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淑蘭 [烏茲別克斯坦]小雙



摘 ?要:漢語重復義副詞“再”和“又”對應烏茲別克語中的“yana”,是烏語學習者的習得難點之一。對塔什干東方語言學院和塔什干國立高中母語為烏語的學習者,進行了“再”“又”的語言測試,并就測試語料中出現的偏誤類型進行分析。烏語學習者在使用“再”“又”時,主要出現了誤代和錯序偏誤。其偏誤成因主要是受母語負遷移的影響,同時,目的語知識不足也導致偏誤的產生。
關鍵詞:“再”;“又”;烏語“yana”;偏誤類型;偏誤原因
一、引言
副詞“再”和“又”在漢語中使用頻率高,也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學界針對一些國別的學習者進行了“再”“又”的偏誤研究。如李曉琪(2002)分析了母語為英語學習者習得“再”“又”的情況,并總結出了其習得順序。陳雄辯(2012)對“還”“再”“又”與泰語相關詞語進行了對比分析及偏誤研究。金宣教(2012)對韓國留學生習得重復義“還”“再”“又”進行了偏誤分析。葉鑫瓊(2014)考察了語料庫中印度尼西亞學生重復義副詞“再”“又”的使用情況和偏誤類型。而烏茲別克語(以下簡稱“烏語”)屬于阿爾泰語系,烏語的“yana”相當于漢語的“再”“又”,對比等級屬于六級,難度等級屬于五級。由此可見,副詞“再”“又”是烏語學生習得的難點之一。他們在使用“再”“又”時也往往出現偏誤。例如:
(1)*今天再下雨了。
(2)*看來明天再要下大雨。
(3)*后天再是星期天。
例(1)中的“再”應為“又”;例(2)中的“再”應為“還”或“又”;例(3)中的“再”只能用“又”。
為了深入了解烏語學生習得重復副詞“再”“又”出現的偏誤類型及其原因,幫助烏語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使用規則,筆者檢索了相關中介語語料庫,但烏語學生使用“再”“又”的語料較少,故筆者選擇在烏茲別克斯坦進行“再”“又”的語言測試。
二、語言測試
(一)測試對象
本次的測試對象系母語為烏語的學生,他們分別是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東方語言學院和塔什干國立高中學習漢語的學生。學習者的漢語水平主要是根據漢語水平考試的成績來衡量。HSK一、二級設定為初級水平,HSK三、四級設定為中級水平,HSK五、六級設定為高級水平。如果學習者沒有參加HSK考試,則按照他們的學習年限劃分,一到兩年之內的學習者為初級水平,兩到四年之內的學習者為中級水平,四年以上的學習者為高級水平。
(二)測試設計
本次測試共設計了兩種題型:一是翻譯題,把烏語的句子譯為漢語,共15個小題;二是選擇題,共17個小題。兩者共計32個小題。
筆者對被試對象進行了測試,一共收回70份試卷,均為有效測試試卷。其中,初級20份,中級34份,高級16份。
(三)測試數據
本次測試收集到“再”“又”的正句共有1223條,其中,“又”609條,“再”614條。偏誤共有705條,其中,“又”的偏誤句有404條,“再”的偏誤句有301條。筆者對三個級別的烏語學生在測試中出現的“再”的偏誤情況進行了統計,具體如表1所示:
從表1可以看出,初級水平的學生使用“再”的偏誤率最高,占46.2%;中級的比初級的明顯降低,占32.08%;高級水平的學生偏誤率最低,占22.38%??梢?,隨著漢語水平的提高,烏語學習者對“再”的掌握越來越好。
筆者對三個級別的烏語學生在測試中出現的“又”的偏誤進行了統計,具體如表2所示:
