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青芬
摘 要:隸書始于秦,興于漢。東漢時期是碑刻的鼎盛時期,此時期保留下了許多碑刻作品,其中《尹宙碑》最為經典,是漢隸碑刻經典之作。該碑刻對于研究隸書的演變與發展以及向楷書過渡的書法藝術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該碑刻2019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章主要就漢隸碑刻經典之作《尹宙碑》展開具體分析。
關鍵詞:漢隸;碑刻;經典;《尹宙碑》
隸書初創于秦朝,在楷書沒有出現以前,是公私合用的書體,后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簡化,逐漸趨于完美。秦隸的形體到底如何,因為歷史久遠,現已無從考證,我們只能從出土的文物中窺見一斑。從出土的權量器來看,秦隸的結構是長方形的和大小不拘的。西漢早期依舊使用這種字體,從西漢出土的青銅器來看,上面的文字和秦代權量器上的文字較為相似。東漢以后,隸書形體更加精致小巧,結構扁平,筆畫波折,形成了漢隸的楷模,沿用至今。
1 漢隸碑刻《尹宙碑》概述
《尹宙碑》于東漢熹平六年(177)建成,碑額原刻有篆書“漢豫州從事尹公銘”八字,但碑額受損嚴重,只剩下“從、銘”二字。碑底部有殘缺。碑文對尹宙家世及其歷任官職進行了詳細描述。碑文內容如下:
君諱宙,字周南。其先出自有殷。乃迄于周,世作師尹,赫赫之盛,因以為氏。吉甫相周宣,勛力有章,文則作頌,武襄獫狁。二子著詩,列于《風雅》。及其玄孫言多,世事景王,載在史典。秦兼天下,侵暴大族,支判流遷,或居三川,或徙趙地。漢興,以三川為潁川,分趙地為巨鹿。故子心騰于楊縣致位執金吾。子孫以銀艾相繼。在潁川者,家于鄢陵,克纘祖業,牧守相亞。君東平相之玄,會稽太守之曾,富波侯相之孫,守長社令之元子也。君體溫良恭儉之德,篤親于九族,恂恂于鄉黨,交朋會友,貞賢是與。治《公羊春秋經》,博通書傳。仕郡,歷主簿督郵。五官掾功曹,守昆陽令,州辟從事,立朝正色,進思盡忠,舉衡以處事,清身以歷時,高位不以為榮,卑《尹宙碑》官不以為恥。含純履規,秉心惟常,京夏歸德,宰司嘉焉,年六十有二,遭離寢疾,熹平六年四月己卯卒。于是論功敘實,宜勒金石,乃作銘曰:于爍明德,于我尹君。龜銀之胄,弈世載勛。綱紀本朝,優劣殊分。守攝百里,遺愛在民。佐翼牧伯,諸夏肅震。當漸鴻羽,為漢輔臣。位不福德,壽不隨仁。景命不永,早即幽昏。名光萬世,萬祀不泯。①
該碑將碑主人一生事跡以碑文的形式傳于后世,對于漢隸文化的發展研究具有重要意義。②
該碑出土于元代皇慶元年,也就是公元1312年,鄢陵縣達魯花赤途經洧川境內偶見此碑,感覺此碑刻十分珍貴,便將其移至于鄢陵孔廟內。該碑現仍存鄢陵縣初級中學西門房內。
尹宙,字周南,是周宣王時期尹吉甫的后人,其父曾任守長社令。尹宙對《公羊·春秋傳》和《書傳》頗為喜愛,曾經擔任昆陽令、州辟從事等。漢靈帝熹平六年(177)尹宙去世,年62歲。③《尹宙碑》可以說是東漢隸書比較成熟的代表作品。從現今保存比較完整的拓本來看,其碑刻內容保存較完整,缺損處較少,字跡保存完好,字形輪廓的用筆十分清晰。該碑為研究東漢時期的文化形態、藝術風情等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該碑為隸書書寫,文字清晰可見,結構舒展,字體娟秀,書法工整有骨力,體現出東漢隸書發展的成熟。
2 《尹宙碑》文體隸書的起源
隸書相傳是秦下杜(今陜西長安縣境內)人程邈所作。程邈在文字研究方面很有造就,因為開罪于秦始皇,被囚禁在監獄里。他感到官獄案牘繁多,篆書結構比較繁雜,在書寫過程中存在很大困難,所以萌生了變革的想法,其在原來大小篆的基礎上實施進一步整理,削繁為簡,變圓為方,制訂了日常應用的標準隸書。①秦始皇時代,案牘浩繁,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公務繁重,因此他對程邈的隸書頗為欣賞,不但免了他的罪責,還提拔他為御史,并將其創造出來的隸書應用于官獄。這種書體最開始專門被秦朝的隸人使用——也就是從事勞役的人或者職位比較低的吏役使用,所以被稱為“隸書”。
晉朝衛恒的《四體書勢》中提道:“秦即用篆,秦事繁多,篆字難成,這說明秦篆在處理公務方面十分復雜,嚴重增加了工作負擔。即令隸人(指胥吏即辦理文書的小吏)佐書,曰隸字。”這印證了隸書主要是通過對篆書的簡化而來的,由篆書筆畫圓轉發展為隸書筆畫方折,在結構上由原來的象形文字變為筆畫,減少了書寫的麻煩。從目前發現的隸書碑刻資料來看,秦朝隸書與小篆有許多相似之處,但漢代隸書的結構、起勢與小篆截然不同。西漢時期的隸書與秦隸相比較為簡單,挑勢已經消失。②
