打撈任務,還落水者以尊嚴。
這樣的救援,安徽省內紅十字救援隊的隊員經歷了太多次,每一次的成功與失敗,都牽動著所有人的心。未來,救援依舊會有,希望在規范化建設的指引下,隊伍能力提升更快,救援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