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猛
“黃總,這是第三季度的財務報表和這個月的工資發放表,請您過目!”老賈臉上掛著近似諂媚的笑容,緩緩地說道。
黃總看著報表,眉頭漸漸地舒展開來:“老賈,別老黃總黃總的,雖說這兩年賺得盆滿缽滿,但就咱們這個小作坊連相關手續都沒有辦,充其量算個村民互助組織,你可別寒磣我了……第三季度效益增長的這么快,你是大功臣。效益好起來,工人的收入不也跟著漲上來了嘛,這下你的工作就好做了。”
趁著黃總的興奮勁,老賈建議道:“黃總,今年暑期高溫季節業務是以往的幾倍,主要是您能力強、路子廣,馬上就要進入生產旺季了,您看設備是不是也該檢修一下了,特別是3 號機組最近小故障不斷,安全裝置也是時靈時不靈的,很危險,全面檢修一下,也就半個月時間,磨刀不誤砍柴工嘛!人我已經找好了……”
“老同學,你不是和我開玩笑吧!凡事都要講效益,你很清楚現在停工檢修半個月我們得損失多少錢,你想想辦法再堅持堅持,等到旺季過去了再檢修吧!實在不行就派人24小時盯守,這么高的工資就應該多干點活,實在不行再發點補貼,這點小事你做主,你做事我放心啊!”

話說到這個份上,老賈也就不好再堅持什么了,畢竟“端人碗受人管”,雖有同學這層關系在,但在利益面前,這根本就算不得什么。其實老賈也清楚,員工對于是否進行設備檢修沒啥意識、也不在乎,他們在乎的是有沒有活干、能拿多少錢,這直接決定了他們過年的“質量”。
小廠用工并不固定,旺季時多則幾十人,淡季時少則三四人,都是周邊村莊的村民。雖然老賈反復強調要遵守操作規程,注意安全問題,但這幫老爺們兒根本沒有將他的話當回事,一心想著多干點活多賺點錢,比進度趕工期的氣氛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面對如此情況,老賈也很無奈,為了保證生產安全,他只能加大巡查和獎懲力度,稍稍壓制一下不良習氣的苗頭。
然而,事故的發生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元旦后的一天,3 號機組再一次因故障停機了,維修工搶修了半天也沒修好,一群當班人員發揮“三個臭皮匠”的精神湊了過來,指指點點、搗搗戳戳,突然電火花四射,煙霧中夾雜著“噼里啪啦”一陣亂響,機組近前的幾個人倒在了地上……
事故導致1 人死亡,3 人電弧輕微灼傷。老賈分別向黃總和當地公安派出所進行了報告。公安機關經過調查,排除了他殺的可能,認定為意外事故,老黃又積極與家屬達成賠償協議,經過幾天的忙亂后,又開足馬力進行生產。
兩個月后,事故情況被舉報到縣應急局,縣應急局認定:生產主體沒有取得相應資質,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未建立健全安全生產責任制,未制定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在未采取任何防護措施的情況下安排檢修作業,導致相應事故發生,并未如實向安全生產監督部門報告事故情況、屬瞞報事故,最終做出150 萬元的行政處罰決定,對主要負責人黃總作出上一年個人年收入100%的處罰,并追究相關人員刑事責任。
黃總對違法違規事實不予否認,但對處罰決定不能接受。認為自己是自然人,并不適用《安全生產法》,而且事故發生后,他們第一時間向公安機關如實報告,不屬于瞞報事故,雙方爭執不下。黃總本著“凡事講效益”的原則,遂聘請律師提起了訴訟。
法院認為上訴人雖系自然人,但其實際從事生產活動,屬于《安全生產法》規定的“生產經營活動”,屬《安全生產法》調整范圍;事故發生后,上訴人雖然第一時間向公安機關報告情況,僅是為獲得身亡證明材料。為了避免高額行政處罰,黃某并未向“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有關部門”報告,存在瞞報事故的主觀故意,故法院認定縣應急局行政處罰決定適用法律正確,維持縣應急局處罰決定。
輸了官司,癱軟的黃總懊悔不已,自己事事講效益,結果因違法生產導致遭受巨額罰款,工廠被依法關閉,后悔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