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晶光 張建芳 王海椒 張忠彬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強調,“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要“樹立大衛生、大健康的觀念,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新的歷史時期,職業病防治工作迎來新的發展機遇、面臨新的問題和挑戰,也承載著全社會和廣大勞動者的更高期盼與要求。為進一步貫徹落實《職業病防治法》和《“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加快推進職業健康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國家衛生健康委于2020 年4 月6 日印發了《國家衛生健康委關于加強職業病防治技術支撐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國衛職健發〔2020〕5 號)(以下簡稱《指導意見》)。
職業病防治技術支撐體系是公共衛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障政府履行職業病防治職責、推進用人單位落實職業病防治主體責任和維護勞動者職業健康的重要力量。
我國職業病防治形勢依然嚴峻,面臨很多新問題新挑戰,其中職業病防治技術支撐體系不健全、功能定位不明確、能力建設有短板、復合型工程類技術人才匱乏等問題突出,制約著職業健康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目標的實現。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加快建成適應“健康中國”建設總體要求的職業病防治技術支撐體系,對于推進職業病危害防治科技進步,提高用人單位職業病防治水平,保障勞動者職業健康和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等均具有重大意義。
《指導意見》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強化頂層設計,結合各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的職業健康監督管理職責,首次全面系統地明確了國家、省、市、縣四級及向鄉鎮延伸的職業病防治技術支撐機構的功能定位和職責任務。
國家級技術支撐機構主要承擔著全國重點職業病和職業病危害因素監測、專項調查、職業健康風險評估、職業健康檢查、職業病報告、應急處置、職業健康宣傳教育與健康促進、職業病危害防護工程設計、工程控制技術和裝備、工程治理、個體防護、職業病診斷救治等方面相關法規政策標準研究、技術研發和技術指導工作。
省、市、縣三級技術支撐機構主要承擔行政轄區內的重點職業病和職業病危害因素監測、職業健康風險評估、職業病防治情況統計和調查分析、職業健康檢查、職業病報告、應急處置、職業健康宣傳教育與健康促進等技術支撐任務。其中,省級技術職稱機構還承擔職業病危害工程防護及個體防護等標準研究和技術研發、篩選、推廣、應用,承擔本地區職業病診斷救治技術支撐。市級技術支撐機構還承擔本地區職業病診斷救治技術支撐。同時,鼓勵職業病救治任務重的縣區,依托同級綜合醫院、職業病防治所或其他醫療衛生機構,開展職業病救治。

在塵肺病等職業病人數量多的鄉鎮,鼓勵其依托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一步提升能力,鼓勵開展職業病患者康復工作。
《指導意見》第三部分,重點強調“加快推進職業病防治技術支撐體系建設”,要求加快推進組織機構、人才隊伍、基礎設施和能力建設。作為國家級綜合性、公益性科研事業單位,國家衛生健康委職業安全衛生研究中心(以下簡稱“職業衛生中心”)在服務職業病防治大局、支撐職業健康監管、引領職業病防治科技創新等方面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進一步聚焦全國的職業病防治技術支撐需求,貫徹落實《指導意見》,加強重點專業領域的建設,也是職業衛生中心的職責和使命所在。結合本單位的實際情況,筆者認為,要重點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指導意見》指出,職業病防治技術支撐體系由職業病監測評估、職業病危害工程防護、職業病診斷救治三類技術支撐機構及相關專業機構組成。強化相關支撐能力,職業衛生中心首先要立足職責、依托現有條件和資源,搭建設備先進、人才一流、功能完善、支撐有力的平臺,重點建設若干功能定位明確、支撐職責清晰、體制機制健全、運行保障有力的技術中心。
