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晉斌
(山西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32)
某路基寬度為26 m的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在K21+100—K23+668段地處山區,地貌單元內地形起伏變化較大,溝壑縱橫,初步設計階段該路段內設置3座橋梁跨越深溝,分別為K21+455一號中橋:3-25 m連續箱梁橋,橋位處最大填土高度22.9 m,橋位處設計流量為12 m3/s,橋梁設置由地形控制;K22+350一號大橋:6-25 m連續箱梁橋,橋位處最大填土高度30.2 m,橋位處設計流量為9.8 m3/s,橋梁設置由地形控制;K22+613二號大橋:6-25 m連續箱梁橋,橋位處最大填土高度29.6 m,橋位處設計流量為8.7 m3/s,橋梁設置由地形控制。
施工圖設計過程中,此合同段內箱梁考慮集中預制,預制梁場設在K18+615處路基左側,上述3座橋梁,箱梁運距較長,同時原設計運輸便道內新建一座超限檢測站,通過難度較大,且此3座橋梁橋下施工作業面狹窄,吊裝無法展開。若利用架橋機架設,必須等路基土石方工程完成后才能進行,工期延長,業主方對工期又提出了嚴格要求。
為方便施工,縮短工期,經現場調查并進行地質鉆探后,通過調整K21+100—K23+677段路基縱坡,降低橋位處的填土高度,優化取消該路段3座橋梁,設置涵洞后改為路基形式通過,并經過驗算保證去橋后路基穩定性滿足設計規范要求。
通過調整局部路段縱坡,K21+455一號中橋最大填方中心高由原22.9 m降至22.4 m(K21+445處),最大邊坡處填高29.34 m(K21+460處),去橋后在K21+445處設置1-4×3.5 m鋼波紋板通道兼排水。
K22+350一號大橋降坡后最大填方中心高由原設計30.2 m降至22.89 m(K22+330處),最大邊坡填高26.4 m(K22+350處),去橋后在K22+310處設置1-4×4 m鋼筋混凝土蓋板通道兼排水。
K22+613二號大橋降坡后最大填方中心高由29.6 m降至21.35 m(K22+603處),最大邊坡填高25.26 m(K22+613處),去橋后在K22+620處設置1-4×4 m鋼筋混凝土拱通道兼排水。
現選取K22+350一號大橋做穩定性分析計算。
一號大橋原設計大橋范圍為K22+275—K22+425段,此路段位于半山腰和溝中,屬縱、橫向陡坡路段,降坡后最大填方中心高由30.2 m降至22.89 m(K22+330),最大邊坡填高26.4 m(K22+350),地表0~10 m厚為Q2黃土,下為強風化泥巖與砂巖互層,K22+538處巖層產狀290°∠5°,視傾角2.0°。
選用最不利橫斷K22+357處橫斷面作為路堤堤身穩定性的典型計算斷面;選用K22+350處橫斷面作為路堤沿斜坡地基穩定性的典型計算斷面。利用理正巖土計算軟件,采用簡化Bishop法和不平衡推力法進行分析計算。根據《公路路基設計規范》表3.6.11高路堤與陡坡路堤穩定安全系數表中規定[1],路堤堤身穩定性、路堤和地基的整體穩定性采用簡化Bishop法,正常工況下安全系數取1.35,非正常工況I取1.25;路堤沿斜坡地基的穩定性采用不平衡推力法,正常工況下安全系數取1.30,非正常工況I取1.20。
2.2.1 路堤堤身穩定性驗算
路基段設計方案:填方邊坡0~8 m,坡率采用1∶1.5;8~20 m,坡率采用1∶1.75;大于20 m時每10 m設一級2 m寬平臺,坡率采用1∶2.0。
根據一號大橋地質鉆孔的試驗資料及類似填料的經驗參數,采用簡化Bishop法搜索最危險滑動面,計算安全系數。計算簡圖見圖1,計算結果見表1。

圖1 堤身穩定性驗算計算簡圖

表1 路堤堤身穩定性計算結果匯總表
2.2.2 路堤沿斜坡地基穩定性驗算
根據類似填料的經驗參數,采用不平衡推力法,分別計算不同工況下的剩余下滑力,若剩余下滑力小于0,則邊坡穩定安全系數大于1.30(1.20)。計算簡圖見圖2,計算結果見表2。

圖2 路堤沿斜坡3穩定性驗算簡圖

表2 路堤沿斜坡地基穩定性計算結果匯總表
驗算結果表明,二號大橋橋改路堤后,如果填料的快剪力學性質可以滿足計算所取用的參數,穩定性可以滿足規范要求。
a)通過選取典型斷面和經驗參數對橋改路后的路堤進行穩定性驗算,填料正常工況:γ=18.6 kN/m3、C=35 kPa、φ=23°;非正常工況I:γ=19.8 kN/m3、C=30 kPa、φ=21°。滑動面正常工況:γ=18.6 kN/m3、C=12 kPa、φ=20°;非正常工況I:γ=19.8 kN/m3、C=10 kPa、φ=19°。路堤的穩定性均滿足規范要求。
b)路基位于溝谷縱橫向陡坡路段,由于該段高填路基局部地表覆蓋1.0 m厚Q2dl土層,為了保證路基的穩定性,需將該覆蓋層清除后碾壓密實,然后再開挖臺階填筑路基。
c)地面橫坡陡為1∶5時,原地面開挖2~4 m寬的臺階,臺階底應有4%向內傾斜的坡度,其中K22+350—K22+390段陡坡開挖4 m寬臺階,其他段落開挖2 m臺階。
d)對地表為黃土的路堤清表后進行強夯,為保證路基壓實度及減少工后沉降,對于填土高度大于20 m的路基范圍,每填筑6 m強夯一次[2],同時要求高填土范圍內的壓實度在規范要求的基礎上增加1%。
e)在K22+350—K22+390段右側坡腳設3 m高M7.5水泥砂漿砌MU30片石護腳;路堤坡面采用拱形骨架+植草防護;路塹坡面采用2 m護面墻+植草防護。
f)需增加平臺排水溝、填方路基邊坡急流槽、邊溝急流槽、攔水帶、邊溝、盲溝及過水槽等相應的排水設計。
改路基后造價對比見表3。由表3可以看出,采用路基方案比采用橋梁方案的建安費節省約1 578萬元,路基方案需增加永久占地約23畝以及拆遷一些附屬的建筑物,但可以大大加快施工進度,減短施工周期。綜合比選,采用路基方案優于橋梁方案。

表3 橋梁與路基費用對比表
通過本文在設計過程中的以路基替代橋梁為例,對采用路基方案后的最不利斷面進行了計算與分析,并通過一定的工程措施保證了高填路基的穩定性。綜合考慮多種因素,采用路基方案更為合理。通過本文的對比可知,在地基相對穩定及不占用基本農田的情況下,公路建設過程中采用路基方案會更具優勢并節約造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