從表2可以看出,初級水平的學生使用“又”的偏誤率最高,占46.4%;中級水平的學生的偏誤率與初級的差別不明顯,占44.8%;高級水平的學生偏誤率則明顯降低,占21.8%??傮w來看,對烏語學習者來說,“又”的習得難度要高于“再”。
從表1、表2還可看出,母語為烏語的學習者無論是在哪個學習階段,都存在“再”“又”的偏誤,而且學習時間短、漢語水平低的學習者“再”“又”的偏誤率要明顯高于學習時間長、漢語水平高的學習者。
三、“再”“又”的偏誤類型
周小兵等(2007)認為,偏誤分析一般有六個步驟:語料收集和選擇、偏誤識辨、偏誤點的確定與糾偏、形式分類、偏誤探源、偏誤評估。筆者對測試試卷結果進行統計分析,發現烏語學生“再”的偏誤類型主要有誤代、錯序和遺漏三類。具體情況如表3所示:
從表3可以看出,“再”的誤代偏誤比例最高,占總偏誤的59.5%;其次是錯序偏誤,占37.6%;遺漏偏誤只占2.9%。這說明烏語學生“再”的偏誤主要集中在誤代和錯序。
烏語學生“又”的偏誤類型主要有誤代、錯序和遺漏三類。具體情況如表4所示:
從表4可以看出,“又”的誤代偏誤比例最高,占總偏誤的85.9%;其次是錯序偏誤,占11.4%;遺漏偏誤最低,只占2.7%。這說明誤代在烏語學生“又”的偏誤中最為突出。
筆者對測試中翻譯題的偏誤進行了單獨統計,在“再”的偏誤中,錯序偏誤最多,占總偏誤的53.6%;其次是誤代偏誤,占42.2%;遺漏偏誤只占4.2%。而在“又”的偏誤中,誤代偏誤占比最高,占總偏誤的77.3%;其次是錯序,占18.3%;遺漏偏誤只占4.4%。這說明烏語學生在烏漢翻譯時“再”“又”的偏誤類型占比具有明顯差異。下面,我們就對“再”“又”的主要偏誤類型進行探討。
(一)誤代
母語為烏語的學習者使用“再”“又”時出現的誤代類型可以分為以下兩類:
1.“又”誤用為“再”
(4)*明天再是星期一,我要去上班。(選擇題)
烏語:Ertaga yana dushanba, i shga borish kerak.
詞譯:明天 ? 又 ?星期一 上 班 ? 去 ? 要
句譯:明天又是星期一,我要去上班。
例(4)表示的是有規律的、周期性的活動,因此,句子雖然是將來時,但也應使用“又”來表示重復?!霸佟背3S迷趯頃r中,但不能表示規律活動的重復。也就是說,“又”可以用于循環往復的時間。這一偏誤說明學習者沒有掌握“又”除了表示過去,還可以表示將來這一用法。
(5)*他挑了再挑,終于挑中了一個。(初、中級,翻譯題)
烏語:U tanlab, yana tanlab, oxiri bitasini
詞譯:他 挑 ? ? 再 ? ?挑 ? ?終于 ?一個把
tanlab oldi.
挑 ? ?了
句譯:他挑了又挑,終于挑中了一個。
例(5)中的“挑了再挑”應使用“V了又V”的格式,這種格式不能用“再”。這說明母語為烏語的學習者沒有掌握好“再”和“又”的區別,把目的語規則泛化了,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偏誤。
(6)*他再坐了十分鐘。(選擇題)
烏語:U ?yana ? o'n daqiqa o'tirdi.
詞譯:他 ?再(又) 十分鐘 ? ? 坐
句譯:他又坐了十分鐘。
例(6)表示過去的時間,只能用“又”。因為“又”可以用于已然的重復,它在用于已然的重復時,句子中經常會出現完成體助詞“了”。這類偏誤主要是受母語負遷移的影響。在烏語中,表示未然的重復和已然的重復都用“yana”,因此,烏語學習者往往將“再”和“又”相混淆,從而產生誤代偏誤。
2.“再”誤用為“又”
(7)*你又考慮考慮。(初級,選擇題)
烏語:Sen yana ?o'ylab ko'r.
