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強,張 瑤,張 潔,吳改紅
(太原理工大學 輕紡工程學院,山西 晉中 030600)
潞綢是一種富有地方特色的絲織物,因產于潞安府(今山西晉城一帶)而得名,在歷史上潞綢曾與杭州錦緞、四川蜀錦共同美譽天下[1-2]。潞綢的歷史可追溯到炎黃時期,在明清時期達到鼎盛。目前,精湛的傳統潞綢已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但是隨著現代紡織技術的發展,傳統潞綢技藝逐漸消失,怎樣保護與傳承傳統潞綢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4]。
數字化技術可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客觀、完整的數字化存檔,并且能夠更加真實有效地展示出來,為傳統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本文擬應用現代數字化手段對傳統潞綢加以保護與傳承,提出了潞綢文物的數字化復原,包括對潞綢文物的形制信息和色彩信息的數字化采集,建立潞綢傳統文化數據庫和數字博物館的保護策略。本文可為潞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提供嶄新方向。
山西澤潞地區是古老農耕與蠶桑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傳統絲織業的發展與黃河流域蠶桑業的發展息息相關[5-6]。據史書記載[7-9],潞安地區是黃帝元妃嫘祖繅絲養蠶的發源地;唐朝時期,潞綢作為山西主要出口商品銷往海外;明清時期,澤潞地區的絲織業漸漸發展到巔峰,山西也成為北方絲織業的織造中心,明朝朱元璋在潞安府設立織染局,專為皇室織造潞綢貢品。山西染織局牌匾(明)[8]見圖1,明萬歷孝靖皇后棺內出土潞綢服裝[9]見圖2。潞綢不僅作為明清皇室貢品,還隨著絲綢之路遠銷國內外[10]。據史料記載,潞安府每年向明朝皇室進貢的潞綢達5 000~10 000匹,與江浙地區的南方絲綢的進貢量相差無幾,在當時一直流傳著“南淞江、北潞安,衣天下”的佳話[11-13]。潞綢一度普及到了“士庶皆為衣”的程度。潞綢一直以其精美華麗的特點著稱,憑借自己質地優良和產量較大等優勢,有“山西之綢,蘇松之錦綺,歲額既盈,加造不已”“西北之機,潞最工”等美譽[14-16]。

圖1 山西染織局牌匾(明)

圖2 明萬歷孝靖皇后棺內出土潞綢服裝
明朝后期,澤潞地區蠶桑業逐漸衰退,潞綢生產雖然受到影響,但在依靠其他區域的蠶繭原料得到進一步的發展[17]。明末清初,由于戰亂、絲價上漲及自然災害等原因,澤潞地區機戶大減,潞綢迅速衰敗。再到清朝末期張之洞請停潞綢織造,潞綢正式退出歷史舞臺[18-19]。
新中國成立后,山西絲綢業再次得到恢復和發展。山西高平絲織廠項目成為我國第2個五年計劃重點項目。改革開放后,山西絲綢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先后成立了17家絲綢企業,其中規模最大的高平絲織廠擁有284臺絲織機。20世紀90年代起,山西高平絲織廠經過改制,成立山西吉利爾潞綢集團,承擔新時期潞綢保護、傳承與振興的責任[20]。2014年12月,高平潞綢被織造技藝入選第4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潞綢被也擁有了“國寶級”真絲婚被的美譽。潞綢家紡產品(山西吉利爾集團產品新娘潞綢被真絲手繡系列:良宵)見圖3。2015年6月,借助國家建設“一帶一路”發展戰略機遇,潞綢隨山西品牌“絲路”走向了世界[21]。

圖3 潞綢家紡產品
隨著考古技術的進步,大量的潞綢文物得以重見于世,這些潞綢紡織品文物是分析古代紡織環境、紡織技術及紡織品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的重要依據之一。采用現代數字化手段對已發掘的古代潞綢紡織品進行復原,主要對潞綢文物的形制信息和色彩信息進行數字化采集[22]。
出土的潞綢文物主要包含潞綢實物、潞綢古代織機和有關記載潞綢的書籍畫卷3類。文物的數字化研究核心是對文物數字化信息的獲取與轉變。一些平面文物如古代書籍繪畫作品、絲綢刺繡等,數字化信息采集的工作主要在二維的平面上進行。利用高清數字照相機對這些平面文物進行拍攝或掃描,獲取文物平面的二維圖像,之后應用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對二維圖像進行分析與處理,保留提取潞綢織物的傳統紋樣設計以及圖案,并從中分析所折射出的社會背景等[23]。
對于一些立體的文物實物如古代織機,其數字化信息采集工作主要在三維空間進行,可采用三維掃描儀和多角度高清照片2種獲取方式。虛擬復原與演變模擬技術是文物研究、修復、考古的輔助手段,從對古代文化的信息技術層面進行剖析。傳統紡織器械的發展代表了當時山西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潞綢的紡織機具則代表了山西傳統紡織技術[24]。使用計算機輔助技術將古代織機進行三維建模,經過后期處理,可加工為不同精度,進一步了解古代織機的演變及其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吉利爾集團潞綢博物館的古代的潞綢織機見圖4。

