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樂年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消化科前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國家級名老中醫,中央干部保健會診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擅長上消化道潰瘍病、慢性胃炎、慢性結腸炎、克羅恩病、反流性食管炎等消化系統疾病的診治。

張雪清
國家級名老中醫周樂年學術繼承人。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壓力大,很多人身體上都會出現“虛”的表現,比如頭暈頭痛、腸胃不適、畏寒怕冷等,而有這樣一位專家,年近7旬,從醫50多年,是國家級的名老中醫,患者送給他一個稱號,周三服。也就是說,就算對于難治性的疾病,他開三服藥即可緩解。他尤其擅長補“虛”,調整人體不平衡的陰陽狀態,他就是周樂年。那么對于常見的虛癥,他有哪些好的治療方法呢?對于補“虛”好藥人參,在吃的時候又該注意些什么呢?
周老解釋,如今人們普遍氣虛是有原因的。首先是社會老齡化,老年人即使沒有基礎疾病整個生理狀態也是虛的;其次,現在人們沒有被迫的體力勞動,也缺少主動的體育鍛煉,而生命在于運動,不運動就會出現體質下降的情況;還有,如今社會發展快,科技爆炸,高科技、復雜的東西越來越多,人每天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去應對復雜事物和信息,這樣的工作對人的正氣是有一定消耗的。
總的來說,中醫認為氣虛的發生原因有三:①飲食不節,就是暴飲暴食,或者因為工作忙了不按時吃飯,尤其是司機和特殊工作者,時間長了就會造成脾氣虛;②工作太疲勞,消耗氣血,造成氣虛;③作息不規律也能引起氣虛,晝伏夜出,對身體有損傷,比如護士、紡織工人連上一個星期夜班很容易造成氣虛。
氣虛自然就需要通過一定方法去彌補,中醫多用最為經典的“補法”來起到扶正固本的作用。它能夠把人體內五臟六腑的功能修復調動起來,讓機體自己產生正氣。但是根據每個人情況不同,補法也各有差異。

現在進補很流行,如今很多人為了強身健體,不管不顧地開始大補。周老提醒,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補。中醫強調個體化。補之前要注意以下幾點:①沒有虛不要補;②鑒定體質確定哪一種虛再針對性地補;③累不等于虛,只要休息能緩過來就不是虛,自然也不能盲目進補。
對于不同的虛證要用不同的補法,根據中醫分類,可以把虛證分為氣虛、血虛、陰虛、陽虛,四大類。而在這四類當中,氣虛比較常見。很多人到后期是陽虛、血虛、陰虛中都夾有氣虛證。
周老告訴我們,氣虛的癥狀總體是比較易于辨別的。主要為①面色晄白、缺少紅潤;②精神不振、動則疲勞;③少氣懶言、語氣低微;④喜暖畏寒、喜靜懶動;⑤咳嗽氣短、動則氣促;⑥不思飲食、胃脹或痛;⑦腹脹腸鳴,腹瀉或便難;⑧胸悶心悸或有胸痛。
周老認為,只要具備前四項中的兩項,并有后四項的一項,即可判斷是氣虛,就需要補氣。用通俗的話說,比如一天到晚總感覺渾身沒勁,懶得動,干什么都沒動力,稍微活動后就覺得疲倦;而且覺得頭腦不夠清爽,頭昏;臨床上也常聽到年輕的病人來看病時說:大夫,我每天都很累,累得回家都不想說話,對什么事都淡漠犯懶。這就是典型的氣虛。
如果不加注意氣虛時間長了,氣的升舉力量減輕了,清陽下陷,就容易氣陷,發生胃下垂、子宮下垂、脫肛等。氣虛久了,會出現不固的現象,二便不盡,經常聽到患者講,解大便時總是解不干凈,這便是氣虛不能藏腎精的表現。氣虛反應在生殖系統上,男性易出現滑精早泄,女性則是月經、白帶過多,還有就是滑胎,即現代醫學中的胎停育。
從臟腑的角度來說,氣虛較多見的是脾氣虛、肺氣虛、心氣虛這三大類:
脾氣虛:主要表現為氣虛癥狀中的不思飲食,胃脹或痛,腹脹腸鳴,腹瀉或便難
肺氣虛:主要表現為氣虛癥狀中的咳嗽氣短,動則氣促
心氣虛:因為心主要的功能是主管一身血脈,血為氣宅,氣載于血中,推動血液運行全身,心氣虛弱則推動血液無力,出現多種心血管功能障礙,出現胸悶心悸等癥狀。
補中益氣湯在中醫補益方劑中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時至今日臨床應用極為廣泛。這個千古名方出自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之手。金末元初,李東垣出身富貴之家,少年時卻以潔身自好、品行端莊而聞名于鄉里,更是立志于學醫救人,為世人解疾苦,創立補土學派,終為一代名醫。
在距今近800年的金元時期,補中益氣湯在南宋末年的戰亂中應運而生。1232年,蒙古大軍南下滅金,汴梁城被圍半年之久,城中斷糧多日。當城破之后,城內的居民卻突然開始大量死亡,醫生們認為這是瘟疫引起的外感病爆發,并按治療瘟疫的方法醫治百姓,可是并沒有控制住病情,三個月下來,幾乎有一百萬人喪命。李東垣當時身居汴梁,他認為這個病不是瘟疫傷寒等癥,而是脾胃受損引起的內傷,他將自己配置的藥丸發放給百姓,果真活人無數。于這次大劫難中,李東垣也建立了自己的脾胃學說、補土理論,更發明了沿用至今的“補中益氣湯”

