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東 朱越
2020年春節前后,無形的病毒以武漢為“發源地”,從一個人體傳播到另一個,并逐漸在全國大部分省區市擴散。伴隨著病毒的蔓延,人們內心的擔憂、害怕、無助、恐懼也在逐漸滋生。《勞動保護》雜志特邀中國災害防御協會的心理學專家、學者,共同就突發事件下的心理應對,深入探討。
當下,我們正共同經歷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影響和沖擊了很多人的內心。當此類重大公共危機事件發生時,人們可能因為信息未知、各種不確定性和可能被傳染等負面影響,會導致我們產生認知偏差,出現擔憂、害怕、焦慮、無助、恐懼、憤怒等消極情緒,以及嚴重的失控行為、安全感缺失、抑郁、急性創傷性應激障礙等身心癥狀,進而影響身心健康和社會生活適應。
特別是目前被封在武漢城內的民眾和全國各地被隔離的民眾,由于對自己安全的擔憂、被無意中傳染的憤怒、想盡快解脫危機的無助以及對家人的擔心和負疚等,都會給自己帶來新的危險——心理危機。而心理危機不僅會加重病情,降低自己的免疫力,更關鍵的是,會影響我們生活的快樂體驗和幸福感受,降低我們的生活品質。
為此,我們要掌握科學的心理防護方法,簡單來說,通過專業心理學知識的學習和應用,可以幫助我們達到如下目標:
一是防止出現心理健康甚至心理危機問題,避免創傷性應激障礙的發生;二是提高心理免疫力,進而增強抗病毒的身體免疫力;三是增強生活的意義感和價值感,進而緩解危機下的痛苦、無助和恐懼感;四是危機也是契機,通過自我成長,增強心理能量,提升心理素質和幸福感。
以上4 個目標達成的前提條件是,要相信科學,遵從權威專家的專業意見來防護和調適自己,不迷信,不信謠傳謠,理性平和,科學應對此次疫情。
具體來說,我們可以通過如下4 個步驟來調適自己: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面對疫情,我們都會在危機這種“非正常”情況下,產生很多心理反應,特別是被隔離的民眾,會產生更多的認知、情緒、情感、行為和身體上的反應。心理反應在程度上有兩種,一是非正常狀況下的正常反應,另外是過度心理反應。
為此,我們首先要覺察自己的內心,分清此刻的反應屬于哪種,確定這些心理反應是否是過度心理反應。
如果你出現了以下心理反應:(1)認知:記憶力、注意力下降;災難化;否認疾病;對生病、對社會覺得不公平、偏見。(2)情緒:擔心自己的身體情況而焦慮、恐懼、抑郁;抱怨、憤怒;感到沮喪、孤獨、被拋棄;擔心自己家人也被傳染的焦慮和負疚感。(3)情感:無力感、不可控感、不確定感、非真實感、無意義感。并且,如果以上反應只是情境性的、偶爾的、暫時的,那應該是對“非正常”狀況下的正常反應。這個時候,我們首先要學會接納和接受自己,學會接受自己的心理感受和表現,學習一些簡單的方法調節自己。
但是,如果自己不僅有以上的心理反應,而且還持續時間比較長、頻率比較高,自己幾乎無法擺脫主觀上的痛苦,并影響到自己的正常生活和社會功能,例如總是失眠、經常半夜驚醒等。那就屬于“非正常”狀況下的過度心理反應。這時候,我們要尋求專業幫助,防止出現心理問題和下一步的心理危機。
針對“非正常”情況下的正常心理反應,我們正確的處理方法是:
首先,在認知上接納。面對疫情,這是大多數人遇到危機事件都會出現的心理反應,因此,要接納和接受自己的這些正常反應,接納和接受自己。
其次,在態度上關懷。除了接納和關懷自己外,如果家人或周圍的朋友出現這些心理反應,最簡單的就是給予關心、關愛和支持,不要評論,不要批評和責罵,也不要輕易妄下結論有什么心理問題和疾病,要多和家人、朋友溝通。
記住,傾聽比說教重要,關愛比批評指責重要!