圖4 吉利爾集團潞綢博物館的古代潞綢織機
傳統潞綢紡織品的圖案和色彩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隨著社會歷史發展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審美情趣的不斷變化。潞綢在明清鼎盛時期,色彩已十分豐富。圖5為青黃相間的潞綢被面,圖6為紅色的潞綢織錦緞[13]。隨著科技水平的進步,文物保護工作者開始把文物原生態保護作為重點,用數字化的方式采集文物的原真信息并建立資料數據庫進行保存,對傳統文物的數字化保護理論與方法進行研究,逐漸從二維平面展示向三維沉浸式展現發展,以期最大限度地保護文物中承載的歷史文化文明[25]。目前世界上的文物數字化保護方法主要利用高分辨率RGB(紅綠藍)三通道CCD(電荷耦合元件)數碼相機設備對文物進行全方位的攝影及攝像記錄,采集記錄顏色信息,后利用計算機技術科學制定色卡,對數碼相機以及顯示設備在采集和再現色彩時進行特性化的校正,使采集和顯示的潞綢文物的顏色更加接近真實。
利用數字化技術進行潞綢文化的傳承及發展,是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創新。數字化傳承為潞綢文化提供了多元化的發展方式與途徑,也為潞綢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平臺。數字化手段使傳統潞綢文化與現代發展潮流相結合,使潞綢文化在潛移默化中漸漸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中,擴大潞綢文化在新時代社會中的影響力,使潞綢文化實現可持續發展[26]。

圖5 青黃相間的潞綢被面

圖6 紅色的潞綢織錦緞
傳統潞綢的原真性數字化保護主要體現在潞綢資料數據庫的建立[27]。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潞綢的數字化研究手段應用技術主要有數字攝影、三維信息獲取、虛擬現實、多媒體與寬帶網絡技術等。數字化模擬技術可以再現潞綢工藝的全過程,并且對潞綢的織造、染色、刺繡等特色工藝進行詳細的記錄;將潞綢歷史文化、圖案色彩、栽桑養蠶、絲線生產及織造過程的系列工藝轉化為高清數字數據進行存檔,并將與潞綢相關的文字、圖像、聲音、視頻及三維數據信息進行數字化保存。潞綢數據庫的建設內容框架見圖7,潞綢數據庫的建立是對潞綢文化的整合,有利于潞綢文化的繼承和發揚[28]。

圖7 潞綢數據庫內容規劃框架
潞綢作為山西傳統紡織藝術品,不僅代表了我國古代精湛的絲綢織造工藝,更代表了一種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的融合。其承載了山西黃河流域歷久彌新的紡織技術與社會文化,是山西區域社會生活以及時代的縮影,而當代人民甚至山西本地居民對潞綢都知之甚少。對于潞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潞綢的傳播及弘揚已迫在眉睫[29]。
數字博物館是用虛擬現實技術建的虛擬博物館,觀眾在數字博物館中可以進行互動式的參與和操作。圖8為未來的潞綢數字博物館渲染圖,隨著虛擬現實技術和設備的發展和完善,虛擬現實技術在博物館展示方面得到了較大的應用并體現出廣闊的前景,數字博物館作為一種新的展示和陳列手段具有訪問方便、形式新穎、效果突出等多種優勢,必將成為博物館實現教育功能的有機組成部分[30]。
在數字博物館的實現中涉及到虛擬現實的技術點較多,如博物館數字場景的建模技術,包括數字博物館、展廳的設計和構建,以及將各種多媒體信息進行混合建模;如多媒體信息的集成展示技術,包括在虛擬場景中觀眾互動參與過程中的相關文字、圖像、三維模型、視頻等信息集成展示。
在數字博物館中,觀眾可以獲取潞綢數據庫中的相關信息,包括潞綢的興衰歷史、織造技藝及過程、傳統紋樣圖案等。通過虛擬現實技術,觀眾還可以參與到種桑養蠶、繅絲織布、染色加工等工藝過程中,感受傳統潞綢文化的魅力。
文章基于傳統潞綢深厚的文化底蘊,采用現代數字化手段對傳統潞綢的保護策略進行探索與研究,提出了包含潞綢文物的形制信息和色彩信息在內的數字化復原保護方法,并結合潞綢傳統文化與現代數字化技術分析了潞綢的數字化保護策略,提出了建立潞綢傳統文化數據庫和數字博物館2項實質性的保護策略。在科技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將傳統潞綢文化與數字技術相結合,將現代科技融入到復雜抽象的文化遺產保護中,利用數字化技術將潞綢文化在科技時代中傳承發展,可以推動潞綢技藝的可持續發展。數字化技術的應用符合當代信息社會的發展趨勢,將潞綢這一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用生動形象的表現形式展現到人們的眼前,可更好地將潞綢文化與社會發展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