周老現場也對“補中益氣湯”做了解釋,這個千古名方中蘊含了很多的醫理。原來方子中寫的人參,古代的人參用的是黨參替代,人參和生黃芪,既有補氣的作用,而且有補氣使氣上升的傾向。白術補氣還兼有燥濕的作用。因為氣虛以后,運化無力,容易水濕停滯,會出現大便稀或者是水腫,此時配上燥濕的白術堪稱絕妙。甘草在中藥配方時經常被稱為“國老”,體現其專門調和、解決諸藥之間矛盾的功效。甘草可以減輕藥的烈性和毒性,可以調和各種藥,共同完成方子的作用。因為氣要靠血承載的,血為氣之宅,所以加了當歸。當歸可以使氣得到補充而又不至于耗散。人體之氣是主要以上升為順,下行為逆,所以加了升麻和柴胡用于和氣、升氣,同時可以作為解表的藥辛涼解表。
補中益氣湯的成藥——補中益氣丸,市面上可以買到的。氣虛比較重的人,可以每天服用,一天兩次,每次6~9克。氣虛比較輕,只是為了保養用,可以兩天吃一次或者吃3~6克。
小竅門:很多人會吃大棗來補氣補血,但是大棗吃多了瘀滯在體內容易胃不舒服,這時候可以陳皮泡水代茶飲來緩解。
另外,如果要解決氣虛的問題,也可使用外治法——艾灸足三里,達到補氣效果。可以使用隨身灸,將艾條剪到2~3厘米放入盒內,點燃艾條,蓋上蓋子。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調節火力大小,再將盒子裝到隔溫袋里,放置在脾俞穴或者足三里穴處。

足三里
足三里穴屬足陽明胃經,也是胃經的合穴,也是胃的下合穴。三里,指長度及人身上中下三部之里。以其與外膝眼的距離長度及通乎三焦之里而言。《黃帝內經素問·針解》:“所謂三里者,下膝三寸也。”
同時,“三里”的含義也包括了理上、理中、理下。有醫家認為,足三里與手陽明之手三里穴上下相應,對三焦在里諸病無所不包,可以互觀。《黃帝內經·素問》有言:“天樞以上,天氣主之;天樞以下,地氣主之。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足三里可以治療腹部上中下三部諸癥,足以謂之“三里”。
【定位與取穴】位于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取穴時找到腿膝蓋骨外側下方凹陷往下約4指寬處即為此穴。或是用手掌心放在膝蓋的頂部,五個手指朝下,中指的頂端向外一個手指寬度的位置即為足三里穴。