一是職業病危害工程防護技術中心,為國家粉塵、化學毒物和噪聲危害的工程控制與治理提供技術支撐。包括塵毒危害工程防護、噪聲危害工程治理2 個技術中心,具備相應領域技術研究、工程設計、產品研發、測試和定型產品加工能力,引領和推進該領域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孵化。
二是職業病診斷救治技術中心,為國家職業病診斷救治和康復、職業病診斷救治的質量控制、標準化建設等工作提供技術支撐。包括塵肺病診療救治和康復技術中心、職業中毒診療救治和康復技術中心、職業性聽力損傷診療救治和康復技術中心3 個技術中心,具備重點職業病的臨床診斷和檢驗、醫療救治、功能康復等能力。
三是職業健康宣教與促進基地,為國家職業健康宣教培訓工作提供技術支撐。集職業健康宣教培訓、學術交流、專題展覽及虛擬體驗等功能為一體,面向政府管理部門、用人單位、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和社會公眾開展職業健康宣教與促進等工作,為用人單位宣教培訓和健康促進提供服務,為社會公益性宣傳教育提供平臺。
四是職業健康風險監測預警與決策技術中心,為國家職業健康管理決策提供技術支持。具備職業健康數據綜合分析、職業健康形勢分析評估、職業健康風險監控和預測預警等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強調,“硬實力、軟實力,歸根到底要靠人才實力”。建設幾個技術支撐平臺的同時,要堅持與時俱進、創新發展,進一步健全平臺運行管理的體制機制,切實發揮平臺支撐引領作用,增強技術創新和技術孵化能力,其關鍵之一是技術人才培養與發展的創新,要通過對人才培養、選拔、考核、激勵等機制的創新,實現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發人才活力。
一是創新引進交流機制。通過制訂完善吸引優秀高校畢業生的優惠政策,創造有利于畢業生成才的環境,通過特聘兼職、技術攻關、項目合作、成果轉化等方式,引進高層次人才,形成全方位、多形式的人才引進工作新格局。
二是創新培養開發機制。堅持以發展需要為導向,以素質提升和科研創新能力建設為核心,以培養中高級專業技術人才為重點,統籌兼顧各級各類人才,形成以內部培養和外部引進并重的人才開發模式;以產學研合作基地為平臺,強化青年人才隊伍建設,積極探索“人才+項目”的人才培養模式,發揮項目帶動人才發展的作用,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和專業技術水平。
三是創新選拔使用機制。積極探索建立黨管人才與市場化配置、依法用人相結合的新型選人用人機制。全面推行崗位化管理制度,按需設崗,以崗定酬,實現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轉變;推行重點崗位準入制,加強崗位績效考核,疏通人員退出渠道。形成按需設崗、按崗聘用、以崗定薪、績效考核的管理模式。
四是創新考核評價機制。建立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原則,構建科學有效的系統考評模型;建立考核評價結果運行機制,健全雙向溝通和反饋制度,引導人才重視自身的職業生涯發展規劃,為有效指導人才成長提供科學依據。
五是創新激勵保障機制。完善配套政策,對高層次人才和科研團隊實行特殊的優惠政策,對各類緊缺人才實行重用政策,完善人才引進、鼓勵創新、解決人才后顧之憂的配套政策;出臺激勵措施,完善各類人才薪酬制度,積極探索以知識、技術、能力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中長期激勵辦法。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圍繞若干制約、影響職業病防治的重大和關鍵科學技術問題,開展攻關研究和加強技術成果的轉化與推廣應用,是技術平臺發揮支撐作用、引領和推動職業病防治領域技術創新的重要途徑,也是《指導意見》“深化產學研融合,盡快突破急需急用技術‘瓶頸’”的具體要求。
一是開展法規政策標準研究。增強政策研判和評估能力,開展職業健康政策理論研究,為職業病防治法規標準頂層設計提供技術支撐,為政府相關部門研究制定職業健康政策提供參考依據。國家級支撐機構可以設立專門的法規標準研究部門,地方各級支撐機構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開展相關法規政策標準研究工作。
