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慧敏,張錫成,鄧小鵬
(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6)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和“走出去”戰略的實施,我國工程設計企業積極響應號召,開始走向國際市場。目前全球經濟下行風險大,受到地緣政治危機和全球貿易戰等諸多影響,國際設計市場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國際市場的增長放緩帶來了設計企業間更加激烈的競爭,因此如何在競爭激烈的國際設計市場占據一席之地并保持發展趨勢,是每個國際設計企業需要關注的問題。通過了解目前國際設計市場的情況,將有助于從業人員和學者更好地把握該領域的發展變化,從而更準確地制定有利于企業發展的策略。本文根據 ENR 歷年數據,對 ENR 設計商 225 強進行全方位的分析對比。
近幾年來,受政治動蕩、油價上漲以及全球貿易戰的影響,國際設計市場遭遇多重打擊,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當前全球新冠疫情的大爆發更給國際設計市場帶來巨大的沖擊。從圖1 可以看出,過去 10 年間,ENR 設計商 225 強企業的經營狀況存在較大波動。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業務收入均呈現“增長——下降——再增長”的變化趨勢,并在 2019 年實現新高,分別為 723.1 億美元和 922.1 億美元,總業務收入為 1 645.2 億美元,同比增長了 5.58 %。然而,盡管海外收入連續 3 年實現正增長,與 2018 年 718.8 億美元的海外收入相比,225 家設計商在 2019 年僅實現 0.60 % 的增長,國際設計市場表現疲軟。導致海外收入出現疲軟跡象的重要原因是去年排名第 10 的美國企業 Fluor 未參與調查。

圖1 2010~2019 年 Top 225 設計商經營情況
表1 所示為 2014~2019 年 ENR 225 設計商的盈虧情況。由表1 可知,近 6 年內,無論在國際市場還是國內市場,盈虧企業的數量均出現明顯變化。2017 年,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的盈利企業數量均達到最大值,分別為 148 家和 160 家,隨后 2 年持續下降。2019 年,131 家設計商在國際市場上獲得盈利,132 家在國內市場上獲得盈利,與 2017 年相比分別減少 17 家和 28 家,企業盈利情況并不穩定。此外,2019 年,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的虧損企業數量均達到最小值,分別為 15 家和 20 家,與 2018 年相比分別減少 17 家和 10 家。由此可見,國際設計市場的不確定性導致了國際設計商經營的不確定性。
與 2018 年相比,2019 年 Top10 設計商的排名變化不大,有一半的企業排名保持不變。來自英國的 WOOD 公司自 2018 年起參與調查后,一直穩居榜首。同時,來自加拿大的 WPS 公司仍然位居第 2 名,但與 WOOD 公司的營業額差距略有增大。來自澳大利亞的 WORLEY 公司由 2018 年的第 7 名上升為第 3 名,其營業額增長率高達 92.07 %,是 Top10 中增長率最高的設計商,發展態勢良好。2018 年排名第 4 的美國企業 AECOM 和排名第 5 的荷蘭企業 ARCADIS 的名次在 2019 年發生了互換,AECOM 公司的營業額有所下降。來自美國的 JACOBS 公司排名下降最多,由 2018 年的第 3 名下降為第 7 名,其營業額下降幅度也最大,由 2018 年的 42.44 億美元下降為 28.44 億美元,增長率為-32.99 %。丹麥企業 RAMBOLL 首次進入 Top10。此外,Top10 國際設計商仍以發達國家為主。由表2 可知,除阿聯酋外,入圍 Top10 的設計商均屬于發達國家,其中加拿大占 3 家,這種趨勢在短期內難以發生改變。除美國企業外,設計商的業務以國際業務為主,國際市場營業額占總營業額的比重均超過 80 %,國際化程度高。
2019 年,在交通運輸領域,排名第 1 的仍然是WSP 公司,并上榜房屋建筑、電力、水利以及有害廢物處理領域 Top10 名單,排名分別為第 3、第 3、第 8 和第 7。國際市場營業額排名第 1 的 WOOD 公司在石油化工和工業領域仍然保持第一,并在電力、排水/廢棄物、有害廢物處理、水利以及制造業占據重要地位,表明 WOOD 公司的發展較為多元化,有助于降低經營風險[1]。在傳統的房屋建筑領域,ARCADIS 企業仍然位列第一,其在石油化工、工業、有害廢物處理、水利和制造業領域也具有較大的市場份額。在電力領域,中國設計商的表現較為突出,排名第 1 和第 2 的分別是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和中國能源建設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工程建設公司首次上榜并排名第 7。水利和有害廢物處理領域的第 1 名發生變化,分別為 TETRA TECH 和 RAMBOLL GROUP A/S。排水/廢棄物領域的第一名仍然是 STANTEC 公司,其在交通運輸、有害廢物處理、房屋建筑和水利領域的業績也較好。在制造業領域,來自印度的 LARSEN & TOUBRO 公司排名第 1 ,但在其他領域未進入 Top10。

