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怡凡
孩子初次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出現一些不適應的情況是很正常的,遇到一些困難和挫折也是不可避免的,作為家長,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與困境、逆境抗衡的能力。

所謂適應,即當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時,人通過自我調節系統做出能動反應,使自己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方式更符合環境變化和自身發展的要求,與環境達到新的平衡的過程。1989年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作了新的定義:“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而且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庇謴娬{:“處世樂觀,態度積極,樂于承擔責任;應變能力強,適應外界環境中的各種變化?!惫P者以初一新生為例,說說家長和老師如何引導孩子盡快適應新學期的新生活。
學習壓力的增加帶來不適應。學生以學為主,孩子對學校的不適應,首先是因為學習遇到了困難。從小學升入中學,他們的學習任務明顯加重:課程門類增多,教學內容加深,能力要求提高。從學習內容的變化上看,初中學科的知識點增多了,知識內容更加抽象,知識結構更加系統復雜。從學習要求的變化看,中學要求的學科能力素質更高。比如在數學學習上,在原來掌握基本的計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的基礎上,又增加了掌握數學建模能力和數學創新能力。從學習方式的變化看,初中的自學時間增加了,老師更重視學生的自學能力,要求學生學會自己安排學習時間和學習內容。
新的學校環境帶來不適應。升入初中后,孩子們便進入了一個新的環境,校園是陌生的,老師是陌生的,同學也是陌生的。有的學生需要在學校午休,更有的需要在校住宿。生活需要自己安排,衣服需要自己洗,作息時間需要自己調整,他們再也不能依賴父母了??傊麄兯媾R的一切都發生了變化,而環境的變化肯定會給他們帶來壓力和緊張感。
社會角色的轉變帶來不適應。社會角色是個體與其社會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為方式及相應的心理狀態。對于初中生來說,他們要進入青青期,無論是學校還是社會,都不再把他們當成不諳世事的“小毛孩”,他們自己也在經歷從身體到心理的巨大轉變。他們不再完全有所依靠,不再隨心所欲,有許多事情需要他們去思考、去解決。
引導孩子學會主動轉變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讓孩子樹立明確的學習目的,減少被動受挫的心理。告訴孩子為什么要學習:一為生存,二為發展。通過學習,教孩子掌握生存的本領;通過學習,讓孩子實現個人的發展,同時為社會的發展作貢獻。家長要告訴孩子:任何人享受了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應回饋社會;任何人都沒有權利平白地消耗這個社會的資源。
到了初中,孩子們一般都會有自己的愛好。家長可以巧妙地利用這些愛好讓孩子愛上學習。比如,我接觸過一個男生,他升入初中后開始厭學,但特別喜歡汽車。于是,家長給他買了大量關于汽車的書籍,帶他參觀了好幾個車展,還經常與孩子“聊車”:世界上第一輛汽車、世界上最貴的汽車、最新款的汽車,以及世界頂級造車技術甚至汽車行業未來的發展。在這種親密的交流氛圍中,這個男生對父母既感激又崇拜。孩子父親借機引導他,說:“你對汽車如此熱愛,不如將來做一個汽車研發工程師,一定會大有作為的。”說到這里,男生真正明白了父母的用心良苦:他應該好好學習了。后來,這個男生考入了一所重點大學,學的是汽車制造類專業,他用自己的行動一點點實現著自己的夢想。
幫孩子戰勝焦慮和恐懼。孩子不適應新學期的一個顯著表現是焦慮情緒彌漫。從心理學上說,破解焦慮的有效方法就是緊張有序地投入到自我設定的具體目標中,用行動克服虛妄的焦慮心情。孩子在新學期的巨大學習壓力下,容易焦慮和懶散。身體的懶散會使孩子淡化學習的目標,失去學習的動力;精神的懶散會讓孩子找不到學習的規律和興趣,喪失創造力。因此,家長可以指導孩子結合自身情況制訂一個新學期作息時間表,“命令”自己緊張忙碌起來,同時啟發孩子根據自己的學業水平,制訂出學期奮斗目標和近期(每周)具體任務,幫孩子銘記“勤奮+方法=學業成功”,以此來克服慵懶心理。
教孩子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到了初中,父母不宜過多地介入孩子每門學科的具體學習細節,但可以給孩子介紹一些高效、科學的學習方法。比如,提前預習、把握重點,筆記清晰、便于復習,高效記憶、歸納知識,整理錯題、查缺補漏。如果家長是內行的話,可以詳細介紹關于不同課程的具體學習方法。
同時,家長要引領孩子們走出兩個誤區:一是廢寢忘食,蠻勁學習,甚至課間也不休息。二是學習偏科,上弱科的課看強科的書,導致弱科越來越弱。其實,從知識體系上說,學科與學科之間有內在聯系,知識和能力是觸類旁通的。目前來看,各門學科知識的融合越來越多,而且中考是依靠總成績取勝的。
教孩子學會做事、學會生活。1996年,“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經典報告《學習——內在的財富》中,提出了終身學習和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思想,指出終身學習要通過“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去實現。
當下,不少孩子嬌生慣養,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導致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手不能提、肩不能扛。試想,這樣的孩子一旦離開了家庭的安樂窩,怎么能夠順利地融入新環境,開始獨立的新生活?有人會說,讓孩子做家務、愛勞動不是很耽誤學習嗎?其實不然,孩子能夠料理自己的事情,就是對自己負責、對家庭負責。孩子會做事,能把事情做好,更有助于學習。家長應該從寒暑假開始,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從小事做起,自己的衣服自己洗,自己的床自己鋪,還要盡可能地幫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這樣,孩子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才能夠慢慢嘗試“學會求知,學會做事”。
鼓勵孩子盡快交上新朋友,學會與同學共處。友直、友諒、友多聞,益也。交友或者與人相處,需要待人坦誠,與人為善,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同桌、同室、鄰居是孩子首選的交往對象。有了新朋友,就會消除他們暫時的孤獨和不適應,就可以讓孩子快速融入到新環境中,體會到集體的溫暖和力量,也就有了歸屬感和安全感。
引導孩子主動適應新老師。在新學期、新學校,不少孩子不能很好地適應老師的教學要求和課堂風格。對老師有偏見,是導致很多初中生學習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家長要讓孩子明白: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主要學習的是知識,不是老師本身的特質,切莫被老師的外在不足所擊倒,否則受傷害的是自己。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去發現新老師的優點,鼓勵孩子多和老師交流。這樣不僅有助于孩子盡快適應新老師,更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讓他能夠客觀地評價一個人。另外,家長還要有意識地忽略孩子“換老師”“換學?!钡哪铑^。
家長也要學會面對孩子不適應所產生的抱怨。如果孩子不習慣新的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家長要告訴孩子千萬不要悶在心里,應該告訴爸爸媽媽或老師,否則,問題會越來越嚴重。就像食物放久了會發霉一樣,如果總將心事藏在心里,它也會發霉、變質的。父母在同情孩子的同時,不要表現得特別關注,因為在某種情況下,孩子是在為自己的行為找個恰當的出口或者轉嫁責任。家長要引導孩子學會自我調節,以提高心理適應能力。孩子初次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出現一些不適應的情況是很正常的,遇到一些困難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作為家長,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與困境、逆境抗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