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蕪湖市繁昌縣城關幼兒園 魏幫琴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幼兒的學習方式是通過實際操作、親身體驗去模仿、感知、探究的。”而木創活動就是一項既能讓幼兒充分體驗動手、動腦的樂趣,又能激發其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活動。于是,我們巧用園所空間創設了一個寬松安全、積極互動的環境——木創工坊,讓幼兒在木創活動中自由選擇、自主創造,不斷建構知識經驗,從而獲得個性化的發展。
環境和材料是幼兒園開展木創活動的前提,環境對幼兒的行為有強烈的暗示性,可引導幼兒行為的方式和方向。我們從打造一個原生態的、鼓勵幼兒嘗試和探索的、確保幼兒活動安全的木創工坊環境入手(見圖1)。

圖1.木創工坊
1.回歸自然,返璞歸真
在現代化的城市,孩子們生活在鋼筋水泥架構的空間里,與自然接觸的時間少了,自由開放、返璞歸真的學習環境也不見了。隨著新型教育理念的更新,我們將幼兒園三樓轉角處的公共區域進行巧妙設計,開辟了一方新天地——木創工坊。在這里,我們借助大自然的原始材料——一個個木樁代替了一張張桌椅,一把把鋸子、螺絲刀代替了寫字的筆,一塊塊木頭成了孩子們學習的工具(見圖2)。

圖2.工具區
2.量體裁衣,確保安全
木工操作是一項嚴謹且略帶危險的活動,如錘子、鋸子、釘子這些工具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危險性,所以我們選擇工具時應盡量選擇適合幼兒使用的尺寸,將危險控制在最小范圍內。如在選擇螺絲刀與錘子時,我們可以根據孩子的手形,對螺絲的型號以及釘子的大小、長短進行篩選,以便幼兒動手操作,從而保證幼兒的人身安全;另外,木創工坊的防護區還配備了護目鏡、手套等防護用具,這些防護用具按規定擺放于指定地點,便于幼兒隨時取放(見圖3)。

圖3.防護區
木創活動對于沒有任何木工經驗的教師和孩子來說都是零起點,于是,我們開始深度教研,一邊進行理論學習,一邊深入木創工坊去實地操作。在不斷的探索實踐、總結經驗后,我們探索出了多元路徑的園本課程實施方案。
1.跟著幼兒需要走——源自經驗興趣
幼兒在理解作品的同時,會將自己的生活經驗與作品進行自然連接,因此,我們要善于發現幼兒在生活與游戲中感興趣的事物,如孩子們喜歡坦克、滑滑梯等,我們就提供相應材料供幼兒自主表達創作。我們發現,基于幼兒興趣經驗基礎上的作品造型各異,且每個孩子都樂于分享自己的作品,這讓木創活動更顯生動鮮活。
2.跟著主題活動走——增益經驗提升
木創活動不是一門獨立的課程,而是一門綜合的學習活動,它能將健康、藝術、數學和社會等領域的學習融合在一起,所以木創活動應該與我們的主題活動息息相關。比如三月份圍繞“春天”的主題開展了“種樹”“太陽花”等木工活動;四月份圍繞“馬路上”的主題生成了“車”“橋”等木工活動;五月份圍繞“幼小銜接”課程引發了“制作時鐘”“花樣筆筒”等木工活動。將木創活動融合于主題活動之中,可以從不同角度拓展幼兒的認知和感受。
3.跟著木工要求走——鞏固經驗技能
木創活動是一個連續性的、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急于求成。我們將活動脈絡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引導幼兒認識各種工具、材料,自主尋找合作伙伴,并根據材料的原有形狀完成作品;第二階段根據主題展開制作,增添不規則材料,鼓勵幼兒用各種方法做出目標作品;第三階段,幼兒自主設計圖紙,并根據圖紙制作作品。我們按照三個階段的不同目標層層深入木創活動,逐步發展幼兒的木工經驗技能。
1.創設情景——說孩子喜歡的話
由于幼兒對事物的理解還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而將情景教學運用于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可以將幼兒帶入真實的場景中,加強幼兒的印象和理解,與此同時,還可以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
植樹節當天,我們開展了“種樹”的木創活動,活動中創設了這樣一個情景——在木塊上畫一條波浪線表示“山坡”,然后在山坡上敲釘子表示“種樹”(見圖4),在釘子上系上綠色的麻繩表示“小樹長出了嫩葉”(見圖5),鼓勵幼兒在游戲情境中不斷鞏固敲釘技能。
2.鏈接生活——讓孩子有話可說

圖4.在木塊上敲釘——“種樹”

圖5.在釘子上系麻繩——“小樹長出了嫩葉”

圖6.設計家鄉的“南門橋”

