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森田
摘 要:經營性事業單位有其行業的特殊性,既肩負行政職能,又肩負經營職能。經營性事業單位經營管理中,國有資產能夠提供必要的支持保障,需要嚴加管控。縱觀目前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情況,依舊有少數漏洞存在,影響了國有資產使用效率,降低了國有資產的管理效益和社會效益,存在潛在的國有資產流失問題。本文在分析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意義的基礎上,指出了管理中面臨的問題,并探索了針對性的優化策略,期望能為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水平的增長提供幫助。
關鍵詞: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思考
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國有資產發揮著重要的基礎保障作用。而處于特殊行業的事業單位,為達成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目標,提高國有資產管理的綜合效益,面臨了一系列更嚴峻的挑戰,需深入探尋國有資產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發現行業資產的特點,同時積極思考完善策略,以便促進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國有資產綜合效益的提高。
一、經營性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的意義
經營性事業單位是因國家和社會的需要而產生,存在的初衷是服務社會,其經營職能屬于附屬職能,是事業職能的“衍生品”。事業單位國有資產是確保其有效運行的基礎保障,必須加強其國有資產管理工作,否則經營性事業單位將無法生存和發展。在實際工作中很多經營性事業單位運行主要依靠的就是設備。如廣播電視行業運行靠的就是電子產品設備,離開了這些設備就無法運行,并且一旦出現問題,影響的不僅是經濟效益,更多是社會效益。經營性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無論從哪個角度講都有其重要意義,加強經營性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不僅有助于單位經營質量的提高,并為其創造一定的價值,更有助于事業服務職能的履行。
國有資產管理的高效與否,與事業單位經營能力之間關系密切,是事業單位服務水平、履職能力得以實現的關鍵。不僅能為單位經營的穩健性提供保障,同時對單位今后經營發展方向構成直接影響。所以經營性事業單位應以其行業性質特點看待國有資產,并注重國有資產管控力度的加強,全方位推進國有資產效益的提高,從而實現經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的目的。
二、經營性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面臨的問題
1.國有資產管理意識不強
經營性事業單位是一個較為特殊的行業,既肩負著政府行政事業職能,又肩著經營創收職能,這也是日常工作重點和業務的核心,既重視又重要。相對于國有資產管理則往往缺乏足夠的管理意識。可由下述兩方面概括:
其一,對國有資產管理認識不足,存在資產管理認識誤區。普遍認為國有資產管理是某個人或某個部門的事情,與自己無關。面對國有資產,相關部門或管理人員在資產管理工作中缺乏積極性,嚴重影響了國有資產的管理效益,有管理力度不足的問題存在。
其二,在國有資產管理中財務部門、管理部門及關聯人員在職能履行方面不到位。因單位本身對國有資產管理工作重視不足,財務部門、管理部門及關聯人員也就忽略了自身職能的履行,以致單位財務管理或財務報告中時常會有“資金信息多、資產信息少”的局面出現,單位全體人員難以客觀認識資產管理,這樣也就導致國有資產使用及監管的效率與力度存在不足,進而對單位的經營及發展構成一定影響。
2.資產管理規范性缺失
經營性事業單位因行業性質不同,其資產性質也不同,往往在具體開展的資產管理工作中,也有系統性或規范性缺失的情況存在,影響了國有資產使用效率、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經營性事業單位可持續健康發展目標的實現也因此受到阻礙。規范性缺失則由下述兩方面形成。
其一,經營性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中存在會計核算規范性缺失的問題。因相應資產臺賬、資產信息化數據平臺及資產定期盤查制度切實完善程度不夠,細化不到位,因此單位在資產使用中難免會有資產流失或損毀的情況出現,而單位在開展資產核算工作時也會出現規范性缺失的問題,最終導致單位資產核算規范性差、流于形式。
其二,事業單位資產管理與財務管理工作欠缺足夠的溝通對接效率。之所以有此類情況產生,多是因為事業單位“資產、財務獨立運行”的存在,資產管理和財務核算工作隸屬于不同部門,資產管理也就無法將有效的信息基礎反饋給財務核算使用,影響了資產變化情況入賬的及時性,最終難以為資產管理工作的規范性提供保障。
3.資產管理監督不嚴格、不到位
監督能夠保障各項制度嚴格落實,但在實際工作中往往缺乏有效監督,經常會出現國有資產管理制度、辦法、管理文件成為擺設,監管不嚴格、不到位的現象。在經營性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中,監督科學性和有效性的缺乏,所構成的影響主要由下述兩方面組成。