詞譯:你 ? 再 ? ? ? 考慮
句譯:你再考慮考慮。
(8)*今天來不及了,明天又來。(初級,翻譯題)
烏語:Bugun ulgurmadik, ertaga yana kelaman.
詞譯:今天 ? 來不及 ? ? 明天 ?又(再)來
句譯:今天來不及了,明天再來。
(9)*從那次分手后,我沒又跟他聯系。(初、中級,選擇題)
烏語:O'sha paytda ajralishkanimizdan so'ng,
詞譯: ? ? 那次 ? ? ? ? 分手 ? ? ? ? ?后
men u ?bilan yana aloqaga chiqmadim.
我 ?他 跟 再(又) ?聯系 ? 不(沒)
句譯:從那次分手后,我沒再跟他聯系。
在例(7)中,“再”可以修飾動詞的重疊形式,“又”則沒有這樣的用法。在例(8)中,“再”往往用在將來時態中,表示重復動作的未發生或未完成;而“又”往往用在過去時態中,表示動作的已發生或已完成。出現這類偏誤是因為學習者不明確“再”“又”在時態上的區別。在例(9)中,主要是因為烏語學生沒能掌握好“再”與“又”的否定形式,所以產生了誤代偏誤。
(二)錯序
通過對測試進行統計,筆者發現母語為烏語學習者使用“再”“又”的錯序主要有以下三種情況:
1.與能愿動詞搭配
(10)*昨天我們去玩兒,今天想又去了。(翻譯題)
烏語:Kecha aylangani bordik, bugun yana
詞譯:昨天 ? ?玩兒 ? ? 去 ? ? 今天 ?又(再)
borishni xohlayman.
去 ? ? ?想
句譯:昨天我們去玩兒,今天又想去了。
(11)*下個星期我再要去北京。(翻譯題)
烏語:Keyingi hafta men yana ?Pekinga borishim
詞譯:下個 ? 星期 ?我 再(又)北京 ?去
kerak.
要
句譯:下個星期我要再去北京。
在與能愿動詞搭配時,“再”經常出現在能愿動詞之后,其格式是“能愿動詞+再+動詞”;“又”則常常位于能愿動詞之前,其格式是“又+能愿動詞+動詞”。除了學習者沒有掌握好“再”“又”與能愿動詞的搭配外,還受到了母語負遷移的影響。烏語的“yana”一般放在動詞前,烏語的能愿動詞則放在動詞后,因此會出現上述偏誤。
2.與動詞搭配
(12)*花兒開又了。(翻譯題)
烏語:Gullar ochildi yana
詞譯:花兒 ? 開了 ? ?又
句譯:花兒又開了。
(13)*拿再一個,這里很多。(翻譯題)
烏語:Ol yana ?bitta, bu yerda juda ko'p.
詞譯:拿 再(又)一個 ?這里 ? ? 很 ? 多
句譯:再拿一個,這里很多。
以上偏誤是“再”“又”跟動詞搭配所出現的語序錯誤。在漢語中,重復副詞“再”“又”一般出現在動詞前;在烏語中,則是放在動詞前后均可。比如,在例(13)中,“yana(再)”既可以位于“拿”前,也可以位于“拿”后。因此,這種偏誤極有可能是受到了母語負遷移的影響。
3.與否定詞搭配
(14)*他昨天沒來上課,今天沒又來。(翻譯題)
烏語:U kecha darsga kelmadi, bugun yana
詞譯:他 昨天 ?課 ? 來不(沒) 今天 ? 再
kelmadi.
來不(沒)
句譯:他昨天沒來上課,今天又沒來。
(15)*這首歌唱完,咱們就再不唱了。(翻譯題)
烏語:Bu ashulani kuylab bo'lgandan keyin,
詞譯:這 歌把 ? ? ?唱 ? ? 完 ? ? ? ? 后
biz yana kuylamaymiz.
