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湯清召 劉振圻 汪爽 夏穎
應急預案是應急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新的應急管理相關法律標準相繼出臺,2019 年4 月1 日,《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條例》(國務院令第708 號)正式施行,2019 年9 月1 日,新修改的《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管理辦法》(應急管理部令第2 號)正式施行。國網信通產業集團(以下簡稱“集團”)對其總體預案及各專項預案按照最新相關法律法規和國家標準的規定進一步修改完善和優化,在此過程中發現集團應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措施,進而全面提升集團應急管理水平,進一步規范集團應急管理工作,提高防范各類突發事件的應對能力,最大限度地減輕突發事件的影響。
當前的大多數企業都對應急預案體系的完善工作不夠重視,僅僅是簡單應付的工作態度,在完善預案體系的工作中未成立工作小組或組建工作小組要求不嚴格,領導不重視,組成成員過于單一,成員專業水平偏低,素質有別。應急預案體系的完善工作不是由一個人來完成的,是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資源嚴格按照法律法規和國家標準的規定,依托這方面的專業技術人員,針對企業整體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實際情況去進行,通過集體的研討并聽取各方建議共同確定的。對企業來說,若不能根據實際情況對其預案體系進行完善將會失去預案的有效性,無法用來處置和解決突發性事件。
因此,集團應急預案體系完善工作小組的組建由集團領導進行組織,邀請專業的技術人員,還由來自集團內部不同部門、不同專業領域的人員共同組成,在對集團應急預案體系商討的過程中,確定完善預案體系的主要負責人,明確分工、協同合作、全員配合,這樣才能保證完善工作的順利展開,充分發揮應急預案應有的作用,確保突發性事件發生時能有效應對和處置。
在應急預案體系的完善過程中,充分、全面地了解事故的種類,識別危險因素并進行風險評估,提出風險防控措施,降低事故發生的風險,可以為企業應急管理部門對企業的管理提供依據。
前期準備。對企業基本情況、實際生產運營情況、周邊環境、應急管理水平、現有的風險防控與應急措施和現有應急資源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進行實地調研。同時還需要結合本企業和同類企業歷史上曾經發生的各種突發事件情況進行全面分析。識別存在的危險因素,針對不同事故種類及特點,分析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型及后果,并指出可能產生的次生、衍生事故。
風險評估。評估事故的危害程度和影響范圍,劃定企業的風險等級,從而提出風險防控措施。風險評估步驟中要盡可能地全面考慮各種潛在影響因素,對各種潛在的影響因素進行整理匯總,以匯總的結果去判斷各類事故后果的嚴重程度和風險等級大小,根據對風險的評估結果有針對性地進行應急預案體系的修改完善。若對企業存在的危險因素辨識不夠全面或者未進行辨識,不清楚危險因素的種類和位置,發生突發事件時,采取的應急救援措施不能保證正確有效的實施,該企業的應急預案體系就是脫離實際的,無法真正發揮處理突發事件的應急能力。
以集團總部為例,通過現場調研分析,集團總部主要風險存在于辦公場所、檔案室、庫房、機房、食堂等。按照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國家標準的要求,根據經驗做法和集團的實際情況,工作小組對各項風險進行打分,得出集團總部風險評估結果,見下頁表。
應急能力評估就是對企業已有的應急隊伍、裝備、物資等應急資源狀況進行評估,依據評估結果,完善應急保障措施。應急能力評估應在風險評估之后,根據可能發生的事故影響范圍和危害程度,調查企業及周邊可以調用的事故處置時所需的應急資源狀況,以及企業可以請求援助的應急資源狀況,了解應急人員的相關經驗、技術能力以及接受培訓的程度等內容,根據可能發生的事故,配備合適的、充足的應急物資,可以在加強應急管理中采取有針對性的對策措施。企業在應急能力評估過程中既要考慮應急資源的全面性,又要考慮應急資源與可能發生的事故性質、危害程度的匹配性,確保應急資源在應急處置時使用的可靠性。
集團從應急組織體系、應急救援隊伍、應急物資裝備、疏散通道及安全標志、應急預案、應急演練、應急教育培訓幾個方面對集團總部應急能力進行了評估,根據企業的《生產安全事故應急能力評估打分表》采用專家打分法進行打分。依據應急能力分級標準,集團總部的應急能力等級為“較差”,在應急專家隊伍、應急救援隊伍、應急物資裝備、應急教育培訓、應急預案的評分項目中得分較低,應從以上方面有針對性地改進提升。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
(1)應急組織體系
集團所有預案中,對于不同事故,專家庫成員的專業、特長等,應具有針對性,現有的專家庫成員專業、特長均相同,不符合條件。應急組織人員不明確、職責不明晰,發生事故時,應急組織機構不能及時做出反應。