表1 2014~2019 年 Top 225 設計商盈虧情況 家

表2 2018 年和 2019 年 Top10 設計商表現對比
大型國際承包商往往涉足多個行業領域,通過多元化提升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并鞏固市場地位。在 Top10 設計商中,分別有 6、4、8、4、5、7、8、5、3 家入圍交通運輸、石油化工、房屋建筑、電力、工業、水利、有害廢物處理、排水/廢棄物以及制造業 Top10 名單。此外,在上述 9 個領域中,行業 Top10 設計商的收入占行業總收入的比重均較高。由此可見,國際設計市場集中度較高,并且發達國家在國際設計市場上具有壟斷優勢。
2019 年,Top10 設計商的國際市場業務收入為 347.90 億美元,占國際市場業務總收入的 48.11 %,與 2018 年相比增長了 3.34 %。Top10 設計商的平均規模為 34.79 億美元/家,是 225 家設計商平均規模的 10.8 倍,表明國際設計市場具有很高的集中度。
從圖2 可以看出,來自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的 168 家企業進入 Top225 設計商名單,其國際市場業務收入高達 628.61 億美元,占國際市場總業務收入的 86.87 %。相比之下,發展中國家只有 57 家企業進入 Top225 設計商名單,其中有 24 家為中國企業,共實現國際市場業務收入 95.03 億美元,只占國際市場總業務收入的 13.13 %。從企業規模來看,加拿大的企業規模為 22.09 億美元/家,遠超過其他國家。發達國家的企業規模為 3.74 億美元/家,而發展中國家的企業規模為 1.67 億美元/家,不足發達國家的 1/2。與 225 家國際設計商平均規模相比,發展中國家的企業規模也只達到 1/2 水平。由此可見,發達國家在國際設計市場占據壟斷地位,發展中國家的競爭優勢較弱。

圖2 2019 年 Top225 設計商市場平均規模
ENR 將國際設計市場劃分為十大行業市場,包括交通運輸、石油化工、房屋建筑、電力、工業、水利、有害廢物處理、排水/廢棄物、制造業以及電信。從行業收入占比來看,可以將國際設計市場劃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包括交通運輸、石油化工和房屋建筑三大行業,其行業收入占比均超過 15 %,是設計市場的傳統優勢行業;第二層次包括電力和工業行業,其行業收入占比在 5 %~15 %;第三層次包括水利、有害廢物處理、排水/廢棄物、制造業和電信行業,其行業收入占比低于 5 %。