咱們 再 ? 唱不(沒)
句譯:這首歌唱完,咱們就不再唱了。
“再”在與否定詞搭配時,位置比較自由,在否定詞前后均可。不過,“再”的位置不同,所表達的意義也有所區別?!胺穸ㄔ~+再”通常表達一種客觀的陳述,表示對重復動作的否定;“再+否定詞”則表達了動作實施者的主觀情緒,表示動作永遠不重復,它所流露出的否定意味要強于“不再”。學習者往往無法辨別二者的區別,因此會出現這類偏誤。“再”在否定句中經常與副詞“也”構成“再也+不/沒”結構,表“永遠也不……”義,否定的語氣更加強烈,表示對動作重復或繼續的否定。“又”一般都位于否定詞之前。
(三)遺漏
烏語學習者在實際運用中,應該用“再”或“又”卻沒有使用,造成句子殘缺現象,產生了遺漏偏誤。例如:
(16)*他挑了,挑,終于挑中了一個。(翻譯題)
烏語:U tanlab,tanlab,oxiri bitasini tanlab oldi.
詞譯:他 挑 ? ?挑 ? 終于 一個把 ? 挑 ? 了
句譯:他挑了又挑,終于挑中了一個。
(17)*這么干下去,我受不了。(翻譯題)
烏語:Yana bunday davom etadigan bo'lsa,
詞譯:再 ? ?這樣 ? ? 繼續
men chiday olmayman.
我 ? ?受 ? ? 不了
句譯:再這么干下去,我受不了。
“又”在連接兩個相同的動詞時,第一個動詞后一般要帶“了”,而且后面必須要有表示結果的句子。烏語學習者之所以出現上述錯誤,主要原因是受母語的影響。在烏語中,例(16)和例(17)也可以不用表示重復義的副詞,這里的“再”和“又”表示語氣的強調。需要說明的是,在例(16)中,“又”的遺漏造成了語法錯誤;在例(17)中,“再”的遺漏雖然沒有造成語法錯誤,但強調語氣無法得以凸顯。
此外,通過這次測試,筆者還發現烏語學生出現了助詞“了”的遺漏。例如:
(18)*春天又來。(翻譯題)
烏語:Bahor yana keldi.
詞譯:春天 ? 再 ? 來
句譯:春天又來了。
例(18)遺漏了助詞“了”?!坝帧敝饕糜谶^去時,因此,在句中多與動態助詞“了”搭配,表示重復動作的已發生或已完成。出現此類偏誤與學習者沒有正確掌握“又”的時態用法有關。
四、“再”“又”的偏誤成因
導致第二語言習得者偏誤的成因是多種多樣的。本文主要從母語、目的語、教材、教學等方面,探究烏語學習者在習得“再”“又”過程中產生偏誤的原因。
(一)母語負遷移
對于烏語學生來說,漢語屬于第二語言,在學習的過程中,母語會對學習者產生很大的影響。母語對于第二語言習得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在習得第二語言的過程中,習得者會將所學的目的語知識與母語中相關或相近的詞匯、語法等進行對照,或者用母語注釋目的語知識。在烏語學生習得“再”“又”產生偏誤的原因中,母語負遷移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在烏語中,只有“yana”這個詞與漢語的“再”“又”相對應,因此,烏語學生往往將兩者相混淆,從而產生誤代偏誤。如:“*明天再是星期天?!睗h語的“再”和“又”雖然都能和能愿動詞結合,但是它們結合時所處的位置不同:“再”處于能愿動詞之后,“又”位于能愿動詞之前。而烏語的“yana”一般放在動詞前,烏語的能愿動詞放在動詞后。如:“*我再想去中國?!痹谂c動詞結合時,“又”可以形成“V+了+又+V”格式,“再”則沒有這種格式。烏語的“yana”也沒有這種格式。如:“*他挑了挑,終于挑中了一個?!?/p>
(二)目的語規則泛化
學習者把有限的目的語知識不適當地進行類推而造成偏誤,這種現象叫作目的語規則泛化。目的語規則泛化是高級階段時導致第二語言習得者出現偏誤的主要原因。中、高級水平的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漢語語法規則與較多的詞匯,因此,很容易將所學過的知識用類推的方法套用在所學的新知識上。“再”和“又”都是重復義副詞,它們在意義與用法上相近,同時又存在著很多的不同。由于烏語學習者一般對“再”和“又”的用法規則掌握得不夠全面、準確,所以經常出現誤代偏誤。例如:
(19)*你的洗衣機再壞了嗎?
