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晶光 王海椒 張建芳 劉麗華 伍家琪
為進一步推動企事業單位復工復產,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筆者分析了全國部分企事業單位新冠肺炎疫情案例,并對企業復工復產提出了應對措施及建議。
當前,我國新冠肺炎疫情已經基本控制住,但全球疫情控制形勢不容樂觀。全國上下正在多措并舉積極有序推動企業復工復產。而廣大企事業單位能否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有序復工復產,對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至關重要。
2020 年2 月21 日,國 務 院 聯防聯控機制印發了《企事業單位復工復產疫情防控措施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對指導落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各項工作,推動企事業單位穩步有序復工復產,實現防疫復產雙贏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仍出現不少因復工復產引發的疫情案例,需引起高度重視。
為進一步推動企事業單位在復工復產的同時,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筆者收集了從2020 年1月22 日到3 月1 日,全國企事業單位發生的新冠肺炎疫情案例15 個,涉及10 余省市,分布于批發和零售、居民服務、制造、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金融、建筑、電力供應、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等共8 個行業,共有確診病例13 例,傳染人數61 人,實施隔離1 萬3 000余人。筆者對案例基本情況、案件原因和教訓、案件啟示等進行了總結、歸納和分析,以助力廣大企業筑牢復工復產“安全屏障”,科學防控疫情,實現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兩不誤。
在筆者分析的案例中,其直接原因主要有6 個,一是單位主體責任不落實;二是未落實隔離觀察14天;三是隔離措施不到位;四是案例當事人隱瞞病情和行程不報;五是存在無癥狀感染者或潛伏期;六是防控警惕性不高。
引發這些案例的間接原因一是個人和企業防疫意識不強。出現多起復工復產企業的員工隱瞞自己或家屬的病情和行程,多次接觸他人,導致聚集性感染及多人隔離。企業主體責任意識不強,對員工宣傳教育和防護引導不到位,現場開會造成人員聚集。二是企業隔離措施落實不到位。企業對疫情防控麻痹大意、判斷失誤,對從外地返回職工未嚴格落實隔離14 天措施。對于隔離的職工,隔離時聚集居住,造成人員交叉感染。三是無癥狀感染者或潛伏期防控難度大。目前復工人員中出現了無癥狀感染者,或者密切接觸者轉為無癥狀感染者,這部分人所占的比例還不低,會感染他人,企業復工后仍要加大監控力度。
為積極落實國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決策部署,在此期間企事業單位復工復產,必須要結合本地區的疫情防控需要,根據生產經營特點,在經過企事業單位住所地防疫防控指揮部批準同意的情況下,切實有效隔離傳染源、切斷風險源,確保企事業單位平穩過渡,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實行分工、分期、分批次的復工,保障各項預防處置工作落實到位。
企業和管理人員應深刻吸取上述案例教訓,舉一反三,反思存在漏洞和薄弱環節。按照“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原則,堅持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兩手并抓不放松,將工作重心前移,多措并舉,做好重點防疫和復工復產工作。
各單位應成立新冠肺炎防控工作組,完善防控管理體系,落實機關、企事業單位主體責任,各單位法定代表或主要責任人為疫情防控第一負責人,要成立健康管理小組,并同時設立健康管理責任人,主動對接屬地衛生健康部門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充分發揮單位安全、健康、環保管理人員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作用。要組織制定防控工作方案并部署實施,制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與處理工作應急預案。
各單位要對本單位疫情防控工作進行綜合評估,重點包括防護物資儲備、人員培訓、規章制度等,評估合格后復工。復工前企業應儲備疫情防控期間一定數量的口罩、消毒劑等防疫物資;以網絡會議、視頻會議、微信會議等主要形式開展全員知識培訓,學習掌握疫情防控要求、防控知識等,增強員工法律意識,讓員工掌握基本的防疫知識。要特別向員工強調瞞報、謊報個人信息特別是健康信息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等,促使員工提高法律意識,要求各類人員及時、真實報送個人信息。
1.建立返崗人員健康卡制度