【功效與主治】生發胃氣、燥化脾濕、健脾和胃、扶正培元、通經活絡、升降氣機。足三里主治脾胃、心神、胸肺、少腹、下肢等疾患:如脘腹脹滿、口苦無味、惡心嘔吐、納呆、胃脘疼痛、噎嗝吐血、四肢腫脹、便秘、驚悸怔忡、胸脅滿痛、中風、咳嗽、痰飲、喘息、虛勞、咯血、瘧疾、小便不利、遺尿、疝氣、諸虛、耳聾、脫肛、婦人臟躁、妊娠惡阻、赤白帶下、痛經、寒濕腳氣、膝痛、下肢瘺蹙、足脛酸痛等。凡真氣不足、臟器虛憊、五勞七損、羸瘦虛乏等癥皆治。
人參分為兩大類:野山參和園參。野山參價格昂貴;園參是栽培的。在常見的補氣藥材中,有這樣的花魁三姐妹:大姐人參、二姐西洋參、三妹紅參。臨床上常用更為經濟的黨參代替人參,益氣補血,但是補氣效果沒有人參好。
西洋參又叫花旗參,主要產于美國和加拿大,其味甘、微苦、性涼,能補氣兼養陰,清火生津,為清補保健之妙品,凡是用人參而不耐人參之溫者,都可用之。以西洋參代替人參,則使養陰之力增強,激烈活動時疲勞乏力,口渴、出大汗者服用。戲曲、歌唱家、教師、演員常飲,有益于保健嗓音和補氣。可以灌成膠囊服用,也可以嚼服,每天五片。但是專家提醒,氣有余便是火,如果出現口干、鼻出血的情況,就說明補過量了,就要減量或者停止服用。
紅參是由人參炮制而成的,紅參比人參的性味更溫熱一些,大補元氣、生津安神還能抗癌,有控制疾病、防止疲勞、增強免疫力等方面的功效。還有一個很好的功效便是適合女性來補血。它非常適合女性朋友食用,尤其對于月經過多、怕冷的人用高麗參或者紅參效果比較好。
最常見的使用方法是燉煮,無論是中藥湯劑還是湯食藥膳都是將人參燉煮來發揮藥效。周老提醒大家,最好用燉罐來燉人參,一定要注意不能讓容器跑氣,所以一定要有蓋子蓋著。而且要選擇小燉罐,一次燉煮10克左右的人參。放入人參后加入少許水。因為人參比較硬,可以到藥店去切片或者蒸過之后切片。上班族沒有條件燉,也可以用保溫瓶,用滾燙的開水泡參片,記得將蓋子旋緊,悶上半個小時后再開始喝,有效成分才能泡出來。

張雪清醫生總結道,只要有氣虛的癥狀,以上參類可以根據自己體質來選配服用。比如氣虛畏寒的人,可用高麗參或是紅參。每次用5~6片;氣虛怕熱、容易上火的人選擇西洋參,一次可以用十幾片;單純的氣虛用人參,白曬參用15克,即10片左右。如果是氣虛癥狀比較重的,可以天天喝。氣虛癥狀比較輕的,一周服用1~2次。
除了人參,大家都知道鴿子是一種補養效果很好的食材,很多手術、產后的人都會服用一些鴿子湯、肉來彌補消耗的氣血。張雪清醫生介紹,鴿子確實營養豐富,很適合補養身體。鴿子肉又被稱為“動物人參”,補氣可以多吃鴿子肉。俗話說,“一鴿勝九雞”,鴿子肉可以補氣補陽,它含有的蛋白質多而脂肪非常少,也是補氣不錯的食療選擇。
(編輯? ? 車? ? 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