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高新區成大實驗幼兒園 陸方園

喜歡小動物,親近小動物是幼兒的天性。我們常常能看到這樣的畫面:孩子們在動物園里看到小動物時激動直嚷嚷,這是山羊,這是猴子,這是老虎,這是孔雀;孩子們在公園里,常常圍在河邊拿著自己帶的食物喂魚;在賣小魚的攤位上圍著的都是小朋友,他們用渴望的眼神看著大人,要求大人給他們買幾尾回去養……小動物的飼養不僅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還有益于幼兒的觀察力、智力、情感和社會性的發展,還可以達到使幼兒從小養成關愛身邊的動物及關愛他人的目的。因此,我們在幼兒園的自然角增設了飼養區,選取適合在幼兒園飼養的小動物給幼兒飼養,方便孩子的觀察,同時也能促進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全面發展。
陶行知先生為育才學校寫的校歌中,要學生“靜觀大千世界,啄開未知之門,飛入神秘之宇宙,找出真理之夜明珠”。我們利用自然角進行小動物的飼養,讓孩子親進大自然、大社會去尋覓豐富的食糧。結合不同的季節特征,飼養不同的小動物,如,在春天我們進行小蝌蚪的飼養,通過觀察記錄小蝌蚪的生長過程來豐富孩子們的科學知識,提高他們的觀察能力;在秋天收割的季節進行螃蟹的飼養,幫助孩子認識螃蟹的外形特征,區分雌雄,了解螃蟹愛吃的食物等等。
在孩子進行觀察時,我們為幼兒準備了觀察記錄本,引導他們隨時將自己的發現記錄下來,并告訴孩子首先要有明確的觀察目的,在確定了觀察對象之后,鼓勵孩子留心觀察不要輕易轉移目標;第二要有順序、有步驟地觀察,如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外到里等;第三要從多角度觀察事物,培養孩子創造性的觀察方法;第四要注重同一事物、不同事物的比較,提高孩子的觀察能力。例如:在小蝌蚪的飼養中,孩子們觀察得特別仔細,一個缸里飼養了幾只小蝌蚪,幾只大的幾只小的,孩子都通過自己的方式(有的是用繪畫的形式、有的是用繪畫加文字的形式、有的是用照片的形式)記錄下來,他們通過對蝌蚪數量的記錄,驚奇地發現,在同一缸里飼養的小蝌蚪會越來越少,這是怎么回事呢?通過引導,結合孩子們不同形式的記錄方式,孩子們發現原來小蝌蚪不但要吃水中的小生物,有時還要吃自己的同胞,如果有小蝌蚪不行了,其他的蝌蚪們都會圍著他,把他吃掉。再如:在小兔子的飼養中,孩子們對小兔子的外形特征的觀察特別仔細,他們通過每一天對兔子的照顧,發現了小兔子愛吃些什么,最神奇的要算孩子發現兔子眼睛顏色的秘密了,原來只有小白兔的眼睛是紅色的,其他兔子的眼睛都是黑色的。正是孩子們的細心觀察,才能發現小兔子的秘密。
認知的發展包括一切對事物的認識和體會,認知不僅是指主體的感覺,也包括對事物的自主理解。在幼兒參與每一次飼養活動中,他們都在不斷地認知,并不斷增加或改編、改進認知。小動物的飼養無疑對幼兒認知的發展具有極大的幫助。如:通過對螃蟹的飼養,孩子們一次偶然的談話說起:“這個小螃蟹就是螃蟹小的時候嗎?他從媽媽肚子里出來就是這樣的嗎?”于是,孩子們把問題拋給了我,我當時也是一愣,還真不知道螃蟹是怎么長大的。于是,在我建議下,我和孩子們分頭收集有關螃蟹生長過程的資料,并發放調查表“螃蟹的生長過程”,讓孩子和家長一同收集有關螃蟹的生長過程。孩子們在這個過程中對資料的收集有了自己的經驗,而后再通過教學活動“螃蟹的小秘密”,幫助幼兒了解螃蟹通過一次次的蛻殼,從卵開始到蚤狀幼體到大眼幼體到幼蟹最后成長為成蟹的過程,同時,還通過視頻的收集讓孩子了解螃蟹蛻殼的過程——原來螃蟹蛻殼是一整個身體加腿一起蛻下來的,孩子們看到視頻后都發出“哇~”“好厲害”“好神奇”等等聲音,對螃蟹的蛻殼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通過一次次活動的開展,孩子們對螃蟹的興趣也是大大提升了,對螃蟹的了解也從簡單的外形發展到他們的生活習慣、生理特點等等,他們在后來的資料收集中,還發現螃蟹的腿有再生功能、螃蟹吐泡泡的秘密、螃蟹的好朋友等等。孩子們的知識在不知不覺中增長,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高。
