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珍變
摘 要:古村落自古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偉大遺產,是勞動人民心血的結晶。古村落歷經滄桑,保存至今,其建筑裝飾精美,設計感十足。文章試從山西古村落裝飾紋樣設計案例分析探尋其設計靈感來源,以期從古典建筑設計的角度挖掘現代建筑裝飾設計發展的新思路,認為可以在現有文物基礎上設計出更符合現代設計趨勢、符合大眾審美的建筑裝飾作品。
關鍵詞:古村落;裝飾紋樣;設計靈感
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古村落生存現狀日益惡化。作為古村落建筑設計的一部分,裝飾紋樣的設計研究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與整體建筑不同的是,裝飾紋樣既要能展現建筑整體的美觀大方,又要體現建筑的文化內涵,一定程度上承擔著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責任。
1 山西古村落裝飾紋樣設計案例分析
山西省晉城市高平市袁村鄉梁湖村就是典型山西古村落之一。據記載,這是清代高平所謂的“三閣長老”之一田季楓的故鄉。其街道小路由砂石鋪墊而成,環繞四周,梁湖村北臨豐池山,南隔雙龍嶺,西靠馬拉多納嶺,東接“廣郎市”。周圍皆是高低錯落的舊閣遺址,庭院圍墻上異彩紛呈的木雕、磚雕或是粗糙的石雕,都是該村落古建筑上別致的雕飾紋樣,都是由天然材料雕刻而成,反映當時古老厚重的裝飾風格,是農耕時代的剪影。
盤龍寨是該古村落里最著名的要塞建筑。在空間布局、建筑風格上,盤龍寨將古代宮殿規則和地方特色結合起來,將北方建筑特點與南方建筑韻味進行融合。“侍郎府”是田季楓的私人住宅,就在盤龍村的正前方。整個庭院又寬又高,它的建筑材料、門窗裝飾和各種雕刻雖然布滿滄桑,卻掩蓋不了它昔日的優雅。
寺廟是古村落傳統建筑的又一典型代表,余旭寺是梁湖村最古老的寺廟。它始建于公元1194年,是梁湖村現存建筑中最獨特、規模最宏大的古寺廟。廟前有座石碑,碑上刻有金代學者李俊敏和澤州總督段鄭智的題字。它的前、中以及后廳都雕刻著精美的石柱,拱門又大又厚,廟內繪畫和壁畫給人一種遠古的美感。如今,該村通過對明清時期居住文化的開發和挖掘,修建了古舊的酒吧、停車場、圖書館和老人活動中心,并修復了一些古建筑,使梁湖村成為有文化特色的旅游勝地。
湘峪古城作為山西最典型的古村落遺址之一,其建筑風格頗具特色。湘峪古城呈現南北向長、東西向窄的格局,古城總面積為30000平方米。古城最突出的特征是其城墻依托在山崖石壁之上,從遠處看甚為壯觀。湘峪古城的街巷設計以“三橫九縱”為主,主街之間再用“丁”字小巷進行連接。這種設計一方面便于古城中的居住者相互之間往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古城進行戰時防御部署。古城中的住宅大多是明末清初開始修建的,住宅以開放式樓房為主,偶有少量四合院穿插其中。
從外觀看,這里已然是經歷過時間洗禮再次復建的。目前湘峪古城正在旅游開發階段,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古城的大門、牌坊等都是后期仿制的,石礎是古城中唯一保留的老物件。古城中的牌坊上寫著“恩榮四世”四個大字,表示這座古城過去的主人因為在朝廷有大功而可以四代都受朝廷的蔭庇。而牌坊上方位置的圖案則顯示了古城過去的主人的官銜,盡顯榮華富貴之氣。古城中最具特色的是位于中庭的雙插花院,加上兩面的城墻都不對外開放,無法攀登。
相比之下,山西丁村遺址在古村落裝飾研究方面具有更高的研究價值。山西丁村遺址位于山西襄汾縣縣城以南4千米處,遺址內保留著明清時期的民居40多處,成為目前我國北方明清民居建筑群規模較大且較為完整的遺址。和大多數民居建筑一樣,丁村遺址中的建筑較為樸實,但細節裝飾又有其精細之處,特別是石雕、木雕。
