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金龍
摘 要:高等學校所屬企業體制改革是中央的決策部署,在當前高校逐步復工復學情況下,湖北省地方高校如何推進所屬企業體制改革,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中央下達的改革任務,是當前湖北省地方高校急需解決的問題。本文分析了湖北省地方高校所屬企業改革的重點與難點,并就推進地方高校所屬企業的體制改革提出了政策建議。
關鍵詞:地方高校;所屬企業;體制改革;路徑
2018年5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高等學校所屬企業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7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高等學校所屬企業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8〕42號)(以下簡稱《意見》),全國開啟了高等學校所屬企業體制改革的序幕。作為高等教育大省的湖北省,2019年9月印發《湖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湖北省地方高校所屬企業體制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鄂政辦發〔2019〕48號),指導湖北地方高校開展所屬企業體制改革。在當前高校逐步復工復學情況下,湖北省地方高校如何推進所屬企業體制改革,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中央下達的改革任務,是當前地方高校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 湖北省地方高校所屬企業基本情況分析
1. 校辦企業數量眾多,人員編制復雜
湖北省是高教大省,具備普通本專科招生資格的高等學校127所,其中含部委所屬院校8所。據不完全統計,除在鄂部屬高校以及無所屬企業的省屬高校外,地方高校中有所屬企業的高校達40多所,共涉及所辦企業200多戶,企業資產總額近40億元,涉及企業員工2900多人,其中,事業編制員工800多人,非事業編制員工2100多人。在高校所辦的企業中,湖北大學、三峽大學、武漢科技大學、長江大學、湖北工業大學、 武漢工程大學、江漢大學等高校的所屬企業數量較多,占上報企業總數的60%多,辦學地點在武漢的高校所屬企業數量多,占上報企業總數的50%以上。地方高校不論從所辦企業高校數量、所屬企業數量、企業資產規模以及涉及人員,在全國省市中都比較靠前。
2.校辦企業所有制形式多樣,效益普遍低下
地方高校所屬企業多的特點不僅體現在數量上,還體現在企業形式上。據初步統計,200多戶企業中,包括公司法人150多戶(其中有限公司135戶)、非公司企業(獨立法人)40多戶、非獨立法人10戶,有近1/4高校所屬企業尚未完成公司制改造。企業形式多種多樣,包括公司制企業、國有企業(國有獨資、國有控股和國有參股形式)、全民所有制企業以及大集體性質的企業。從企業次級來看,一級、二級、三級企業都有,其中70%為處置難度較大的一級企業。在企業利潤方面,根據統計顯示,截至2017年,地方高校所屬企業的經營業績不佳,整體盈利水平低,僅13所高校的22戶企業共上交國有資本收益2000多萬元,80%以上高校所屬企業無國有資本收益上交。200多戶企業的凈利潤合計6300萬元,整體資產收益率、權益收益率分別為2%與 4.78%,剔除3戶房地產企業之后,190多戶企業的凈利潤合計為900萬元,且所屬企業免費或低價占有、使用學校的資產,其會計成本(顯性成本)顯著低于經濟成本,在這種情況下,所屬企業整體還處于實際虧損狀況。地方高校所辦企業不論從企業規模、經營狀況、盈利水平還是企業規范上,相較部屬高校所屬企業和江浙發達地區高校所屬企業都要落后。
3.校辦企業體制改革起步晚,進程緩慢
