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楊
面對孩子因為“沒有準備好新的開始”而產生的一系列問題,家長該怎么做呢?
九月,對于結束了暑假的孩子們來講,無疑是一個新的開始,他們有的來到新的學校、有的換了新的班級、有的迎來新的老師……總之,對很多孩子來說,九月的一切都是新的,是充滿驚喜和希望的。但還有一些孩子,會對未來充滿迷茫甚至擔心,生怕自己的成績不好會被同學笑話、害怕老師會不喜歡自己、擔心新的同學不好相處……那么,面對孩子因為“沒有準備好新的開始”而產生的一系列問題,家長該怎么做呢?
當孩子們剛剛來到一個新的班級,或者迎來新學期的新老師,彼此都十分陌生,互相好奇,又有一絲拘謹,家長不妨鼓勵孩子在開學前靜下心來,花一點兒時間和心思,準備一段2—3分鐘的自我介紹。不妨從孩子的名字展開話題,讓孩子把自己名字的寓意講給大家聽,如果孩子的名字能和時事熱點或者古詩詞聯系起來就更好了。隨著孩子繪聲繪色地講述,不僅可以讓老師和同學很容易地記住他的名字,而且可以讓孩子樹立一種平易近人、親切隨和的形象,讓老師和同學產生良好的第一印象。
在簡單介紹自己的名字之后,家長還可以讓孩子介紹一下自己來自哪所學校、有哪些愛好和特長、喜歡的名言等,這樣的自我介紹可以消除孩子和新同學、新老師初次見面的緊張感,也可以給老師和同學留下深刻印象。對于性格比較靦腆的孩子,家長可以協助孩子反復排練,并且要多鼓勵孩子,這樣可以讓孩子在大家面前更有自信。

認識一個人,第一步是記住對方的名字,在與同學的日常交往中,如果連對方的名字都記不住,或者將同學的名字張冠李戴,那就太尷尬了,也容易引起對方的誤會。特別是當同學準確叫出你的名字,而你卻不記得對方的名字,就會令對方不悅。所以,記住新班級里每一個同學的名字就成為孩子能否成功建立新“朋友圈”的首要任務了。
不要低估孩子的記憶力,只要家長稍稍提醒,孩子會很快根據每個同學的特點記住他們的名字。家長完全不需要要求孩子像背“元素周期表”那樣背班級學生的名單,而只需要在孩子回家之后,和他以聊天的方式多談談同學即可。例如,“我去接你放學的時候,無意中看到你們班有一個大個子男生,那個孩子好高啊!他叫什么名字?”“你們班上有一個穿著紅色連衣裙的女孩子,見到我大聲跟我問好,特別開朗,她叫什么名字啊?”在與孩子的交談之中,這種“八卦”可以讓孩子對班里的同學加深印象,對融入新班級是很有幫助的。
筆者曾在雜志上看過一個調查報告,采訪者問了很多路人一個問題:“在求學的歲月里,印象最深刻的同學是哪一個?”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同桌”。這也是老狼那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同桌的你》被傳唱多年的原因。同桌是在班里距離孩子最近的同學,大概率會成為孩子的第一個新朋友。老話說得好:“一幫一,一對紅。”指的就是同桌之間相互促進,共同進步,這也充分說明了同桌的重要性和對孩子的影響。
因此,家長要鼓勵孩子與同桌建立友誼,比如,讓孩子在節日、同桌生日時送上精美的文具、小禮物,或者邀請同桌到家里做客、一起出去玩兒等,還要指導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多關心同桌,這對培養孩子的責任感也是有幫助的。漸漸地,孩子不僅會和同桌有良好的關系和互動,還會和左鄰右舍的同學“打成一片”,自如地和同學發展友誼,成為受大家歡迎的學生。
同學之間年齡相近、閱歷相仿,總有辦法玩兒到一起去,而和同學之間有共同話題、共同愛好更是促使孩子融入新班級的好方法。家長可以指導孩子多聽、多觀察、多了解,尋找與同學之間共同的興趣愛好。比如,最近流行的影視劇、人氣很高的流行歌手等,相信孩子能夠通過共同的話題和同學找到共鳴,甚至找到知音。
當然,如果孩子的興趣愛好與同學不一樣,那也沒有關系,家長可以讓孩子求同存異,也可以鼓勵孩子嘗試接觸同學感興趣的東西,并適當地了解別人的愛好。因為興趣和愛好有時候是需要接觸和挖掘的,這樣會在無形中拓寬孩子的視野,讓孩子增長見識。在尋找與他人的共同興趣愛好的過程中,肯定會增進彼此的友誼。這并不是要孩子完全趨附于他人的想法和興趣,一個班級就是一個小社會,不可能所有的同學都與孩子有共同語言,家長應該告訴孩子,如果有的同學和孩子的性格及愛好差異太大,也不必勉強孩子去和對方交流,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和追求,不要讓孩子因此感到煩惱和沮喪,而應該鼓勵孩子有所選擇。
平時,家長要教育孩子盡自己所能幫助遇到困難的同學,告訴孩子“助人為樂乃快樂之本”,做人不能只顧自己,只有在別人需要時伸出援手,才能收獲幫助別人的快樂,收獲對方的友誼。當同學因為身體不舒服而請假時,讓孩子通過微信問候同學,把老師留的作業告訴同學;當同學因為腳崴了,上下樓、去廁所不方便時,讓孩子在同學需要時幫忙攙扶;當同學因為家中沒有打印機而無法打印學習資料時,讓孩子幫同學打印……
當孩子的熱心腸被同學認可和夸贊時,孩子可以感受到自己的舉手之勞和小小善意,帶給別人的是“雪中送炭”,當孩子需要幫助時,自然也能夠得到同學的及時回應和幫助,讓孩子感受到同學之間的友愛與互助,激發孩子與同學和諧相處的熱情,這樣有助于孩子在新的班級中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認可,并在同學中樹立更好的形象。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參加集體活動的機會越來越多,例如,軍訓、參觀博物館、參加學校舉辦的各類競賽等。有的家長一聽孩子要占用寶貴的學習時間參加活動,生怕孩子磕了碰了,或者玩瘋了耽誤學習;還有的孩子怕吃苦、怕受累而不愿意參加集體活動,于是,家長會幫孩子編造出各種借口和理由,以逃避集體活動。
其實,只有多參加集體活動,增加孩子與其他同學相處的機會,孩子才能和同學融洽相處,才更有機會走近和了解平時很少接觸的同學,才會發現對方的優點和長處。特別是通過一些競賽,孩子能夠展示自己的風采和特長,除了可以得到施展才華的平臺,還能讓孩子在競爭中了解自己的不足,學習別人值得借鑒的方法。家長應該鼓勵孩子通過參加各種有益身心的集體活動獲得成長,收獲更多的友誼。如果孩子在集體活動中得到了老師和同學的認可,自然能夠在班級中如魚得水。
相信經過家長的悉心指導,孩子一定能在新的環境中,擁有更多的朋友,獲得老師和同學的喜愛,成為受大家歡迎的人。
編輯部提醒
為了及時、準確、高效地為在本刊發表文章的作者發放稿費,《家長》編輯部已從2017年9月開始,將稿費發放由原來通過郵局寄送,改為通過手機銀行支付。敬請廣大作者在投稿時,務必在稿件上注明銀行卡號、開戶行、開戶人姓名。另外,已在本刊刊發稿件而沒有收到稿費的作者,請與本刊編輯部聯系。
聯系電話:13821225845 聯系人:宋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