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繼飛 趙博蘭 圖/徐建軍
放射性疾病是電離輻射所致損傷或疾病的總稱,在接觸電離輻射的工作中,如防護不當,違反操作規程,人體受照射的劑量超過一定限度,則會發生難以自我修復的傷害。本文主要介紹接觸電離輻射線的職業、職業性放射病的分類及臨床表現、放射性疾病的預防以及放射性事故的預防處理等內容。
放射性疾病是電離輻射所致損傷或疾病的總稱,電離輻射是能使受作用物質發生電離現象的輻射,它是波長短(波長小于100 nm)、頻率高、能量高的射線,主要有α 粒子、β 粒子、質子,中子以及X 射線、γ 射線等種類。在接觸電離輻射的工作中,如果防護措施不當,違反操作規程,人體受照射的劑量超過一定限度,則會發生難以自我修復的傷害,傷害達到一定程度可診斷為職業性放射性疾病。
電離輻射在工業生產、疾病診斷治療、農業及科學研究領域廣有使用。
電離輻射在工業上的應用一般有輻射加工、材料的無損檢測和工藝管理。輻射線照射下可改變塑料、橡膠結構,用于耐熱電線、輪胎、發泡塑料等加工。輻射線可對金屬等材料內部構造及其缺陷進行無損監測,見于工業X 射線探傷機。工業自動化工藝中使用的厚度計、料位計、密度計也可以是電離輻射裝置。核工業系統的核原料勘探、開采、冶煉與精加工,核燃料及反應堆的生產、使用及研究。
醫療領域見于X 射線透視、X射線照相診斷、X 射線CT 診斷、放射性核素對人體臟器測定,對腫瘤的照射治療等。
農業生產用于培育新品種,蔬菜水果保鮮,糧食貯存,害蟲防治等。
科研領域見于利用X 射線進行材料結構分析、科學反應跟蹤、物質遷移的追蹤、微量元素分析、文物年代測定等。
電離輻射可引起放射病,它是機體的全身性反應,幾乎所有器官、系統均發生病理改變,但其中以神經系統、造血器官和消化系統的改變最為明顯。機體的反應程度取決于電離輻射的種類、劑量、照射條件及機體的敏感性。
根據2015 年《職業病危害因素分類目錄》,職業性放射性疾病分為11 種:
1.外照射急性放射病
見于短時間大劑量照射,分為骨髓型、腸型、腦型3 種。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又稱造血型急性放射病,以骨髓造血組織損傷為基本病變,以白細胞數減少、感染、出血等為主要臨床表現。腸型急性放射病,以胃腸道損傷為基本病變,以頻繁嘔吐、嚴重腹瀉以及水電解質代謝紊亂為主要臨床表現。腦型急性放射病,偶見于特大核事故,以及核戰爭條件下瞬時受到特大劑量照射的人員,是以腦組織損傷為基本病變,以意識障礙、定向力喪失、共濟失調、肌張力增強、抽搐、震顫等中樞神經系統癥狀為特殊臨床表現。
2.外照射亞急性放射病
其主要癥狀有全血細胞減少及其有關癥狀,淋巴細胞染色體畸變,骨髓檢查增生減低等癥狀,一般抗貧血藥物治療無效,可伴有微循環障礙,免疫功能低下,凝血機制障礙,生殖功能低下。
3.外照射慢性放射病
放射工作人員在較長時間內連續或間斷受到超劑量限值的外照射,達到一定累積劑量后引起的以造血組織損傷為主并伴有其他系統改變的全身性疾病。
4.內照射放射病
內照射放射病主要通過放射性核素內污染而引起。放射性核素吸收入血后隨血液循環分散到組織器官,引起機體損傷。通常通過胃腸道食入被放射性污染的飲食進入體內、通過呼吸道侵入、正常皮膚和傷口等導致該病。內照射放射病的臨床表現以與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相似的全身性表現為主;或以該放射性核素靶器官的損害為主,并往往伴有放射性核素初始進入體內途徑的損傷表現。
5.放射性皮膚疾病
皮膚受照射數年后,皮膚及其附件出現慢性病變,表現為皮膚干燥、色素沉著或脫失、粗糙,指甲灰暗、為皮膚角化過度、皸裂或萎縮變薄,毛細血管擴張,指甲增厚變形等;嚴重的皮膚壞死潰瘍、角質突起、指端角化融合、肌腱攣縮、關節變形、功能障礙等。
6.放射性腫瘤
是指受照后,經一定潛伏期后發生的原發性惡性腫瘤。
7.放射性骨損傷
分為放射性骨質疏松、放射性骨髓炎、放射性骨折、放射性骨壞死、放射性骨發育障礙等幾類。
8.放射性甲狀腺疾病
可有慢性放射性甲狀腺炎,放射性甲狀腺功能減退癥,放射性甲狀腺良性結節和放射性甲狀腺癌等改變。
9.放射性性腺疾病
由電離輻射引起放射性不孕癥和放射性閉經。
10.放射復合傷
放射復合傷可分別或同時復合有燒傷、沖擊傷、擠壓傷、火器傷等。這是核爆炸引起的特殊的重要傷類。核武器的殺傷因素主有光輻射、沖擊波和核輻射。這3 種因素在不同條件下的復合作用,會發生放燒沖復合傷、放燒復合傷和放沖復合傷。
