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蔣鑄 宗文春
2020 年1 月13 日17 時30 分,青海省西寧市城中區主干道南大街長城醫院門前的紅十字公交站臺,一輛正在站內上下客的17 路公交車掉入前方突然塌陷的深坑內,隨后發生二次塌落和爆燃,共造成9 人死亡、1 人失聯、16 人受傷。
這是繼2019 年廣州、廈門等城市地面塌陷之后,又一次人員傷亡,引發了社會高度關注和熱議。近年來,我國部分城市道路塌陷時有發生,據有關方面統計,全國29 個省級行政區中,有45 個城市都發生過,而且逐漸從一二線城市延伸到三四線城市,僅2018 年10 月至2019 年9 月,公開新聞報道的地面塌陷就有142 次,其中部分塌陷造成了嚴重后果。
首先,人員傷亡情況。大部分路面塌陷發生突然,鄰近行人和車輛瞬間被卷入,很難自救。例如,2013 年5 月20 日,廣東深圳龍崗區橫崗一路段發生塌陷,5 人死亡;2016 年8 月1 日,河 南 鄭 州 中 原路文化宮路附近塌陷,1 人死亡;2018 年2 月7 日,廣東佛山禪城區地鐵施工引發路面坍塌,11 人死亡、8 人受傷、1 人失聯;2018 年10 月7 日,四川達州達川區客運南站前一人行道地面突然塌陷,4 人死亡; 2019 年12 月1 日,廣東廣州天河區一立交橋下路面發生塌陷,3 人死亡。
其次,社會高度關注。路面地陷還會造成嚴重社會影響和財產損失。例如,廣東廣州天河區一立交橋下發生路面坍塌,當地政府調集1 100 余人、190 余輛車輛參與救援,導致該主要交通干線中斷,地鐵停工,最后1 名遇難者遺體時隔1 個多月才被發現,此事在微博話題中共有1.7 億次人閱讀,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同樣,青海西寧發生路面地陷后,在社會上也引發高度關注,當地調集10 余個部門的1 000 余人參與救援。此類塌陷常常發生在群眾身邊,社會關注度高,網絡傳播快,容易產生謠言,成為社會治理的焦點、難點問題。
最后,易發生次生災害。各類地下管網縱橫交錯,路面地陷發生后,極易引起次生災害事故,加劇受災程度,如燃氣管道破壞,發生爆炸燃燒;自來水管道斷裂,引發二次塌陷;電纜線路發生短路燃燒;沉陷導致地下工程毀壞、附近房屋傾斜倒塌;陷入車輛所載危化物發生泄漏爆炸和污染環境等次生災害,處置難度大、潛在風險高、人力物力消耗多,有些次生災害帶來的后果貽害無窮。

甘肅省蘭州市城區地面塌陷現場
地下管網,是城市的毛細血管、排污通道和生命線,聯系著千家萬戶。以北京為例,近20 年來,地下管線數量增加了近10 倍。現有大約長351 km 的供熱管道、9 981 km 的自來水管道、7 164 km 的天然氣管道、194 km 的煤氣管道,2 909 km 的污水管道。有新管線、有舊管網,氣、液、電等管網并存,各種潛在隱患時刻危及城市安全。通過對近年來全國路面塌陷初步分析,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
第一,地下管網年久失修,跑冒滴漏造成地基松動。據統計,地埋管線超過使用壽命后,一般使用三四十年開始衰老,導致部分管道出現跑氣、冒水、滴滲、漏液等情況,其中,帶水管道老化在眾多道路塌陷原因中占到約四成。
第二,地下施工和城市改造。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道路改建擴建,地下管網位置卻不易隨之改動,馬路常被迫“開膛破肚”。原先地下管網大多在路邊綠化帶之下,承壓不大,但隨著道路拓寬,地下管網位置變成路中心,承重驟然增加,也是產生隱患的重要原因。加之大部分一線、二線城市紛紛上馬地鐵工程,由于施工等原因,導致路面塌陷。