二是開展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技術研究。開展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評價工作,研發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新技術、新方法,特別是化學毒物快速識別及檢測技術。國家級支撐機構可以設立職業病危害物證分析中心,為全國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檢驗和化學品毒性分析實驗室的質量控制提供技術支撐。
三是開展職業病危害工程防護技術研究。針對粉塵、毒物、噪聲和電離輻射等重點職業病危害,開展工程控制關鍵技術及個體防護技術的研究,促進科研成果轉化,推動企業進行職業病危害防護工程技術改造。
四是開展職業病診斷、治療新技術研究。開展職業人群早期健康效應的生物標志物及篩查技術、職業病人工智能輔助診斷技術、塵肺病綜合治療技術等的研究,不斷提升職業健康檢查和職業病診斷、救治等能力。
五是開展職業工效學研究。針對肌肉骨骼疾患、職業緊張等職業工效相關健康損害,開展職業流行病學研究,探討發病機理,開發預防控制技術和裝備,采取綜合措施預防過度疲勞和工作相關肌肉骨骼系統疾病的發生,降低或消除工作壓力。
六是加強職業健康信息化建設。研究職業健康信息綜合評估和預測預警關鍵技術,建立職業健康管理、決策相關基礎數據庫,開發職業健康監護與診療救治綜合監管信息平臺;研究重大職業病事故監測、預警、評估、響應和救援等關鍵技術,加強信息化建設及信息統計、分析運用。
需要完善基礎設施、實驗條件的技術支撐機構,可以結合自身職能定位和業務發展需要,分階段、有計劃進行配套建設。例如,職業衛生中心擬建設塵肺病防治研究中心、職業病危害物證分析中心、物理綜合研究中心、生物實驗室等科研實驗樓。
其中,塵肺病防治研究中心主要用于粉塵危害控制措施和塵肺病防治策略研究。職業病危害物證分析中心主要用于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檢驗與物證分析、職業病危害因素分析方法研究、實驗室質量評價及相關管理工作。物理綜合研究中心主要用于物理因素、職業工效學研究等。生物實驗室主要用于微生物危害鑒定、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研究,生物醫學、生物標志物研究和實驗動物培育等。所屬醫院主要承擔職業病的門診治療、住院治療及相關研究工作。
為貫徹落實《指導意見》,發揮國家級平臺的引領、示范作用,下一步,職業衛生中心將在以下幾方面持續發力,為職業病防治技術支撐機構建設提供保障。
職業衛生中心將配合國家衛生健康委職業健康司,加大《指導意見》的宣傳力度,采用職業衛生中心官網、相關公眾號、新媒體宣傳和學術交流等多種形式,宣傳職業病防治技術支撐體系建設的重大意義、目標任務和重大舉措,讓更多人知曉并參與到支撐體系建設中來。
為推動深化改革、創新發展,職業衛生中心研究制定中長期發展總體規劃以及人才發展、科技發展、醫院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等4 個專項規劃。明確發展定位,細化各階段建設的目標、主要任務、重點工程項目和保障措施,確保2025 年目標的實現。
職業衛生中心將進一步落實“三定”方案,完善內設機構的設置及職能,夯實國家級技術支撐機構的各項基礎,強化職業病危害源頭治理、職業病診療康復、國際交流合作,加強對地方、行業技術支撐機構的技術指導,在全國職業病防治支撐體系中發揮核心和引領作用。
推進薪酬體系改革,完善績效考核體系,實行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并舉,多勞多得,優勞優得,激發職工干勁。對單位內部的規章制度、崗位職責、工作流程進一步細化完善,明確各部門分工,清晰工作職責,理順各項管理流程,進一步提高工作質量和效率。
進一步深化與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社會組織等交流合作,積極組織或參與國內外學術會議,開展中外科研合作項目,進一步梳理、學習、借鑒國外職業健康發展歷程中所積累的經驗和成果,轉化為指導我國職業健康的工作實際,促進我國職業健康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