其一,事業單位管理層對資產管理工作重視程度不夠,認為資產管理是各基層部門自己的事,在日常經營管理中也沒有過多關注資產使用配置或清查等工作事項,從而容易引發國有資產安全性與完整性不足、國有資產存量不清的問題。
其二,在國有資產報廢處置上,存在隨意性,只考慮部門利益,不考慮全局利益和綜合利益。如電子設備更新換代快,但不能簡單報廢處置,需考慮它的再利用價值,否則不僅降低了資產使用效率,同時也變相降低了資產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三、經營性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優化思考
1.積極宣傳,提高國有資產管理意識
經營性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與事業單位整體健康發展存在關聯,不僅需單位領導層重視,更是每個部門及全體人員都需要引起重視的工作。所以,單位需要以上行下效的態勢開展宣傳工作,促成聯動機制的形成,將“全員參與”的愿景付諸實踐。具體來說,首先要明確經營性事業單位的資產是國有資產,提高員工的認識程度。其次,適時組織國有資產管理相關人員進行行業間學習交流活動,通過交流發現問題和不足,不斷提高國有資產管理水平和管理意識。最后,落實管理人員晉升機制、獎懲制度的構建,同時加大監督管理力度,賦予管理人員管理國有資產的榮譽,激發他們工作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使其能夠自主參與和本單位相適應的資產管理方法及制度的探索中。
2.提升國有資產管理規范性認識程度
經營性事業單位運轉及履職中,國有資產管理規范屬于重要的制度基礎,故而事業單位所有人員需要充分認識國有資產管理規范性并積極展開學習,深入研究資產管理關鍵環節規范性。具體來說,規范性認識的提升可由下述三方面內容進行總結。
其一,在建立健全資產管理規范性制度、辦法中,提高相關內部管理制度、辦法的務實性、完整性、銜接性和可操作性的認識程度。實現國有資產從采購、使用維護、報廢處置管理制度全覆蓋,且部門間管理實行無縫銜接。事業單位所有人員都應當積極學習、深入了解身邊使用的國有資產和所管理的國有資產,提高全員規范性認識程度,從而為日后國有資產管理務實操作奠定堅實的制度保障和人文保障,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和綜合效益的提高。
其二,加大國有資產采購、使用、處置等環節審批程序及執行監督完善力度。單位需要將“不授權即采購、使用、處置”的資產管理現象全面杜絕,保障各項國有資產的采購、使用、處置都經過了審批程序,并且單位財務部門及所有人員也應當對審批授權進行監督,為資產采購、使用、處置的執行提供透明性、規范性保障。
其三,國有資產使用管理部門對所管理使用的國有資產進行定期保養維護,確保資產設備的正常運行,提高資產設備的利用率和使用壽命。報廢資產由專業人員確認后轉入報廢程序,同時研判是否有再利用價值,包括捐贈和收藏等。這樣一來,即可確保資產效益最大化,又能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目標的實現。
3.建立健全資產管理監督機制
其一,單位內部構建具有較強獨立性的審計機構,以國有資產管理為對象實施全過程內審,將國有資產采購、配置、使用及處置等環節納入審計范疇,監督審計國有資產采購合同手續、工程招投標手續、政府采購審批手續、資產報廢處置等手續是否齊全合規合法等。
其二,建立專業部門對資產綜合效益的評價監督機制。對資產采購、使用、報廢處置等各環節實行綜合績效評價,尤其是電子產品設備,更新速度快,其技術壽命、使用壽命和財務折舊年限都不同步,必須由專業部門來鑒定后拿出具體意見,確定是否更新、是否仍存在一定使用價值可由部門使用或捐贈、是否具有收藏價值等,充分挖掘國有資產的綜合效益,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發生沖突時,確保社會效益。在提高國有資產綜合效益的同時,也能避免和減少潛在的國有資產流失。
四、結語
經營性事業單位資產規模相當龐大,在對單位國有資產進行統籌管理時,應當組建內部資產主管部門。同時,以資產屬性為根據進行資產經營模式的優化設計,促進資產綜合價值的提高。此外,也要提高資產管理意識、強化資產管理規范性、建立健全監督機制,以此促進單位國有資產整體管理水平和綜合效益的提高,推進單位可持續健康發展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羅煜婧.基層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的幾點思考.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20(02).
2.柳忠旭.加強經營性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的思考.商訊,2019(36).
3.王敏.加強基層單位國有資產管理的幾點思考.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9(11).
4.張忠強.關于加強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的幾點思考.大眾投資指南,2019(09).
(責任編輯:蘭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