如前所述,“再”“又”都跟能愿動詞搭配,但兩者所處的位置不同。烏語學習者往往對此進行不恰當的類推,誤以為“再”“又”跟能愿動詞結合時沒有區別,從而導致偏誤的產生。例如:
(20)*下個星期我再想去北京。
如果學習者未能很好地掌握“再”“又”的語用區別,在口語中的錯誤就會更加明顯與突出。筆者以前在教學實習中發現,烏語學生在日常口語交際中使用“再”“又”時,往往會出現偏誤。例如:在給初級班學生上課時,有一個學生經常曠課。有一次上課前點名,當叫到他的名字時,有五六位學生一起回答說:“*他再沒來。”筆者認為,產生這一偏誤的原因有兩個:一是教師在講授“再”“又”時,沒有能夠解釋清楚兩者的用法和區別;二是有可能教師講解很清楚,但是學生做“再”“又”的相關練習較少。因此,烏語學生對這兩個副詞把握不精準,運用不靈活。
(三)教材和教學
除了上述因素之外,外部學習環境也是導致學習者在習得目的語的過程中出現偏誤的重要原因。所謂“外部學習環境”,主要是指教學活動中的另一個重要角色——教師及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所使用的教材。
選擇好的教材是對外漢語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如果所選擇的教材不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必然會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各種各樣的偏誤。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國立東方學院使用了三套漢語教材:《新目標》(烏語版)、《漢語教程》(俄語版、英語版)和《博雅漢語》(俄語版、英語版)。
首先,這三套教材對“再”和“又”的釋義都不夠清晰、完整。例如,在《新目標》(第一冊,烏語版)中,對“再”和“又”只是解釋為“表示動作的重復”,而對“又”一般用于已然的情況、“再”用于未然的情況則完全沒有說明。在《漢語教程》(第一冊,英語版)中,將“再”“又”釋義為“again”。這種英文釋義會讓學習者產生兩者是同義詞、可以互換使用的誤解,從而造成誤代偏誤。
在《博雅漢語》(初級起步篇I,英語版)中,對“又”和“再”的解釋是:“又”表示重復,一般用于已發生的事情(Indicates repitition,usually of events that have already previously occured.)。例如:
(21)你昨天晚上又熬夜了嗎?
(22)昨天吃米飯,今天又吃米飯。
(23)今天又下雨了。
“再”表示在某一時間再做某事(時間+再V)(“time+再verb”,indicates that an action will be done at a later time.)。例如:
(24)現在郵局人很多,你一會兒再去吧!
