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景凱
我國經歷了2003 年“非典”疫情、2008 年“5·12”汶川地震等突發事件應急考驗,考慮到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和社會安全等突發事件,給社會帶來的經濟政治等嚴重負面影響,人們對當今社會巨系統脆弱性的關注越來越高。
當前,由于社會現代化進程加快、資源利用開發加深、網絡通訊發展、人員交往貿易增多等因素影響,社會和自然界都已進入一個各類突發事件發生概率更大、破壞力更大、影響力更大的階段,人類社會面臨的公共安全形勢呈現出多災頻發、并發和災害衍生等特點。作為關注從公共安全到安全與韌性的業務連續性管理體系,在應對突發事件應急、做好日常安全生產和有針對性提升應急準備能力建設等方面,指導作用和現實意義更加明顯。
國際標準化組織2019 年10月發布了新修訂的業務連續性管理(BCM; Business Continuity Management)體系標準(要求)ISO22301:2019, 與2012 年 發 布的 第 一 版ISO22301 相 比, 名 稱由“Societal security—Business continuity management systems—Requirements”(公共安全-業務連續性管理體系-要求)更新為“Security and resilience—Business continuity management systems—Requirements”(安全與韌性-業務連續性管理體系-要求),即大類由“公共安全”擴展為“安全與韌性”。由此可以看出,業務連續性管理的國際化實踐更加迎合了“韌性社會”的發展潮流,更加注重組織應對各類突發事件對脆弱性的識別與管控,從而增強組織韌性以保持業務連續。
我國的石油石化企業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集上下游、產供銷為一體的龐大聯合產業體系。上游企業的產品就是中下游企業的原料,長期穩定的市場產銷需求和良好的供需合作關系一旦形成,就會由于某一個業務鏈條的中斷而導致系統災難。
本次由湖北武漢發現并很快爆發,影響全國乃至全世界的新冠肺炎疫情給企業、社會及政府都帶來了很大考驗。從社會穩定大局出發,石油石化企業在自身遭受疫情影響、人員缺崗的情況下,首先要努力實現油氣保供,特別是湖北武漢等重災區的保供任務,確保把疫情對社會穩定及安全生產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在原有產能基礎上,部分化工企業及時調整裝置或工藝流程,開足馬力生產或轉產抗擊疫情需要的聚丙烯纖維、次氯酸鈉、乙醇等產品,以保證生產防護、消毒物資及日用消耗品等緊急用料。大部分員工因休假不能及時返回工作崗位,部分在崗人員堅持加班加點,人員缺崗、工藝流程變更、疫情防控等給企業安全生產增加了新的考驗。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石油”)按照“資源、市場、國際化、創新”發展戰略,把率先建成世界一流綜合性能源公司作為企業發展目標,依據國資委有關要求,對照國際標準和國際同行業先進水平,不斷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體系。
自1993 年中國石油派出滅火隊赴科威特參加油氣井滅火,邁出了“利用兩種資源、開拓兩個市場”的步伐,開展了國際業務合作,擴展了公司業務。1997 年,中國石油通過學習借鑒國際通用的健康安全環境(HSE)管理體系,建立起與國際接軌的風險管控模式。2008 年,中國石油參照國際能源行業規范、國際十大能源公司披露風險排序,結合公司“戰略、經營、合規、報告”4 大目標考慮,識別出17 種類型的風險,在全集團公司對“全業務流程、全過程控制”進行“全面風險管理”,探索建立“體系可靠、風險可控、運行可持續”全面風險管控模式。先后印發《風險管理辦法》《業務流程管理辦法》等指導性文件,識別出“油氣資源、健康安全環境(HSE)管理、經濟政策及監管、投資、海外政治動蕩與政策變化、市場波動、業務結構、違法經營及交易、自然災害”9 項重大公司層面的風險,為實現公司業務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為了保持業務連續性,中國石油按照“統一規劃、分級管理、重點突出、立體防控”工作思路,規范風險管理流程,建立起涵蓋經營管理各領域較為完善和持續運行的風險管理體系??偛繉用娼y一組織,對識別出的風險開展3 種評估,即年度重大風險評估、業務風險評估和專項評估。
面對自然災害、公共衛生、事故災難和自然災害4 類突發公共安全事件,自2005 年起,中國石油建立起自上而下的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體系。在國家“一案三制”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原則框架指導下,中國石油全面構建了“應急預案、制度標準、組織保障、救援保障、科技支撐”五位一體的運行模式,并通過信息平臺實現了統一指揮和調度。中國石油總部層面4 大類“1+22”預案,對4 類突發事件形成了全覆蓋,3 大應急救援響應中心、2 個應急救援體系與分級分區域聯動的隊伍保障體系對整個業務提供了救援響應支撐,有16 支救援隊伍列為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隊,在應對2008 年“5·12”汶川地震、2010年大連“7·16” 輸油管道爆炸火災、2015 年天津港“8·12”火災爆炸等重大事故應急中多次經受考驗,在開展社區救災、應急救援聯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面對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國石油緊跟黨中央戰略部署,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復工復產,切實履行好油氣保供職責,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和體現國有企業的擔當。及時成立疫情防控領導小組研判疫情帶來的人員安全及經營風險,進行每天日調度,分析研判疫情進展,按照“一地一策”“一企一策”和上下游、國內外一盤棋部署,做到疫情防控和生產運行兩不誤。