切實掌握本企業員工流動情況,對返崗人員進行風險評估,進行分類管理。從疫情重點地區返回或接待疫情重點地區人員的員工,要嚴格落實居家或集中隔離醫學觀察14天的措施,期間不能外出,做好自我體溫監測等身體狀況觀察,無不適癥狀后再進入企業工作。
疫情非重點地區的返崗人員在首次進入企業復工前做好登記。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報告并采取相應的防控措施。
2.加強員工健康監測與登記
對需要隔離的人員,在家或集中隔離點每日進行2 次體溫監測;對符合要求可以進入企業復工的員工,每次進入單位廠區前,應進行體溫檢測,用人單位應在單位廠區入口設立體溫檢測點;入住集體宿舍人員,也應每天進行2 次體溫檢測。設立發熱、乏力、干咳等可疑癥狀告知電話并保持通暢,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診斷、早治療”。
3.建立進出企業人員登記管理制度
在疫情流行期間,應盡可能減少不必要的人員進出并加強對來訪人員體溫檢測、佩戴口罩和登記等工作。針對外來人員,詢問來源地、單位及接待疫情重點地區人員情況,對來自疫情重點地區或接待疫情重點地區人員尚不滿14 天的,禁止其進入廠區。
4.設立臨時醫學觀察點和單獨隔離觀察間
各單位根據員工數量和場所等實際情況可設置一定數量的臨時醫學觀察點和單獨隔離觀察間。臨時醫學觀察點用于初測體溫>37.3 ℃員工的體溫復測和待送員工停留,單獨隔離觀察間用于不需要在醫院隔離的具有發熱等癥狀人員的隔離觀察。
原則上觀察點要設在相對獨立、通風良好的房間(可利用企業現有醫務室),需配備1 ~2 名工作人員,負責體溫檢測和發熱人員的管理,并配備紅外測溫儀、水銀溫度計、一次性醫用外科口罩、消毒紙巾、醫用乳膠手套、快速手消毒劑、84消毒劑等物品,有必要的配備木制或鐵制椅子,不宜配置不易消毒的布質材料沙發,不能使用空調系統。
臨時醫學觀察點的工作人員需穿戴工作服(白大衣)、一次性醫用外科口罩、醫用乳膠手套。
1.通風換氣
加強工作場所通風換氣,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在工藝允許的情況下首選自然通風,如潔凈車間、有溫濕度要求和其他需使用空調系統進行通風的車間,應當保證空調系統供風安全,采用全新風模式運行保證充足的新風輸入,人均新風量應≥30 m3/h,關閉回風系統。
無潔凈、溫濕度等要求的生產車間和辦公區域不宜使用有回風系統的空調系統取暖或通風,應采用自然通風或機械通風或兩者結合的方式進行全面通風;根據不同體力勞動強度,在確保室內溫度不低于12 ~18℃的情況下,在無有毒物質的生產車間應開窗通風或定時進行通風,盡量增加換氣次數;在存在有毒物質的生產車間,按防毒設施的要求進行通風;辦公室應每2 ~4小時開窗通風一次,每次20 ~30分鐘,人員較多的辦公室,可適當增加開窗通風次數。
2.洗手
生產車間和辦公樓合理位置應設置洗手設施,如無洗手設備,應配備75 %酒精搓手液。
3.清潔與消毒
工作場所、食堂、電梯、衛生間、洗手池、通勤工具等公共區域及相關物品,應由專人負責定期消毒。電梯按鈕、門把手等頻繁接觸部位應適當增加消毒次數。


4.規范垃圾收集處理
保持廠區環境整潔,在公共區域設置口罩專用回收箱,加強垃圾箱清潔,定期進行消毒處理。加強垃圾分類管理,及時收集并清運。
5.盡可能避免和減少員工聚集和集體活動
引導員工在使用通道、電梯、樓梯、吸煙區時有序排隊,保持適當間距。減少召開會議,需要開的會議要縮短時間、控制規模,保持會議室空氣流通,提倡召開視頻或電話會議。員工集體宿舍原則上每間不超過6 人,人均不少于2.5 m2。適當延長食堂供餐時間,實行錯峰就餐,有條件時使用餐盒、分散用餐。要加強循環使用餐具清潔消毒,不具備消毒條件的要使用一次性餐具。員工用餐時應避免面對面就坐,不與他人交談。
6.指導員工做好個人防護
(1)強化宣傳教育。企業應當對員工進行疫情防控教育,讓員工掌握正確佩戴口罩、清潔消毒等防護知識,增強自我防護意識。在廠區和生活區顯著位置張貼衛生防疫宣傳海報掛圖等宣傳品。
(2)加強個人防護。員工在進入廠區或施工現場后應當全程佩戴符合要求的口罩。接觸粉塵的工作場所應當優先選用KN95/N95 及以上可更換濾棉式半面罩、全面罩,定期消毒,更換濾芯,使用過程中應當有效防止因噴霧、水幕、濕式作業淋濕濾芯而降低防護性能。接觸化學毒物的勞動者,除配備與職業病危害因素相適應的防毒面具(含濾毒盒)外,還應當根據工作場所人員情況,選配具有防顆粒功能的濾棉。在宿舍、食堂、澡堂、值班室、辦公室、休息室等區域可佩戴一次性醫用口罩。
(3)保持良好衛生習慣。加強手部衛生,尤其是在佩戴和摘除口罩/面具、更換濾棉后,應當及時洗手。現場沒有洗手設施時,可使用免洗消毒用品進行消毒。打噴嚏或咳嗽時要用紙巾、手絹、衣袖等遮擋,倡導合理膳食、適量運動、規律作息等健康生活方式。
(4)加強班后活動管理。休息期間,員工要減少不必要外出,避免去人群聚集尤其是空氣流動性差的場所,不得聚集聊天、打牌等,降低聚集感染風險。
復工復產期間如出現感染病例,應按照政府部門要求及時有效地開展相關防控措施。相關要求可參考《企事業單位復工復產疫情防控措施指南》執行。
如果出現散發病例,用人單位進入特別防護階段,應提高監測防控力度,配合疾控機構做好密切接觸者的搜索與管理,并做好終末消毒,在當地衛生健康部門的指導下落實各項防控措施。根據疫情嚴重程度,暫時關閉工作場所。
一周內出現2 例及以上聚集性病例,應由疫情防控專家評估后采取相應管控措施。
衛生監督管理部門成立專項督導組,對企業防疫工作和安全生產,通過明察暗訪的形式進行督導檢查,及時發現和指出項目存在的疫情防控和安全生產問題,督促企業及時落實整改,確保各項防疫工作落實落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