(25)我現在還不去,半個小時以后再去。
由此可見,在這三套教材中,《新目標》《漢語教程》對“再”“又”的解釋過于簡單,不夠全面,容易誤導學生把這兩個副詞當作同義詞來使用。相對而言,《博雅漢語》既有釋義,又有舉例,比前兩本教材的設計更為合理,但它對二者在語義和語用上的區別,仍沒有解釋清楚。
其次,烏語學生使用的教材大部分都是俄語版或英語版的,只有一套烏語版的教材《新目標》,但大多數烏語學生看不懂俄語和英語的注釋,所以使用《漢語教程》和《博雅漢語》的烏語學生更容易出現偏誤。就此而言,筆者認為,應根據烏語的特點,結合烏語學生的學習實際,編寫符合烏語學習者的本土教材。在編寫教材時,編撰者應考慮使用者的漢語水平,按照學生的習得順序與知識點的難易程度對“再”“又”進行科學編排,選擇符合學生能力的、在漢語中較為常見的例句來對“再”“又”進行闡釋,使習得者在學習的過程中既不會產生畏難情緒,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己的漢語能力。
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也是教材的再創造者。雖然教材存在的問題可以通過教師的努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由于二語課堂上需要講解的內容很多,教師并沒有足夠的時間仔細講解所有的語法知識點。尤其是對初級階段的學生而言,即使老師把“再”“又”講得很詳細,學生也沒有能力來接受、消化、應用,反而會造成學生的困惑和抵觸。因此,教師要把這一語法點進行分階段的拆分教學,針對初、中、高級不同水平的學生,教授難易不同的語義和用法,從而形成階梯式、遞進式教學。
對外漢語的教學對象是第二語言習得者,他們大多為已經成年的學生,思維模式基本已經成型。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能只是簡單地扮演知識傳授者的角色,還要根據學生的年齡、學習態度、接受能力等,及時調整教學策略,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如果教學方法不恰當,往往會對目的語的學習產生負面影響,使學習者無法準確掌握目的語知識,從而導致偏誤的產生。
本文對塔什干東方語言學院和塔什干國立高中母語為烏語的學習者,進行了重復義副詞“再”“又”的語言測試,分析了測試語料中所出現的偏誤類型,探討了其偏誤成因。研究發現,烏語學習者由于母語負遷移和目的語知識不足等原因,在使用重復義副詞“再”“又”時,初、中級水平的學習者容易產生誤代和錯序偏誤,高級水平的學習者的偏誤率整體低于初級水平的學習者,他們的常見偏誤類型是錯序。這說明高級水平的學習者基本上掌握了“再”和“又”的時態區別,因此,很少產生誤代偏誤;不過,他們對“再”“又”跟能愿動詞搭配的把握還有所欠缺,因此,仍然會產生錯序偏誤。
參考文獻:
[1]陳雄辯.漢語副詞 “還” “再”“又”與泰語相關詞語對比分析及相關偏誤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2]金宣教.韓國留學生習得重復義“還”、“再”、“又”的偏誤分析[D].長春: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3]李曉琪.母語為英語者習得“再”“又”的考察[J].世界漢語教學,2002,(2).
[4]李曉琪.博雅漢語·初級起步篇I[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5]劉月華,潘文娛,故韡.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增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6]楊寄洲.漢語教程第一冊下(俄語版)[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9.
[7]葉鑫瓊.印尼學生學習重復義副詞“再/又”偏誤分析[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8]周小兵,朱其智,鄧小寧等.外國人學漢語語法偏誤研究[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7.
[9]Nosirova,S.A. & Hoshimova,S.A.Xitoy tili gramatikasi(漢語語法)[M].塔什干:東方學院出版社,2010.
[10]Sultanova,L.A. & Ziyomuhamedov,J.T.新目標·第一冊(烏語版)[M].塔什干:東方學院出版社,2009.
The Error Analysis of Chinese Adverbs “Zai(再)” and “You(又)” for Uzbek Native Speakers
Deng Shulan,[Uzbekistan]Kakharova Fatma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Abstract:Chinese repeated semantic adverbs “zai(再)” and “you(又)” correspond to “yana” in Uzbek, which is one of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acquisition for Uzbek native speakers. In this study, language tests are conducted on native speakers of Ukrainian language in Tashkent Oriental Language Institut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ypes and causes of errors based on the test corpus. It is found that the use of “zai(再)”and “you(又)” by Uzbek native speakers mainly leads to mixing up errors and misplaced errors, which is mainly caused by the negative transfer of their mother tongue, and they do not fully grasp the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of “zai(再)”and “you(又)”in Chinese, so insufficient knowledge of the target language also leads to these errors.
Key words:“zai(再)”;“you(又)”;Uzbek language“yana”;types of errors;causes of err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