最后,在情緒上調節。下面兩個方法供參考:
(1)宣泄情緒學會放松
“先解決心情,才能更好地解決事情”。因此,可以適當宣泄自己的情緒,可以通過跳舞、吶喊,或者安全環境下的運動方式來發泄自己的情緒。
(2)培養自己積極情緒

疫情下,風雪中的外賣送餐人員,口罩已經成為標準配置 張力娜/攝
不要總是沉浸在負面情緒中,“如果開始笑,你就會體會到開心”。因此,處理情緒最好的方法就是培養自己的積極情緒,例如,我們可以看笑話、唱唱歌跳跳舞、聽音樂、看電影、做游戲、誦讀經典、朗誦詩歌,這些都能夠幫助自己積累積極情緒。
在緩解了“心情”以后,針對“非正常”情況下的心理反應,我們還要理性的學習一些科學的心理學方法來應對,具體來說,有3 種方法供參考。
第一,增強自我安全感。安全感對于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基本需要,特別是在疫情背景下,人們的擔心、焦慮和恐懼主要就是來源于對自己不安全的深層體驗。安全問題帶來恐懼,當恐懼發生后,人會處于急性應激狀態,這個時候一般人有兩種應對方式:戰斗或逃跑。戰斗或逃跑本身不會導致產生什么心理問題,但如果我們的這種恐懼感泛化到對未來的不斷擔心,必然產生焦慮,焦慮隨著時間延長和加重,會產生焦慮癥、強迫癥等神經癥;而如果老是對過去的事情感到恐懼,例如,自己一直對給家人帶來傳染而內疚、自責,這樣就容易導致抑郁。因此,在疫情面前,安全感是恐懼、焦慮、抑郁產生的關鍵問題源。為此,我們有必要提升自己的安全感。
如何提升自己的安全感呢?首先,我們要相信國家力量,相信黨和政府,相信國家有強大的組織能力處理好這次疫情;其次,我們要相信社會、社區,相信單位組織,在各級組織的協同努力下,社會穩定;最后,我們也要相信自己,相信通過科學知識的掌握,可以保護好自己的安全。目前,黨和國家領導人高度重視,親自指揮,社會穩定、物質相對充足、生活有序、疫情可控、疾病可治,這些都是安全感的重要保障。
第二,要改變應對方法。心理學的研究發現,人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一般可以歸納為3 種應對方式,即情緒應對、問題解決和自我防御機制。“問題本身不是問題,怎么去應對才是真正的問題”。一般情況下,我們遇到問題會帶有很大的情緒,但情緒本身不能解決問題,要解決問題,我們還是要用問題解決的方式,因此,從情緒應對的方式轉換為問題解決的方式,特別是科學的問題解決的方式是至關重要的,把我們的注意資源和能量用在解決問題中比過度的擔心問題更重要,效果更好。
第三,要避免注意力過窄。當人在危機狀態的時候,為了全力應對危機事件,我們會集中注意力,十分專注的處理危機事件,如果時間長了會導致注意狹窄,不斷關注相關的信息,刷屏,反過來導致我們更焦慮。為了避免這種惡性循環,我們需要盡量避免注意過窄,避免把注意力只鎖定在災難與傷害的反應上。
要適當轉移注意力,擴展自己的注意范圍,把注意力聚焦在能夠給自己帶來快樂體驗,幸福感受的事情和人身上,例如,看看自己以前過生日的照片,幸福的婚紗照,孩子調皮的玩耍,或者是讓自己有興趣的一部小說,搞笑的電影等等。
第四,要尋求專業幫助。如果心理過度反應時間過長,程度太嚴重,自己無法擺脫痛苦,已經影響到了正常生活、工作和社會功能,會產生一些心理問題和心理危機,進一步發展下去會導致焦慮癥、強迫癥等神經癥,也可能長期的應激狀態會導致我們心理衰竭,抑郁或產生自殺意愿。針對比較嚴重的心理問題和心理反應,我們建議一定要利用專家的力量,借助專業的幫助來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因此,我們建議您要善于使用熱線電話尋求幫助,通過專業的人來解決您的問題。
目前,全國各省都開通了專業的免費的心理援助熱線,全國高校也紛紛開通了心理援助熱線,都能為您提供專業的情緒疏導和心理支持,如西南大學心理援助熱線:023-68367770(周一至周日,8:30-17:30)。
一般來說,心理素質越好,應對危機的心理能力就越強。危機也是機會,在危機面前,如果我們加強自己的心理素質建設,提升了心理資本,今后再遇到危機事件,就更有能力去應付,提升心理免疫力,也提高了獲得幸福的能力,危機也是契機。
1.強化學習、提升可控感。
控制感是人的一種非常重要的心理感受,我們的不安全感主要來自于失去控制,當一個人失去控制感,而感到無助之后,會出現更多的心理問題,自卑、自我價值不足,失去希望等,因此,控制感非常重要。
一般來說,人生有三類事:
第一類是本人的事,例如,把自己隔離,安排好自己的生活,讓自己高興快樂;第二類是他人的事,有些人在疫情擴散的情況下,不遵從要求,到處跑,不遵守紀律;第三類老天的事,“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老天的事情,我們只能是順應。
針對以上3 件事情,我們要盡量做好自己的事,協助他人做好大家的事,順應目前科學無法解決的“老天”的事,要懂得接納、接受、放下的同時,努力把自己做好,盡力想辦法解決好自己的問題,安排好自己的生活,提升自我控制感。
另外,我們會感到恐懼,很多時候只是因為我們面對的是“未知”。如果能夠了解清楚新型冠狀病毒的特點和傳播渠道,我們就能更加從容理性的去應對。因此,針對疫情,我們能夠做的就是要學習科學、科學防治,不信謠傳謠,進而提高自己的控制感。
2.活在當下,為所當為,提升價值感。
不管世事如何變遷,我們自己可以做到“活在當下、為所當為”。遇到問題,不要抱怨,不要難過,不要焦慮,要理性平和、自尊自信,要有積極的心態,聚焦當下,活在當下,專注于當下的事情,專情于當下的人。我們應該慶幸的是,平時大家工作壓力都很大,難得有這么一段時間可以靜心思考人生、思考未來,反思得失進而規劃人生,可以安心享受和家人的交流,享受天倫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