11.根據《職業性放射性疾病診斷標準(總則)》可以診斷的其他放射性損傷。
要預防放射性疾病,可以通過技術措施和管理措施,使放射工作人員盡可能不接觸電離輻射,或控制電離輻射水平在盡量低的范圍內。

不論何種照射,人體受照累計劑量的大小與受照時間成正比。接觸射線時間越長,放射危害越嚴重。時間防護就是利用這一原理,盡可能縮短受照射時間,使受照劑量減少到可以承受的最低程度。
時間防護是一種無需付出經濟代價而簡單易行的防護措施。作為放射工作人員從事照射的實踐行動,則需要有熟練而準確的操作技能、周密而詳盡的準備工作與計劃安排以及強烈的時間防護意識。
距離防護是指采取盡可能遠離輻射源或散射體的辦法來減少受照劑量,達到防護的目的。這種方法對任何輻射源或散射體都是有效的。就X 射線而言,人體受到照射的劑量率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即距離延長一倍,劑量率則減少到原來的1/4,此規律簡稱為距離平方反比定律。其他射線所致照射劑量雖然不完全符合這一定律,但仍隨著距離的延長而大幅降低。所以無論作業人員還是公眾要盡量遠離輻射作業場所。
屏蔽防護即利用一定厚度的物質材料可以吸收和減弱輻射的原理,在人體與輻射源或散射體之間設置一定的屏障,使人體受照劑量合理降至盡可能低的水平。
屏蔽防護的類型要根據使用輻射源的種類、用途和操作方式等來確定,其原則是既要達到防護目的,又不影響實際操作。大致可分為以下3 類:
一是固定式防護設施,例如各類照射室的防護墻、門、窗,鉛玻璃或觀察窗,固定式屏蔽室(鉛房)、防護屏,放射性廢物儲存窖,放射性衰變儲存池等。
二是移動式防護裝置,例如各種同位素輻射源的儲存器、運輸容器(鉛罐),操作用防護屏,注射用防護車,與放射裝置配套的各式防護屏(如X 射線攝影防護屏,介入用防護吊屏、防護豎屏、防護吊簾,移動式工業探傷用防護室、防護屏等)。
三是個人防護用品,放射工作人員自身穿戴的防護衣物(如防護圍裙、防護服、防護帽、防護眼鏡、防護手套、防護頸套、防護面罩等)以及給患者配備的防護用品(如牙科用的防護圍裙,女式性腺防護三角巾、男式性腺防護罩、防護巾、防護頸套等)。
在生活和工作中,可能發生的放射性事故包括放射源的丟失、被盜、誤置或遺棄;密封源或射線裝置機房進入失控;放射源裝置和射線裝置故障或誤操作引起誤照射;密封源或包裝放射性物質的容器泄漏等。如果發生以上事故,工作人員和公眾均有可能受到直接來自放射源或輻射裝置的輻射所產生的外照射。放射性事故的預防及處理要按照以下要求進行。
一是必須嚴格遵守國家有關放射防護的法規和規定,貫徹“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定期做好放射源裝置和射線裝置的檢查工作,確保門機聯鎖裝置、緊急開關裝置等安全裝置,射線報警儀等防護安全裝置工作狀態良好,制定嚴格的防護管理制度并嚴格貫徹執行,將產生放射事故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二是建立并執行放射性事故報告制度,一旦發生放射性事故,設施事故現場負責人應立即向應急響應組織負責人報告,設施領導和應急響應組織負責人應按照應急計劃或程序啟動應急響應,緩解事故危害程度,按照《放射事故管理規定》(衛生部、公安部令第16 號)盡快向衛生行政部門、環保部門及公安機關報告。如有放射性物質污染環境,要及時向環保部門報告。如應急事態特別緊張,設施事故現場的負責人有義務主動承擔起指令啟動應急響應和指揮控制緩解事故的責任。
三是發生放射源丟失或被盜、誤置、遺棄事故時,所在部門應當迅速根據放射源種類、活度,立即報告應急部門,并保護好現場。積極配合有關行政部門做好調查、偵破工作,盡快追回丟失的放射源。
四是在高強度輻射源意外地喪失屏蔽(如意外地從屏蔽容器中脫出)且難以回復到其安全貯存位置情況下,人員必須立即撤離受到該輻射源影響而產生高劑量率的房間或局部區域。若高強度密封源或裝有放射性物質的設備發生泄漏,且造成或很可能造成某房間或局部區域嚴重污染的情況下,人員也必須從這些房間或局部區域立即撤離。應對撤離的房間或局部區域實施出入控制,直到采取了事故控制緩解措施或進行場所去污,使其恢復到可以接受的安全狀態之后,方可解除其出入控制。
五是對于履行控制緩解行動的設施內應急人員、外來支援人員和急救人員應提供適當的個人防護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