第三,自然因素。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地貌種類豐富,其中西北地區,如蘭州、西寧等地,為多粉末狀的濕陷性黃土結構,遇水易流失,長期沖刷逐步形成空洞。僅2016 年蘭州就發生19 起路陷。西寧發生第二次塌陷、極有可能與斷裂的地下自來水主管涌出的大水流不斷沖刷黃土有關。
不斷發生的路面地陷,一方面積極防范化解、除患補漏,另一方面要守好應急救援最后一個關卡,要堅持“政府主導、反應靈敏、條塊結合、專業處置、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原則,在當地政府統一領導下,堅持救人第一的原則,全力開展救援,力爭不亡人、少損失。
一是啟動應急響應。
災害事故發生后,要按災情迅速啟動應急響應,按照預案進行調派和開展救援。
(1)通知水、電、煤、氣、通信、人防等部門,迅速關閘斷電斷氣,為救援創造條件,并派員到場參與救援;通知應急、消防、衛健、市政等部門調集起吊、抽排水、水泥罐車等大型機械車輛裝備快速到場;通知相應專家和技術人員迅速到場,核實塌陷原因,制定救援方案。
(2)一次性調足救援力量。要在第一時間調派消防救援、市政搶險、交通施工等部門,攜帶有毒氣體檢測儀、生命探測儀、移動照明、紅外夜視等裝備趕赴現場。同時,還要調派醫療人員到場參加救治。
在調集力量時,要堅持科學合理,有備無患,寧可調而不用,不能用而未調,一旦應對失措或遲緩,容易造成更大危機,調派時還應做好最壞的打算,預集結準備更多后續增援力量。
二是成立應急救援指揮部。
因路面塌陷涉及多部門、多產權,往往涉及多個產權單位,且線路資料老舊不清。要迅速成立由當地政府為主導的應急指揮部,實施扁平化高效指揮,由各專業力量處置自家設施,相關部門聯動,社會力量參與,可下設若干工作組,如搶險救援組、交通治安組、工程設備組、人員核查組、輿情應對組等,明確職責任務,相互配合,統一調配資源,科學高效處置。
三是交通管控核查。
通知公安交管部門迅速以地面塌陷為核心,按照實際情況,劃分禁入區、管控區和分流區等警戒區域,管控主要道路,疏散無關人員,保障大型施工車輛有序進入,通知周邊地下施工單位立即停工,鄰近房屋疏散人員。由公安治安和社區等部門對陷落人員開展核查登記。
四是清除各類隱患。
迅速將地陷區域煤氣、自來水、高低壓電(含上空電網)、天然氣等上下游閥門關閘斷電,利用可燃氣體探測儀、有毒氣體探測儀、漏電探測棒等加強地陷內環境監測;如發現有毒有害氣體,可先用壓縮氣瓶或移動氣源稀釋可燃、有毒氣體。利用邊坡雷達等專業地質監測設備,不間斷監測坡體,視情利用水泥灌注加固支撐。
五是全力搶救人員。
在整個救援行動中,堅持生命至上、科學救援的指導思想,嚴格遵守各類操作規程,本著先易后難逐步推進。
(1)強化安全監測。要在不同方向設立安全哨,提前明確緊急避險哨音和逃生路線,緊急狀態下所有人均可逃離,防止二次坍塌和次生災害造成人員傷亡。
(2)核清失聯人數。要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手段進行深度分析,收集受災區域人口戶籍、手機信號、道路監控視頻、乘坐交通工具信息、人物特征、親屬關聯等有效數據,分階段靜默救援現場,為探測尋找被困人員提供條件,要緊緊抓住黃金72 h,特別是前24 h,核清失聯人數、判定被埋區域,實施精準定位、精確搜救。
(3)有序有力高效。利用起吊車或周邊建構筑物,搭建安全可靠的作業平臺,降低次生災害對救援人員的危害;作業人員要少而精,每人必須系兩條保護大繩,一旦出現危險征兆,立即撤出;要將塌陷區域劃分若干個作業面,按照先易后難的原則,使用繩索、拉梯、工程機械等裝備,先將表層人員救出,隨后通過生命探測儀、紅外探測儀器或搜救犬確定被埋人員位置;救援前24 h 內,以手動工具為主,機械為輔;之后,兩者并用,全力搜救。