國家歷來重視高校所屬企業的規范和發展,其中,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要逐步實現高校與下屬企業剝離;2016年,印發了《關于從事生產經營活動行政事業單位改革的指導意見》的通知,要求穩步推進機關和事業單位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2018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又通過了《高等學校所屬企業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中央先后三次要求對包括高校在內的行政事業單位所屬企業進行清理規范,促進高校集中精力辦學。湖北省地方高校在前兩次改革中認識不足,起步比較晚,進度緩慢,很多高校的調查摸底和基礎數據收集才剛剛啟動,基礎還比較薄弱,相比較上海、江蘇、山東等前期改革比較深入的省市,改革任務還比較重。
二、 湖北省地方高校所屬企業改革的重點和難點
(1)認識不足,存在畏難情緒。部分高校的主要負責人對高校所屬企業改革的思想認識還與《意見》不一致,不能很好地領會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精神,主觀上還想繼續新辦企業,擴大所辦企業的規模,對文件理解有偏差;有些高校對改革不積極,不愿面對改革的矛盾和困難,解決問題的辦法不多,有畏難情緒,一味等待上級的指示和督促,改革進展緩慢;有的高校所屬企業負責人及員工對改革有抵觸情緒,參與改革積極性不高,這些都嚴重影響改革的進程。
(2)歷史遺留問題多,利益矛盾突出。高校所屬企業普遍存在企業事業不分、監管缺位、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資本運營效率不高等問題;高校的更名、合并、分立,以及內部機構的頻繁調整,使所屬企業一直處于變化中,學校內部多部門管理企業,存在“多管齊下”的現象,管轄主體不明;企業內部也沒有建立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管理模式上校企不分,管理機制事企不分,在改革中牽扯收益分配、資產轉移、人員調整、債權債務主體改變等多種利益格局的重置,協調難度大;企業自身也存在很多歷史遺留問題,企業長期遺留的債權債務由于原始證據不足、人員流動或流失、有效訴訟時效等原因,在處理時受事發背景、管理體制、管理制度和人事關系的影響,處理起來很困難。
(3)情況復雜,多項改革交織。高校預算管理體制的變化和業務主管部門對高校財務、資產等的管理關系直接影響所屬企業改革,需要進一步理清和明確;高校所屬企業以后勤保障類居多,占所屬企業的40%,此次所屬企業改革必將引發高校后勤的深度改革,所屬企業改革與高校后勤改革交織;部分高校所屬企業直接投資興辦所在高校的獨立學院,形成實際的“校中校”辦學,此次所屬企業改革也將與獨立學院的獨立、劃轉的改革交叉;所屬企業的改革將強化高校的科技成果轉化,這必將引起高校科研體制、科技成果轉化的重大變革;所屬企業的改革牽動了高校其他管理體制改革,其中有些改革單靠高校的力量難以推進,需要上級部門統籌協調推進。
三、 湖北省地方高校所屬企業改革的路徑
(1)明確主體、壓實責任。高校是此次所屬企業體制改革的責任主體,高校主要負責人要把思想認識統一到中央的決策部署上來,明確改革的工作要求,嚴肅工作紀律,建立統一協調、分工負責、運轉高效的工作機制,制定所屬企業改革時間表和路線圖,嚴格執行“三重一大”決策程序,審議決策改革重大事項,及時研究解決改革中遇到的各類問題,切實做好改革風險應對預案,加強政策宣傳和引導,切實做好教職工思想教育工作。
(2)全面清理,科學分類。高校要委托具備相應資質的中介機構,按照不重不漏的原則,對所屬企業產權關系、資產狀況、債權債務、人員情況以及歷史原因、涉及司法程序的遺留問題進行全面清理。要充分考慮高校和企業的歷史變革和名稱變化,利用國家工商信息系統等信息技術手段,全面摸清所屬企業數量和基本情況。對于企業歷史問題和特殊問題,要充分走訪調研,從歷史檔案、老職工和知情人等處做好證據和佐證搜集、整理,全面還原企業的發展歷程和面貌,防止漏報、錯報和信息不全導致的問題,為改革提供精準的資料;在全面摸底排查結果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按照清理關閉、脫鉤剝離、保留管理和集中監管的要求,制定“一校一方案”“一企一策”,對高校所屬企業進行明確分類,科學制訂改革方案,在保持企業與人員穩定、維護學校權益、有利于學校聚焦主業的基礎上,積極、穩妥、有序推進所屬企業體制改革工作。