圖7.制作“長江大橋”
《指南》中指出:“鼓勵幼兒在生活中細心觀察、體驗,為藝術活動積累經驗和素材。”在“造橋”活動中,我們創設了寬松的氛圍,引導幼兒暢談生活中的橋,有的孩子說獨木橋很窄,有的孩子說天橋有樓梯,還有的孩子說長江大橋很長……豐富的生活經驗為幼兒后期進行個性化的創作奠定了基礎(見圖6、7)。

圖8.分工——鋸

圖9.分工——刨

圖10.分工——打磨
1.自主選擇同伴
木創活動給幼兒帶來了合作的契機,培養了他們的社交能力與合作能力。比如“坦克”的制作需要有人敲釘、有人鋸、有人打磨等,所以幼兒一進入木創工坊,第一時間就尋找自己喜歡的同伴進行組合。為了完成同一個制作目標,他們需要相互商量、配合、取長補短,在這個過程中,幼兒的合作意識和能力都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提升(見圖8、9、10)。
2.自主選擇工具
選擇合適的工具是活動順利開展的關鍵,但幼兒的前期經驗是空白的,當教師在木創工坊里投放了大小不同的錘子、釘子時,部分幼兒會盲目地、不假思索地去拿工具。但經過一番嘗試后,他們一定會慢慢意識到選擇工具的重要性——必須先觀察、后取拿。
如在一次操作活動中,一名幼兒拿著一根厚厚的木條問同伴:“這個釘子怎么穿不過去呀?”同組的小伙伴說:“我能釘進去,你看剛剛我釘進去了!”于是幼兒順著同伴的手看過去,發現同伴的木條薄一點,然后她也去框子里挑了幾根薄一點的木條,再試一次,果然成功了(見圖11)。

圖11.發現木條厚度不同
雖然孩子們在操作過程中誰也沒有說出釘子長度和木條厚度的問題,但他們在探索操作中發現了這個秘密,而且在后面木條的選擇中自然而然地去挑選薄一點的木條。所以,只要給幼兒充分的探索空間,他們便會自我發現、自我解決很多問題。
3.自主探索方法
在制作過程中,我們允許幼兒自由探索嘗試各種方法,哪怕他們的方法是盲目的,或者有可能導致失敗,教師都不會加以阻止,因為在我們看來,這些嘗試的背后都蘊藏著學習機會。
如“制作滑滑梯”活動中有制作樓梯的環節,幼兒大多選擇了比較松軟的圓餅聯結,第一個圓餅與第二個圓餅聯結時很方便,不需要什么技巧,只用錘子敲釘就行;到第三、四個圓餅聯結時,就出現了支撐點、垂直面找不到的問題,孩子們有勁使不上;于是,他們調整思路,把已經釘好的圓餅移到操作臺外,再敲擊第三、四個圓餅使其受力,但在敲擊過程中仍然出現了操作困難的問題(見圖12);他們又一次調整思路,將聯結好的圓餅整個翻過來,把需要被聯結的圓餅放在最下面,形成新的敲釘經驗(見圖13)。

圖12.將圓餅移到操作臺外

圖13.將聯結好的圓餅翻過來
1.教師評價——換個角度發現美
《指南》中指出:“成人應對幼兒的藝術表現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審美標準去評判幼兒。”因此,我們在評價作品時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欣賞和判斷。如在“快樂的我”木創活動中,有個孩子在自己胸前畫了一大塊黑黑的東西,一眼看上去并不符合成人的審美,但我沒有直接評價這個作品,而是問:“這一塊黑黑的是什么呀?”只見他驕傲地回答:“我長大了要做警察,這是我胸前的徽章!”聽完孩子的話,我一邊慶幸剛剛自己的“冷靜”,一邊感嘆:“你的徽章可真神奇啊!”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作品,你一定會發現另一種美!
2.幼兒互評——集思廣益創造美
每個幼兒的眼光都不同,木創作品能讓教師作出評價,同樣,在同伴的眼中又有不同的評價,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過程。在“造車”活動結束后,有個孩子提問:“老師,為什么我的車子站不穩?”我沒有正面回答他的問題,而是引導幼兒互相觀察并評價作品。通過觀察,他們發現有的車子站得很穩,有的車子站不穩;再繼續觀察,另一名幼兒發現“因為車子兩邊的輪子大小不一樣,所以站不穩”。在后來的“造橋”活動中,幼兒就會進行經驗遷移——在尋找橋墩的材料時有意去找形狀、高度都相同的木塊,這樣橋就能穩穩地站立了。因此,讓幼兒積極參與評價,他們便能在互相欣賞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得評價更加真實有效,從而激發幼兒的創作靈感。
敲敲釘釘是孩子們的天性。木工坊里的“交響曲”仍在繼續,我們的木創活動探索之路也在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