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揚

“媽媽,班長夸您做的泡芙好吃。”“媽媽,您買的粉色口罩很受女生歡迎。”“媽媽,酒精棉片快沒了,您多買點兒,我分給需要的同學。”看著女兒開心的表情,我為她終于能融入班集體而感到高興。
記得女兒剛升入初一時,經常提起一個要好的同學,我覺得這個名字似曾相識,后來我突然想起,那個女孩是女兒小學時的同班同學。我細問才知道,女孩如今雖然和女兒同校,但不同班。我很奇怪,問她怎么總念叨別班的同學,孩子說那女生雖然在3班,但兩人關系最好。
閑暇時,女兒經常和那個女孩一起逛街、吃飯、看電影。我告誡女兒,跟那個女孩關系好不要緊,但不能忽視和本班同學的關系維護,更不要在學校里串班,可能會引起女孩班級同學和自己班級同學的反感和孤立。女兒雖然嘴上答應,但我還是隱隱有些擔心。
晚上女兒寫作業的時候,我經常聽見她和那個女孩微信聊天,還相約一起拼團買東西。我批評女兒,兩個好朋友應該相約一起學習、互相監督,而不應只知道玩兒,耽誤了學習會得不償失的。女兒卻說,那個女孩跟她說,現在的功課簡單,不僅那個女孩不復習,女孩班上的其他同學也沒人學習。我覺得女兒快被那個女生帶“偏”了,就給她講初一打基礎的重要性,還想找個機會讓她把那個女孩帶到家里玩,旁敲側擊地說說她倆。誰知道,接下來發生的一件事,讓女兒和那個女孩絕交了。
一段時間后,各科測驗下來,女兒的成績都是中等,而那個女孩的成績卻名列前茅,她所在班級的總成績也是年級第一。女兒這才驚覺,原來大家都在努力“比學趕超”,只有她自己傻玩兒。女兒覺得受到欺騙,便追問朋友:每次逛街、每晚聊天后,還會復習嗎?那個女孩卻說不會復習。女兒接著問朋友:為什么她的成績很好,而且她班里同學的成績也不像她說的那樣糟?女孩卻說,她真的沒復習,是考試時運氣好罷了。女兒當然不會傻到繼續相信她的話,果斷和她絕交了。
這件事讓女兒郁郁寡歡了一段時間,我沒有批評她“遇人不淑”,而是給她空間,讓她自己想明白。可是半個月過去了,女兒非但沒有釋懷,反而內向了,每天一回家就把自己關在房間里,直到我叫她吃飯才出來,吃完飯又馬上回屋了。我見勢頭越發不妙,于是有意無意地試探女兒的口風,這才從女兒的只言片語中拼湊出事情的全貌:過去女兒一直只跟那個女孩交往,平時在班里沒什么朋友。兩人絕交后,女兒感到自己很孤獨,無法融入班集體,非常苦悶。
見女兒陷入窘境,我決定出手相助。雖然疫情期間是在家學習,但我給女兒制訂了學習計劃,還鼓勵她遇到不懂的問題要向老師或課代表請教。如果老師或班干部在微信群發通知,讓女兒第一時間回應,并主動和同學互動。
學校復課后,我做了一些泡芙、曲奇、面包,讓女兒分給同學,鼓勵她借此機會大膽“破冰”。我還網購了很多口罩和酒精棉片,讓她分給有需要的同學,于是便出現了文章開頭的那一幕……
雖然女兒經過我的指點漸漸融入了班集體,但我也由此得出經驗:孩子升學后,家長切不可認為孩子長大了就掉以輕心,一定要時刻關注孩子的舉動,一旦孩子在與同學交往中出現了偏差和問題,一定要及時糾正,以免孩子因為無法融入班集體而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