表3 2018 年和 2019 年國際市場 225 強設計商行業市場分布對比
盡管 2019 年國際市場營業額實現了正增長,但是有 7 個行業的市場營業額出現下跌,并且水利、有害廢物處理、排水/廢棄物、制造業和電信行業的下跌幅度均超過 10 %。只有交通運輸、石油化工和電力行業實現正增長,表明上述 3 個行業在過去一年中的發展態勢良好。此外,由表3 可知,除電信行業數據缺失外,2019 年各行業 Top10 的國際業務收入占各行業總國際業務收入的比重均超過 50 %,其中,有害廢物處理行業超過 90 %,石油化工行業超過 80 %。在國際設計市場上,不到 5 % 的設計商占據了超過 60 % 的市場收益,剩下 95 % 以上的設計商只占有不到 40 % 的市場收益,市場壟斷現象依然嚴峻。
ENR 將國際設計市場劃分為七大區域,包括歐洲、亞洲/澳洲、美國、中東、加拿大、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表4 所示為 2018 年和 2019 年國際市場 225 強設計商區域結構。從區域收入占比來看,可以將國際設計市場劃分為 3 個層次。第一層次包括歐洲、亞洲/澳洲、美國和中東區域,其收入占比超過 82 %。其中,歐洲區域以 25.84 % 的市場份額位列第 1,其后依次為亞洲/澳洲(22.20 %)、美國(21.35 %)和中東(12.88 %)。長遠來看,亞洲市場存在很大的發展潛力[2];第二層次包括加拿大、非洲和拉丁美洲區域,其收入占比超過 15 %。其中,加拿大排名第 5,其市場份額為 8.17 %,非洲和拉丁美洲分別以 4.77 % 和 4.43 % 的市場份額排名第 6 和第 7;第三層次包括加勒比地區和北極洲/南極洲,其收入占比不足 1 %。在七大區域市場中,歐洲、中東、加拿大、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市場收入均出現下降,其中非洲市場下降最為顯著(-16.38 %)。美國市場在 2019 年增勢明顯,市場營業額比 2018 年增長了 16.26 %。此外,2019 年各區域 Top10 的國際業務收入占各區域總國際業務收入的比重均較高,尤其是美國市場。這表明在各個區域市場上,都有一些頂級國際設計商占據較大的市場份額,這些頂級設計商都具有自身的區域優勢,相比之下其他國際設計商的市場發展空間受限。
2019 年,中國設計商仍然有 24 家入圍 Top225 榜單,但國際市場營業額自 2016 年以來首次出現下降,由 2018 年的 51.07 億美元下降至 42.94 億美元,同比下降了 15.91 %,市場份額占比由 2018 年的 7.1 % 下降至 5.9 %(見表5)。入圍 Top100 榜單的中國設計商數量也出現下降,由 2018 年的 13 家減少到 11 家,但最佳排名不斷提升,由 2014 年的第 30 名上升到第 12 名。從企業規模來看,2019 年中國設計商的規模也出現下滑(1.79 億美元/家),低于 2017 年(1.90 億美元/家)和 2018 年(2.13 億美元/家)的企業規模。與市場平均規模相比,中國設計商的表現仍然有待提高。中國設計商規模低于市場平均規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發達國家更早進入國際設計市場,在國際設計市場已經形成競爭優勢和壟斷地位[3],中國設計商作為后來者,在發展中容易遭遇更多的壁壘和障礙,規模的形成和發展相對較慢。

表4 2018 年和 2019 年國際市場 225 強設計商區域市場分布對比

表5 近 6 年進入國際設計市場 225 強的中國設計商
從區域結構來看(見表6),中國設計商的業務主要集中在亞洲、非洲和中東地區,2019 年中國設計商在上述 3 個區域共實現營業額 35.89 億美元,占國際總營業額的 83.59 %。其中,亞洲市場是中國設計商最主要的市場,收入占比為 64.81 %,其后依次為非洲(9.81 %)和中東(8.97 %)。值得注意的是,2019 年中國設計商在加拿大市場上的營業額是 2018 年的 3 倍,表明中國設計商在拓展加拿大市場上有所進步。從區域市場份額來看,2019 年中國設計商在亞洲市場所占份額最多(17.3 %),其后依次為非洲市場(13.1 %)、中東市場(4.1 %)。 然而,與 2018 年相比,中國設計商在亞洲(19.2 %)、非洲(15.7 %)和中東市場(6.9 %)所占份額均呈下降趨勢。此外,2019 年中國設計商僅入圍亞洲、非洲和拉美/加勒比區域的 Top10 榜單,分別有 2 家、1 家和 1 家。
從行業結構來看(見圖3),中國設計商的業務主要集中在電力(70.53 %)、交通運輸(15.39 %)、工業/石化(4.79 %)和房屋建筑領域(3.26 %)。除電力、水利和制造業外,中國設計商的行業營業額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從行業市場份額來看,2019 年中國設計商在電力行業所占份額最多(35.73 %),其后依次為電信(18.82 %)和交通運輸(3.78 %),在其他行業所占份額均不足 3 %。同時,2019 年僅在電力行業 Top10 榜單中有 3 家中國設計商。由此可見,雖然交通運輸、工業/石化和房屋建筑是中國設計商的主要優勢行業,但是中國設計商在這些行業市場上并沒有獲得較大的市場份額,存在較大的增長空間。因此,中國設計商在保持傳統優勢行業的競爭力外,應當不斷提高在其他行業的競爭優勢,以適應國際設計市場的多樣化發展趨勢,擴大市場份額。