《尹宙碑》是我國漢代碑刻中保存比較完整的作品,也是漢隸碑刻字數較多的作品,尤其是其表現出來的書法風格,有利于后世研究秦漢隸書的演變過程。
《尹宙碑》的撰文及書寫人是東漢大文學家蔡邕,碑文規整有致,結構嚴謹,書法筆法圓健,顯示出樸素之美。與楷書比較相近,行筆波磔,縱逸飛動,筆勢開張,極盡其勢。從《尹宙碑》的書寫風格來看,其筆畫干凈利落,說明隸書在東漢時期已經得到普遍應用,并發展得相對成熟。
3 《尹宙碑》文體隸書的發展歷程
隸書受到重視主要是因為實用性,其在使用過程中與篆書相比較為簡單,也就是“小篆為大篆之捷,隸書為小篆之捷”。隸書是漢代的代表書體,其發展為當時的某種社會風氣,是入仕的必備技能,成為重要的考察科目。在這種社會背景下,為追求文字的形體美,便產生了具有漢代風格的漢隸。民間流行書法造成上層統治者不得不屈尊就卑,造就了隸書的時代。漢隸是在秦隸的基礎上美化形成的,應用平直方折的筆畫顯示出波磔之勢,橫畫落筆處出現了下垂的頓勢。③
從廣義上講,碑和帖對舉,碑指的是石刻文字形式,包括碣石、墓碑、墓志、塔銘、刻經、畫像題字等。從狹義上講,碑刻是石刻文字的重要形式,盛行于漢唐時期,主要分為墓碑與功德碑。碣石是如今能看到的最古老的石刻文字形式,在秦代以前普遍應用。所謂碣,是為了書刻而專門樹立的、圓形的大石頭。目前最著名的碣莫過于先秦時期的石鼓,是我國現存的最古老的刻石。碑早在先秦時期就已廣泛使用,但那時人們所說的碑是豎長的石頭,立在宗廟門口拴牲口,或是樹在宮殿前測日影④,或是下葬時下棺用,當然這些碑上沒有文字。西漢以后,有人開始在碑上書刻文字,簡單地記述死者姓名、官職、卒葬年月、埋葬日期等,這樣就出現了有字的墓碑。后來隨著喪葬制度的發展,這些刻有文字的墓碑逐漸演變為一種喪葬禮儀,純粹是為了紀念死者而立,不再具有下棺的實際用途。墓碑豎立在墓前,記述死者生前及死亡的基本情況,供人憑吊,如《孔宙碑》《尹宙碑》。
據文獻考證,《尹宙碑》碑文出自蔡邕之手。蔡邕,東漢時期名臣,文學家、書法家。蔡邕早年拒朝廷征召之命,后被征辟為司徒掾屬,任河平長、郎中、議郎等職,曾參與續寫《東觀漢記》及刻印《熹平石經》。后因罪被流放朔方,幾經周折,避難江南十二年。董卓掌權時,強召蔡邕為祭酒。三日之內,歷任侍御史、治書侍御史、尚書、侍中、左中郎將等職,封高陽鄉侯,世稱“蔡中郎”。董卓被誅殺后,蔡邕因在王允座上感嘆而被下獄,不久便死于獄中,年六十。
蔡邕認為,書法中最重要的是“形勢”,是由陰陽相摩相蕩而產生的,而其根基則在于自然。蔡邕把書藝的發生、形勢的構成等提升到陰陽哲學的高度來探究,這與漢代廣泛流行的陰陽學說是一脈相通的。⑤漢人好談陰陽,董仲舒是始作俑者,之后,揚雄、桓譚、王充等思想家也常以陰陽學說解釋萬物的生成。而從時間上看,離蔡邕最近的思想家是王充。蔡邕特別喜愛王充的《論衡》,自覺地接受了王充的自然觀、陰陽觀,并且創造性地用于書論。蔡邕《九勢》中提出“書肇于自然”的美學命題。在蔡邕看來,書法肇于含氣之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立,形勢出矣”,也就是說,“自然”生出“陰陽”,“陰陽”生出“形勢”。《九勢》中的種種“勢”無疑也是陰陽所生的。蔡邕把書法納入陰陽的矛盾律中進行闡述,提升到書法美學的哲理高度,為后世書法家提供了重要理論參考。蔡邕精通音律,才華橫溢,師事著名學者胡廣。除通經史、善辭賦之外,蔡邕又精于書法,擅篆、隸書,尤以隸書造詣最深,有“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有神力”的評價。其所創的“飛白”書體對后世影響甚大,被《書斷》評為“妙有絕倫,動合神功”。這種書體筆畫中絲絲露白,似用枯筆寫成。
4 結語
從現今發現的隸書碑刻資料來看,秦隸與小篆體比較相似,但是漢代隸書的結構與小篆幾乎沒有相似之處。兩漢時期的隸書也有很大差異性。隸書從秦代到漢代的演變,使漢字結構打破了傳統的書寫方式,為后續楷書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物質基礎,其代表著漢字發展史上的重要轉折,是漢字發展史上的瑰麗奇葩,是中華文明的寶貴財富,對于后世研究漢隸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學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