進入丁村遺址,便能看到我國古代典型的四合院。俯瞰遺址,則發現遺址內的四合院院落是以丁村正中心的觀音堂向外輻射分布的,其格局總體可以劃分為中院、南院、北院、西北院四大部分。且這四個院的建造年代是不同的,因此四個院的建筑風格各有不同。建造時間在明代后期的建筑,其房屋裝飾以彩繪為主,而彩繪本身主要側重于條理和畫面感;而建造于清代的建筑,其裝飾則是側重木雕,注重于寫實和風水寓意。丁村遺址為研究明清時山西古村落建筑裝飾設計手法及格局提供了寶貴的、可考證的實物資料。
2 山西古村落裝飾設計的靈感來源分析
2.1 從地理位置的角度
山西位于黃河中上游流域,地處黃土高原,地形以高原、山地、丘陵為主,在古代屬于物產資源豐富的地區。窯洞是當地居民最普遍的居住形式,這是由山西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所決定的。黃土高原的天然石料是山西民居建筑建設和發展的保障。其地勢四周高、中間低,是歷代君王長期爭奪的要塞。因此當地戰事頻繁,房屋建筑結構通常以防御、封閉的造型庭院為主。明清時期,晉商遍布全國各地,積累了大量財富。這也是后期晉商宅院建設規模拓展的重要原因。晉商宅院結構嚴謹,造型豐富多樣,裝飾精美華麗,墻體為灰色磚墻結構,外觀清淡古樸,圍墻高聳封閉,并配有監視防御的垛口。屋頂的脊飾,如煙囪帽、風水樓與風水影壁等,使建筑物的外形輪廓豐滿舒展①。在建筑物裝飾設計上遵循商用和戰地房屋等元素進行設定,設計裝飾紋樣風格斟酌得恰如其分。
2.2 從歷史文化的角度
建筑裝飾是人類生活和文化的一部分,是人類共同的財富②。山西古村落裝飾紋樣文化歷史悠久,具有豐厚的文化內涵,反映了當時民眾的審美傾向,承載著“應教化,重人倫”的儒家思想理念,同時也蘊含著趨吉避兇、祈福納祥等傳統信仰和風俗文化。
作為古代帝王爭奪的重地,山西的古村落遺址處處體現著悠久的歷史。它的建筑裝飾蘊含了大量儒家倫理道德思想內容的表達,如“侍郎府”和湘峪古城都飽含著當時居士對朝廷的忠貞。許多建筑都是當時為表達對朝廷的忠誠而建,具有較強的傳統民族英雄主義色彩。這使儒家文化的內容特征充分融入到古村落裝飾的設計理念之中,讓人們在生活中可以通過裝飾聯想到相關的道德思想,在潛移默化中接受道德教化,使裝飾起歷史文化熏陶和強化民眾文化精神的作用。
紋樣的設計講究民俗神話、圖騰和風水傳說等元素。在古代,由于生產力條件的限制,人們對生活中一些自然現象無法獲得正確的科學解釋,便將原因歸于風水和神明。人們更多地相信天時地利、龍鳳呈祥、招財進寶等風水形象,多數建筑裝飾紋樣上都以虛化的龍鳳以示居住的祥瑞之兆。如山西古村落中的屋頂建筑裝飾,屋脊多用青瓦堆砌,瓦面多雕刻吉祥寓意的圖案,其中龍型吻獸最為典型,它是古代權力地位的象征。
綜合看來,現代建筑應通過研究古村落建筑裝飾設計,深度挖掘當地的文化內涵,概括、提煉出設計元素,不一味挪用原本的圖形或器型;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在設計層面上更加需要體現文化自信;采用創意和人性化的設計來打動消費者,推動現代建筑裝飾設計的提升和完善。在“互聯網+”環境下,根據現有歷史進行傳統裝飾設計文化的研究和開發,可以讓現代建筑裝飾設計實現時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的雙向審美趨同。
3 結語
古村落建筑作為我國傳統建筑藝術文化中一個重要的組成單元,對其研究有助于繼承和發展古村落建筑裝飾藝術文化。建筑裝飾對古村落建設不僅具有實用和美觀價值,它還承載著一個地方的建筑藝術、民風民俗和優秀傳統文化等,擁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相信隨著我國設計事業的繁榮,能夠實現對古村落裝飾文化的充分開發以及對我國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