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個作家,一個藝術家,過早地成熟了、定型了,創作之路也就走到了終點。但我們都希望自己的作品不斷變化,不斷超越自我,這是難度很大的。從這個方面來講,我們希望自己晚熟,使自己藝術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更長久。
暌違多年之后,莫言終于拿出了自己的小說新作《晚熟的人》,書名也對應了他對自己未來創作的期許。
2
人們需要新的詞語,就像需要新的衣服一樣。人為地規范語言的發展方向,是不可能有效果的。
——語言的更新與發展仍在繼續,而在語言學家沈國威看來,這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買衣服可能是出于實際需要,也可能是出于追趕潮流、表達自我的精神需求,詞語的更新亦復如是。
3
譯本是譯本,原著是原著,它們有不同的命運。大家買譯本的時一定要記住,看譯本看的就是譯者。
——知名譯者李繼宏的“譯者現身論”。
4
低齡不等于低幼。低幼是一種智力狀況,成人也會有很多低幼的時刻,我自己也是。如果我們的孩子普遍表現出低幼,社會要負責任。其實我們看到了太多優秀的孩子、聰慧的孩子、對社會有敏銳直覺的孩子,所以我非常拒絕一種自以為優越的保護孩子的態度。
——學者戴錦華選編的的《給孩子的電影》上市后引發了一些爭議。孩子能從成人的角度理解這些電影嗎?面對這樣的疑問,戴錦華如是回答。
5
俱樂部是一個比較理想的模式,一個學科里的人相互分享、相互學習,形成共同體。但是錦標賽意味著學刊成為分化學者的工具——誰能拿到工作,誰能升職,誰是失敗者,都是根據學刊進行分化。
——學者項飆批評當下的學術發表體系正在讓學刊從過去的俱樂部變成一場錦標賽,進而觸發學術等級化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