(2)應急救援隊伍
未定期開展應急救援隊伍訓練,無訓練記錄,預案中無應急救援隊伍信息。
(3)應急物資裝備
未建立應急救援物資和裝備臺賬。無定期檢測和維護保養記錄,應急救援物資存在過期現象。職工不會使用七氟丙烷滅火裝置、消防監控等設備設施,缺乏相關知識技能的培訓。
(4)應急預案
應急預案針對性、可操作性不強,無應急處置卡,職工不了解應急處置方法和處置流程,缺乏對應急預案內容的培訓。應急預案附件提供的信息不準確或為空,應包括應急部門、機構或人員的聯系方式,應急物資裝備的名錄或清單等。
(5)應急演練
未制定現場處置方案,應急演練組織不到位,除了進行消防應急演練,未進行其他方面的應急演練。
(6)應急教育培訓
主要負責人、安全生產應急管理人員未經應急管理知識培訓。職工不熟悉應急預案的相關內容,缺乏對應急預案的培訓。
集團在風險評估和應急能力評估的基礎上,對現有的應急預案體系和主要內容進行了分析研究。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和國家標準的規定,結合企業性質、經營內容和風險特點,經研究討論,作出了以下修改:集團總部以前應急預案體系只有應急預案,未制定現場處置方案的應急處置卡,且應急預案是“1+12”,即由1 個總體預案和12 個專項預案組成。經過對預案優化合并后,改為了“1+10”,即1 個總體預案和10 個專項預案;另外新制定了13 個現場處置方案和29 個應急處置卡。

國網信通產業集團總部風險評估結果表
突發群體事件、治安及恐怖事件在事件性質、處置方式、處置牽頭部門等方面具有相似性,因此將《突發群體事件應急預案》與《治安及恐怖事件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合并為《治安及群體事件應急預案》。
《氣象災害應急預案》與《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災害性質與災害后果相似,預警方式、事件處置牽頭部門相同,合并為《自然災害應急預案》。
針對集團總部存在的火災、信息安全等較大風險,以及風險點所在位置,制定了《辦公區域火災現場處置方案》《檔案室火災現場處置方案》《機房火災現場處置方案》《網絡及信息安全事件現場處置方案》等13 個現場處置方案。針對重要風險、重要場所、重要崗位(應急管理體系中的各個領導崗位)編制29 個應急處置卡,以往的應急處置卡大都是針對設備、崗位的,此次還針對一些重要領導制定了應急處置卡。
根據集團應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具體實際情況,提出以下針對性建議:
第一,完善的應急組織機構應考慮“平戰”結合、各專項預案的一致性,并確保各崗位人員的職責明確、分工合理、管理權限清晰。
第二,配備種類齊全、數量合理的應急救援裝備和物資,對應急物資裝備進行定期檢測和維護,有定期檢測和維護保養記錄,確保應急物資裝備有效。對職工進行培訓,確保職工會正確使用應急救援器材。建設過硬的應急專家隊伍,應根據不同事故類型,有針對性地建立應急專家組,明確專家入選條件及職責,建立專家庫信息更新工作機制,及時更新專家庫信息。
第三,完善應急預案體系。應急預案體系應由一個綜合應急預案、若干專項應急預案和現場應急處置方案構成。應按照最新的法律法規和國家標準的規定修改完善,提高應急預案的合規性,針對主要事故類型、重點崗位、重點人員,制定應急處置卡。分析應急預案存在的問題,明確應急處置人員和應急處置流程,提高應急預案的科學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及時更新應急預案附件中的相關信息,確保信息的準確性。
第四,制定應急演練計劃,落實演練資金,針對不同事故類型,定期開展應急演練。綜合應急預案和專項應急預案每年至少組織一次應急演練,現場處置方案每半年至少組織一次應急演練,對重點崗位、重點環節開展經常性應急演練,做到實戰化、全員化。企業應按照應急預案全過程組織演練,每個環節都要實施到位,指揮機構、救援隊伍和企業職工全方位參與。特別是在演練結束后,必須組織專業技術力量對應急演練進行書面評估總結。針對發現的問題,及時整改落實,以真正達到落實預案、磨合機制、鍛煉隊伍的目的。并由此對應急預案進行修訂。
第五,制定應急教育培訓計劃,定期進行應急教育培訓。企業應制定應急教育培訓計劃,普及應急知識技能的宣傳,定期應急教育培訓并組織考核,重點針對企業管理人員、應急救援隊伍和一線職工,企業還應結合“安全生產月”等重大活動,采取多種形式深化應急知識宣傳,普及應急知識。開展應急預案和應急知識及技能培訓,針對如何識別風險、如何運作報警程序、主要危險物質及各種設備可能發生的事故及應對措施、防護用品的正確佩戴和使用、如何安全疏散、如何進行自救和互救等內容進行培訓。確保企業人員熟知應急預案內容,使被培訓人員具備完成其應急任務所需的知識和技能,掌握重點崗位、場所危險因素,應急職責,應急程序和崗位應急處置要點,提高職工應急處置能力。培訓要有針對性和周期性,應急預案每年培訓至少一次,并對培訓記錄總結。
第六,對企業下級單位的應急預案體系應以企業應急預案體系為依據,結合自身經營內容和風險特點,按需制定。
第七,定期開展企業危險有害因素辨識評估,開展隱患排查治理,及時發現、消除事故隱患,最大限度地減少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