表6 中國設計商在各地區的市場份額

圖3 2019 年 Top225 中中國設計商業務分布
表7 所示為 2019 年入圍 ENR225 的中國設計商名單。與 2018 年相比,排名上升的有 6 家,排名下降的有 16 家,還有 2 家為新上榜企業。排名上升的 6 家企業分別為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工程建設公司、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水利電力對外有限公司、中國冶金科工集團有限公司以及中國冶金科工集團有限公司。其中,中國冶金科工集團有限公司排名上升最快,由 2018 年的 173 名上升為 112 名,位次前進了 61 位。中國有色金屬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為新上榜企業。從上榜名單中可以看出,大多數中國設計商海外市場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小于 30 %,國際化程度較低,反映出國內很多大型設計商還沒有“走出去”。此外,榜單中很多企業都具有較強的國際承包能力,然而設計能力卻較弱,反映出中國企業承包能力和設計能力的不匹配、不均衡。
國際大型設計商的國際化程度普遍較高,更注重業務的多元化,在多個行業領域內均具有較大的市場份額。例如,加拿大 WSP 公司 56 % 的國際收入來自交通運輸行業,22 % 來自房屋建筑行業,10 % 來自電力行業,并廣泛涉足水利、排水/廢棄物、工業/石化等領域。相比之下,中國設計商的國際化程度較低,業務集中度較高[4]。以排名第 24 的中國能源建設股份有限公司為例,99 % 的國際收入來自電力行業,僅略有涉及房屋建筑和電信行業。單一的業務結構不利于企業規避經營風險和提高競爭力。發達國家的業務主要集中在低風險、高利潤的歐美市場,以高附加值業務為主。例如,美國承包商在加拿大占有 54.5 % 的市場份額,在歐洲占有 21.9 % 的市場份額。而中國承包商在亞洲、非洲和中東的業務較多,且市場份額均低于 20 %。較低的市場份額不利于鞏固企業的市場地位。此外,與國際大型設計商相比,中國設計商的技術創新有待提高[5]。中國設計商需要逐步擴大業務范圍,優化業務結構,并增強技術創新能力和綜合管理能力,以更好地發展國際業務。

表7 2019 年國際市場 225 強中的中國設計商
根據 ENR 公布的相關數據,本文首先介紹了國際設計商 225 強的收入和盈虧情況,然后對國際設計商 Top10 排名變化和企業規模進行分析,接著對市場結構進行研究,最后對中國設計商從整體概況、排名表現情況和中外設計商對比 3 方面進行詳細解讀。研究結果表明,雖然受諸多因素影響,國際設計市場存在不確定性,但是 2019 年 225 強國際設計商收入仍然保持了 5.58 % 的增長,但是海外業務收入疲軟,僅實現 0.60 % 的增長。同時市場集中度高,發達國家具有明顯的壟斷優勢。而中國企業在 2019 年則表現不佳,海外收入出現了顯著下滑,跌幅達到 15.91 %。同時入圍 225 強的中國設計商數量已經連續 4 年保持在 24 家,雖然最佳排名提升至第 12 位,但是入圍 100 強的企業數量再次出現下跌,行業分布和業務范圍方面仍然有待完善。近 4 年來 225 強國際設計商收入雖然仍保持增長,國際市場也呈現比較好的發展態勢,但是受地緣政治和貿易保護主義影響,特別是 2020 年新冠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必將給國際設計市場的發展帶來更多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