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岑 真
青苔是一種神奇的植物。一般來說,光和水能使植物生長得更好,然而這小玩意兒,偏偏在太陽照不到它的陰暗角落,兀自開出了美麗的花!我想,對弱小生命堅韌的歌頌,是袁枚先生作《苔》想要的,也是楊娟老師寫《青春恰自來》想要的。
小說的力量是偉大的。記得差不多兩年前,我和這本書的作者楊娟有一次深入交流,她說很想基于自己在烏蒙山的支教故事寫一篇小說,后來事就這樣成了!
如果你讀過四年前由我們支教團隊的領隊梁俊、周曉丹老師編著的《烏蒙山里的桃花源》,那這本《青春恰自來》就會變得很親切;如果沒讀過,你也一定會被這里的人物和故事所打動——因為他或她們不只是一個小說人物,而是一群人、一個時代、一段歷史的縮影。
為何說是一群人?當我看到主人公青苔,我第一反應是2018 年春節登上央視《經典詠流傳》節目的梁越群;但又會想到我教書生涯中,見過為數不多的、異常自覺的學霸代金薇;抑或是那許許多多在教室刻苦努力、在后山放聲高歌的孩子們……
再來看看其中的大人們。楊娟老師說這本書里有以我做原型的人物,其實我知道,不只是我。自從這個新中小學建成,十幾年來,一批又一批像江校長、小美老師、彭老師、甘甜老師、劉老師這樣的志愿者老師們,去到這片山區默默地付出、耕耘。我不能列全他們的名字,甚至有更多的人和我素未謀過面,但我知道我們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即使有如故事中這樣真實的矛盾,也依然為“青苔”和“普軍”們,延續著夢想……
我說它是一個時代,更確切地說它是一個“詩”的時代。我想這是一本充滿著“詩性”的小說,不僅題目取自于詩歌,文中也處處充滿著詩歌——而且,是孩子們自己寫的詩。

楊娟 著江蘇鳳凰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2020年8月定價:25.00元
詩歌教育,可以說是中文這種語言中的瑰寶。但我們這個時代好像向來不太重視它:我們讀的詩實在太少了,最典型的就是從小到大我們的作文要求中常見到這八個大字“文體不限,詩歌除外”。近年來,隨著一些綜藝節目盛行,好像刮起了一陣“詩歌風”。所以不得不說,當年在山里帶孩子們讀詩、唱詩、寫詩,是一件幸事。
從這個意義上講,這本書里到處可見的詩歌,不是迎合這個時代,而是回歸該有的時代。2016 年暑假,我陪著《一 條視頻》制作團隊給孩子們的詩歌拍了一個片子,那時的經歷和網友的評論,一度讓我會有這樣一種錯覺:認為山里的孩子和詩歌的氣質更相符。現在,“彭老師”離開那個學校已經整整五年了,可是依然在城里教詩。如果再次問我,我會說:但凡一個健全的人,我們都需要詩歌,也都該回到一個充滿著“詩歌”的時代。
所以這本小說,是最美的“時代詮釋”。
在我們團隊支教的兩年時間里,除了日常工作之外,“彭老師”們還喜歡結伴去寨子里的老人家里坐坐。我印象最深的,莫過于石門街上一座不起眼的破舊小屋,我們稱其為真正的“石門博物館”。家主人是一位叫楊華明的老先生,他的爸爸是百年前宣教士的學生,父子倆都屬于會苗文的前輩。他這些年一直默默地在把他爸爸當年的苗文日記翻譯成漢文,并把這些故事講給對苗族歷史感興趣的來訪者聽。我們是這位老先生的受益者,只為盡可能多留存一些歷史,也希望有更多的“楊娟老師”能用文學,讓更多的人,甚至孩子們,看到這個民族是怎樣一直孤獨地盡情開放著!
回到開頭說的青苔。詩人和作家要歌頌它的品質,我卻從這本小說中讀到另一層深意:雖然它定意不被太陽所照耀,但其實,光,一直都在——人性之光、時代之光、歷史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