(3)清理多數,保留少數。高校所屬企業與高校的教學、科研關聯度大多不高,且企業經營狀況不佳,大部分處于停業或半停業狀態,根據改革的要求和目標任務,高校所屬企業可以通過注銷關閉、無償劃轉、脫鉤剝離等方式清理掉大部分企業(至少90%以上),僅僅保留少數與教學、科研息息相關,高校后勤服務必不可少的企業。對于“僵尸企業”、空殼企業和長期虧損、扭虧無望、不具備持續經營條件的企業,通過注銷、撤銷、破產等方式直接進行清理關閉;對于與高校教學科研不直接相關或者關聯性不強的企業,堅決進行剝離脫鉤,或整體劃轉至省國資委監管的國有企業集團;對于與高校教學科研直接相關,經研究確實需要申請保留的企業,可保留并由高校資產經營公司統一管理,同時將資產公司及保留企業納入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體系。
(4)先易后難,打包劃轉。對“僵尸企業”,確定需要注銷、債權債務清晰、清理處置相對容易的企業,立即啟動清理注銷程序,在市場監管部門的配合下,清理注銷企業;對問題較多、手續不全、處置難度大的企業,盡量收集相關證據和佐證材料,達到注銷的條件,進行注銷,確實達不到注銷條件的進行“冷凍”,在賬務核銷后,封存企業相關資料,待關閉條件成熟時,(轉72頁)(接78頁)再按正常程序辦理工商注銷手續;對需要劃轉的企業,以學校為單位集中打包,將劃轉企業的資產、債權債務、人員安置及遺留問題一起打包給接收機構,由接收機構完成打包企業的債權債務清償、注銷關閉等后期工作。在人員安置方面,對留用的非事業編人員,人隨企業走,待遇不降低;對解聘人員,在政策范圍內進行就高原則補償,盡可能維護職工利益最大化。對事業編人員,可選擇留在企業或回到學校,對于選擇回到學校的人員,可以借鑒山東、上海和試點部屬高校的做法,采取“身份在學校,崗位在企業”的過渡方式,給予人員一定的緩沖期,確保人員和企業的穩定;確實需要申請保留的企業,經履行國有資產監管職責的機構批準后,納入高校資產經營公司統一管理,嚴格按照現代企業制度運營。
(5)改革徹底,不留尾巴。此次改革要首先明確企業資產產權關系,進行確權,屬于高校的資產全部回歸高校,屬于企業的資產列入改革范圍,剝離的企業不再允許使用高校資產(有形和無形資產),保留的企業再使用高校資產,高校要作價收費,不再無償使用;高校為推進改革工作發生的各類收入、支出應列入高校預算,高校自身確實難以解決的,可以申請財政支持;所屬企業員工要明確身份,改革后不再有企業內的“事業編制人員”,所有事業編制人員可選擇留在企業或回到學校,完成身份確認,在保留企業(含出版社、科技園、設計院等)工作的事業編制人員,身份在高校,按派出人員管理,不在企業取酬;改革后,原則上高校不再新辦企業,保留企業也要納入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平臺,由高校代表政府依法履行出資人職責。
(6)加強指導,嚴格考核。加強對所屬數企業體制改革的指導和督導,發揮高校所屬企業體制改革領導小組和專家組的作用,對湖北大學、三峽大學、武漢科技大學、長江大學、江漢大學等所屬企業數量較多的高校和試點高校,加強入校督導和指導,對企業改革中面臨的共性問題和特殊問題,加強研究,積極尋找對策;協調政府相關部門,在法律和制度允許的范圍內,為改革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和服務;將高校企業體制改革工作納入領導干部的考核和經濟責任審計中,審計和紀檢部門全程參與,加強對改革工作的監督檢查,確保改革的有序進行和國有資產的安全、完整。
(責任編輯:王文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