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秀華
廣東省水文局惠州市水文分局
城市河涌的監督管理是維持河流生態健康的必然要求,是水質水量并重管理的重要實踐。根據國家《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辦法》和《廣東省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實施方案》的要求,全面整治城市黑臭水體,加強城市河涌的監督管理,加快補齊城市環境基礎設施短板是刻不容緩的[1]。
惠州市位于廣東省東南部,屬珠江三角洲東北、東江中下游地區,全市國土面積為11343km2。市內的主要河流有自東北向西南橫貫全市的東江干流和自東向西匯入東江的西枝江、淡水河以及沙河、公莊河、增江等,各主要河流在市區形成一個“入”字形布局[2]。本文以惠州市主要河涌水質為研究對象,分別對臨江排站、望江排閘、陳塘排閘、金雞橋、榕溪瀝水閘、廖洞水閘、馬嘶排閘、金山橋、青年橋、冷水坑、風門坳排站、上垟、西湖村、永湖和東新橋等15條主要城市河涌治理區域進行調查。惠州市主要河涌基本情況及位置見表1。
2019 年對惠州市15 條河涌的調查頻次分別是:榕溪瀝水閘、廖洞水閘2次;臨江排站、望江排閘、陳塘排閘、金雞橋、馬嘶排閘、青年橋、金山橋、冷水坑、風門坳排站、永湖和上垟4次;東新橋6次;西湖村12次,每月調查1次。
本次調查采用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基本項目分析方法進行水質分析,根據黑臭水體的污染情況,主要選取了NH4-N、TP、BOD5、COD等四個水質分析項目,運用單指標評價法與單因子水質標識指數法對各河涌水質進行分析與評價。
3.2.1 單指標評價法[3]
單指標評價法(最差的項目賦全權,又稱一票否決法)是以最差項目的水質類別作為最終水體的綜合水質類別,以Ⅲ類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基本項目標準限值及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補充項目的標準限值作為水體是否超標的判定值(Ⅰ、Ⅱ、Ⅲ水質定義為達標,Ⅳ、V、劣于V類水質定義為超標)的評價方法。其中,超標倍數統計方法為:

2019年惠州市主要河涌水質調查結果見表2、圖1。

表1 惠州市主要河涌基本情況表

表2 2019年惠州市主要河涌水質調查結果表(mg/L)


圖1 2019年惠州市主要河涌水質污染項目結果
從調查結果可見,由于調查的15條河涌受到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等有機污染,NH4-N、TP、BOD5和COD等四個水質分析項目基本超標。其中,望江排閘、臨江排站、陳塘排閘、馬嘶排閘、冷水坑等入河排污口水體污染形勢相對嚴峻。
3.2.2 單因子水質標識指數法[4]
單因子水質標識指數法是目前運用比較多的水質評價方法。該方法不僅能識別評價劣V 類水質,而且能明確判別河流水質是否黑臭。
單因子水質標識指數Pi由1位整數、小數點后2位或3位有效數字組成,表示為:

式中:
Xi——第i 項水質指標的水質類別,當水質介于Ⅰ類水和V類水之間時,可以根據水質調查數據與國家標準的比較確定X1;
X2——調查數據在X1類水質變化區間中所處的位置,根據公式按四舍五入的原則計算確定;
X3——水質類別與功能區劃設定類別的比較結果,視評價指標的污染程度,X3為1位或2位有效數字。
其中,X1·X2代表了單項水質指標的類別和污染程度, 表示為:
1.0 ≤X1·X2≤2.0,Ⅰ類水;2.0<X1·X2≤3.0,Ⅱ類水;3.0<X1·X2≤4.0,Ⅲ類水;4.0<X1·X2≤5.0,Ⅳ類水;5.0<X1·X2≤6.0,V類水;X1·X2>6.0, 為劣V類水,數據越大,水質越差。
城市河涌的科學治理,是打好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的關鍵一環。只有建立、健全水資源保護的法律法規體系,不斷完善入河排污口督查機制,開展多區域、多部門的聯動協作,推動全民治水,才能促進惠州市水生態環境整體改善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