1 月21 日,中國石油集團公司就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重要指示印發通知,對集團所屬企業制定落實疫情防控方案作出一系列安排部署,并專門對湖北地區13 家企業實施領導值班、建立“日報告”“零報告”制度等提出具體要求。春節期間30 多萬名干部員工堅守崗位,所有加油加氣站全部正常運行,確保疫情防控和生產經營平穩有序。
自1 月27 日起,集團公司疫情防控實行領導小組日例會制度,全系統按照“寧可十控九空,不能失防萬一”的要求,疫情防控工作全面展開。集團公司及時印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導手冊》,對不同類型企業復工復產、人員返崗、觀察隔離等提出要求。采取推遲各種大型會議,嚴格控制20人以上參加的會議,暫停海外項目人員動遷等措施,嚴防疫情傳播。落實“干部在崗、班班見領導”要求,加強24 小時應急值守與信息報告制度。對上崗人員個人防護特別是疫情防控保護、消毒、門禁管理措施等,嚴格執行到位。同時,按照員工幫助計劃(EAP),加大疫情防控期間員工心理健康咨詢與疏導。另外,為了加強合同履行法律合規風險,國際業務疫情防控、遠程辦公涉密以及相關業務等,也都進行了統籌安排和專門部署。

例如:大慶、新疆等油田確保安全防疫、采氣生產與產能建設戰“疫”復工兩不誤,長慶油田天然氣生產創歷史最好記錄。西南油氣田精準調控,確保武漢用氣無憂,通過儲氣庫采氣、天然氣資源統籌等多種形式,實現每日向川渝鄂及華北地區共提供1 億立方米天然氣能力。
大連石化、蘭州石化等企業積極協調,優先保證聚丙烯纖維、次氯酸鈉、乙醇等原料生產,大慶石化全力生產保障醫用氧供應。西北銷售所屬武漢油庫庫存穩定在9 萬噸以上,有效保障了特殊時期湖北油品供應。湖北銷售公開承諾并實現中國石油加油站24 小時正常營業,4 000 多名一線員工堅守崗位,800多座加油站正常運營,有力地穩定了武漢市油品市場。天然氣銷售多方籌措落實天然氣資源,終端用戶用氣平穩充足,湖北省各地均未出現供氣短缺的情況。此外,中國石油寶石花醫療集團也積極響應號召,在提供企業與當地醫療救治支持的同時,先后派出醫療隊和60 名醫療骨干(截至2 月20 日)馳援武漢。
通過這次疫情防控的檢驗,進一步說明我們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體制還沒有真正完善,關乎社會平穩發展的安全生產管理與突發事件應急的運行機制還沒有有效形成,配套制度及相關標準還沒有健全。在應對可能的大災大疫面前,必須從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要求大局出發,系統考慮業務連續性管理問題,才能有的放矢做好應對各類突發事件的準備,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企業必須從長遠戰略考慮,梳理可能引發業務中斷的各類突發事件,特別是組織不可接受的業務中斷事件,從“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鵝、也要高度警惕灰犀?!眱蓚€方面,提出業務連續性管理計劃,并依此對照完善和檢驗應急預案的針對性與可操作性。特別要針對這次抗擊疫情工作實踐,迅速補齊企業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方面的短版,把勞動防護的概念從片面強調職業傷害防護擴大到職業健康防護,把安全生產的主體擴展到醫院、學校等涉及產品與服務的單位(場所),構建以人民為中心的大安全、大應急工作格局。
對引發生產經營各項業務的中斷事件進行風險識別、評估與管控,按照“預防、應急處置、救援響應”3個環節既有側重又相互關聯的原則,實現對安全生產全鏈條的系統管理。當下,要特別注意避免把“預防”與“應急”“救援響應”割裂開來的傾向,善于運用“底線思維”方法做好壞處準備,全面、科學、合理進行風險分類分級,分重點、按層次做好有針對性的預防與應急準備。政府、企業應聯合組織針對可能發生的“巨災”或不可接受最大災難事件,有計劃地組織開展情景構建,進行模擬演練和應急準備能力評估活動,檢驗現有應急準備能力建設,磨合協調響應機制,進而對強化應急準備能力建設提出可行的規劃計劃和實施方案。
業務連續性管理體系是社會化進程中,應對各類突發事件保持組織各項活動正常進行的產物,體現了新時代各類突發事件應對特征,契合我國社會主義安全發展理念和安全生產實踐活動。與傳統安全管理理論實踐及方法相比,業務連續性管理體系更加全面系統考慮企業與社會的關系,把企業安全生產納入整個社會發展的公共安全體系,更加適應了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需要。特別是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對企業乃至整個社會造成的業務連續性沖擊,為我們強化應急準備能力建設和做好業務連續性管理提供了難得的機會。
業務連續性管理從提出以來,其內涵及要求也在不斷變化和完善。由于社會制度、文化及國情的不同,我們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業務連續性管理體系模式或固守某一行業的經驗做法,應該以業務連續性管理原理為基礎,探索建立起與我國社會主義安全生產和安全發展理念相適應的業務連續性管理體系運行模式,以總體國家安全觀和公共安全體系建設來指導安全生產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