想象力是文明進步的泉源,有了想象才能創作,有創作才能有發明,有新的發明社會才能進步。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通過開展有關小動物的游戲、課程等,培養孩子的想象力,讓孩子展開想象的翅膀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從而把孩子培養成富有想象、富有創造的人。例如在開展的語言活動“螃蟹的故事”中,在故事的最后是請幼兒來續編故事“如果你是小螃蟹,你會怎么樣?”幼兒充分的展開自己的想象,甚至有的孩子把自己想象成小螃蟹,將自己身上發生的故事續編到螃蟹的身上去。又如在美術活動“蟹殼貼畫”中,教師以這樣一段話引入活動:我們一起來看看螃蟹的殼像什么呢?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的開始討論起來,有的說像太陽圓圓的,有的說像花芯黃黃的,有的說像機器人的頭硬硬的,還有的說像小螞蟻的家,殼里面是空的……孩子們通過自己的想象制作出來的蟹殼貼畫,創意十足。
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是家中的小皇帝,全家人都圍著他轉,雖然家人對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但孩子卻體會不到家人撫養他的艱辛,表現在日常生活中不尊重家人,更不用說去關愛他人了。而學齡前的兒童其實內心是想模仿、成為大人,因此他們也特別地想照顧他人,但是對于獨生子女的他們來講,只有被照顧的份,卻沒有付出機會。通過自然角中小蝌蚪的飼養,幼兒與它們的感情也一天天的深厚起來,它們發現小動物的飼養確實是不簡單的,需要他們經常換水,經常投放飼料,不能長時間在太陽底下暴曬,放學時不能忘記把它們放回教室里,不然晚上有野貓來把它們吃掉……記得一次妍妍小朋友特地和爺爺在雙休天跑到鄉下去尋找小蝌蚪,找了好幾條溝才找到了小蝌蚪,她高興地把小蝌蚪帶到了幼兒園,并且精心照顧他們。可是一次周五放學回家時忘記把蝌蚪缸放進教室里,到周一早上來時,孩子們都驚奇的發現妍妍水缸里的蝌蚪不見了,只剩下幾條小尾巴了,妍妍當場就紅了眼睛,孩子們也你一言我一語的:
“小蝌蚪肯定是被野貓吃掉了。”
“好可憐的小蝌蚪。”
“以后我們千萬不能忘記把蝌蚪缸放好了。”至此以后孩子們再也沒有忘記把小蝌蚪缸晚上搬回教室這件事情。
孩子們在飼養蝌蚪的過程中,就像是它們的爸爸媽媽一樣——看到它們長出后腿驚訝萬分,看到它們長出前腿,為它們感到高興,發現它們長大后跳離水缸,孩子們是既高興又傷感,當發現小蝌蚪死在水缸里時都傷心萬分……孩子們在一次蝌蚪死后,想起了曾經看過一本書中故事,孩子們自發地討論起來,蝌蚪死后應該怎么安置它們?孩子們通過模仿故事中的小女孩,把小蝌蚪埋在了幼兒園的菜地里,還在埋蝌蚪的地方種上了一顆小草,孩子們每次散步經過時都會談起小蝌蚪,看看小草現在的樣子,以此表達孩子的想念之情。
在孩子們飼養小動物的過程中,體會到做爸爸媽媽的快樂、辛酸,同時,也理解了自己的爸爸媽媽也是這樣無微不至地照顧自己,使孩子們體會到爸爸媽媽對自己的愛。在無形之中,孩子的情感感知和社會性也得到了發展。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它包羅萬象,奧秘無窮。我們作為一名幼兒教育工作者應充分利用自然資源,讓孩子走進自然、親近小動物,擴大視野,發揮其內在的創造力。讓他們大膽地、自由地去感受、去體悟、去探尋、去挖掘,從而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