第一,打造權威高效的應急救援指揮部。
由于城市具有較強的突發性、緊迫性、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等特點,又涉及數個產權單位和數支救援力量,必須快速建立由政府主導的,高效權威的應急指揮部,統一指揮調度救援力量,統一調配物資裝備,統一通信聯絡平臺,統一對外發布災情,切實解決突發事件現場令出多頭、各自為戰、職責不清、推諉扯皮、信息混亂等問題,快速實現扁平化、精準化指揮。
第二,發揮應急部門的綜合優勢和相關部門的專業優勢。
自應急管理部成立以來,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應急管理體系,承擔著國家應對特別重大災害指揮部工作,建立了多部門會商研判和協同響應機制,統籌協調各有關部門的應急資源和力量,已在多次自然災害和安全事故救援實戰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同時,電力、市政、燃氣等部門的專業處置力量、搶修經驗又缺一不可,要根據職責分工承擔各自責任,比如電力部門強電維修、市政部門大型機械施工、公安部門交通管制、管道公司地下作業等專業優勢,在政府統一領導下,由應急管理部門統籌協調,確保目標一致、無縫對接、優化程序、形成合力,全力開展救援。
第三,發揮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骨干作用。
消防救援隊伍轉制后,成為我國應急救援的主力軍和國家隊,面對“全災種、大應急”,不斷完善機制、錘煉隊伍、提升本領。路面塌陷發生后,第一時間就近調派消防救援的尖刀和拳頭力量,發揮裝備和技術優勢,利用生命探測儀、搜救犬等精準定位,使用破拆、頂拆等裝備精準施救。同時,發揮其他專業力量和社會力量的重要作用,分工合作,相互配合,有序有力開展救援。
第四,依靠科技提升救援能力。
要發揮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作用,例如公安、通信、交通等部門,利用道路監控、行車記錄和通信基站,快速確認被困人員數量和位置;利用大數據和物聯網技術,在地下管網和設施中,加裝傳導器和感應裝置,對重要交通干道建立3D 模型,標識管閥位置和管道用途,形成從監測預警、關閘斷料、力量調派、精準定位、消除隱患、輔助決策等完整輔助指揮鏈條;在地陷區域附近安裝三大通信運營商增強基站,增強信號強度,既防止信號中斷,又可利用基站定位;不斷為消防救援隊伍配備更加先進的各類探測裝備,提高定位和處置能力。
以廣東省深圳市、河南省鄭州市為例。
廣東省深圳市成立了專門機構統籌地下設施管理,建立日常維護巡查制度,利用雷達發現隱患,補小洞除大患。河南鄭州市政部門引入道路地下隱患探地雷達檢測和排水管道機器人檢測。從2015 年開始,鄭州每年探出地下空洞近30 余處、有問題缺陷管道20 余千米,極大地減少了地陷發生的概率。基層社區網格化管理還將路面巡查納入日常內容,發現征兆隱患及時報修。
改革開放已經40 年,各地也將迎來管網老化損壞高峰,要多措并舉消除隱患,全力消除舊賬,不添新賬。例如,雄安新區在設計之初,全部修建地下管廊,徹底消除塌陷隱患。雖然初期投入巨大,但攤薄到今后幾十年里,經濟與社會效益仍是巨大的。在消補隱患的同時,全力開展多部門、多層面的路面塌陷實戰演練,切實提高應急救援能力和水平,做到早發現、早處置、早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