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藍,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因為飾演電影《烈火中永生》里江姐一角,為幾代觀眾所熟知。此外,她還在《革命家庭》《龍須溝》《林家鋪子》等影片中塑造了許多深入人心、至真至善的銀幕形象,曾獲新中國“22大影星”、金雞獎終身成就獎、“最美奮斗者”等榮譽。近日,這位將畢生獻給電影事業的老藝術家在北京去世,享年99歲。
用生活滋養角色
于藍1921年出生于遼寧省岫巖縣。“九·一八”事變發生后,于藍一家逃難到關內,幾經輾轉勉強立足于北平。當時她經常見到日本的裝甲車在城里橫行無忌,感覺車輪就像碾過自己的胸口一樣,“那時唯一的愿望就是參加抗日。”1938年,懷著對革命的無限憧憬,年僅17歲的于藍穿越封鎖線來到革命圣地延安,先后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延安女子大學學習。1940年,于藍被調到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實驗劇團,成為了正式演員,開始了長達70多年的革命文藝生涯。
本以為演戲只是玩兒,啟蒙老師熊塞聲給她上了一課,“表演可不是玩兒,這是一個戰場。”于藍慢慢明白文藝能喚醒民眾參加抗日,她從事的原是一項神圣的事業。
作為在延安文藝座談會哺育下成長起來的一代演員,于藍牢牢記住了撲向火熱的生活這一藝術創作的鐵律,并貫穿了她的電影生涯。
在《龍須溝》中,于藍飾演的是一位有著多重性格的北京婦女“程娘子”。由于不確定自己能否勝任這個角色,她便去了天橋一帶,觀摩老百姓生活狀態;也去了德勝門曉市,揣摩婦女數票子時的神態和揮雞毛撣子的動作;還去過很多大雜院,與勞動婦女一起工作、一起生活。經過反復練習之后,于藍最終找到了角色的感覺。
她總是深入到人民群眾中,從最真實的生活細節中捕撈塑造人物的根基和靈感。她總結自己的表演藝術,“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永遠的“江姐”
“江姐”這個人物形象,在一代中國人心目中,幾乎就等同于于藍的那張臉。事實上,也是于藍第一個發現了這一題材,并牽頭把它搬上了銀幕。
1961年,于藍在醫院偶然讀到了小說《紅巖》的幾個片段。她被這個故事深深打動,一出院便找到書的完整稿,一口氣讀完。“在那些日子里,江姐的影子在我的腦海里反復出現”,感動之余,于藍產生了將《紅巖》搬上銀幕的想法。
如今,許多人回想起江姐,印象深刻的總是她繡紅旗和平靜赴死的樣子。于藍準確的演繹,為人物賦予了不同于臉譜化英雄人物的生動靈魂。回憶起這一角色時,于藍表示,“我就因為她這樣面不改色、心不跳,我就是為她這種忘我的、全心全意為理想獻身的崇高氣節所震撼,所以愿意扮演這個角色。”
為了寫好劇本,于藍和導演水華前往北戴河、重慶、成都、貴州等地采訪,與《紅巖》的作者進行了深入交流,廣泛接觸了從斗爭中幸存的共產黨人。光是整理出來的資料就有20萬字。從大量真實的素材中,于藍觸摸到了江姐真實的性格特征——冷靜沉著,隨時準備犧牲,但并非毫無牽掛,并非鐵石心腸。
同樣憎恨日本侵略者,同樣被敵人抓過、坐過敵人的大牢,同樣懷著永遠跟黨走的堅定決心……相似的人生道路和經驗,讓于藍把江姐“演活了”。當江姐被敵人從牢房里押出去,那一句平靜而深情的臺詞:“同志們,永別了……”讓人深信江姐也一定會這么說。
兒童電影拓荒者
1971年,于藍在干校勞動時不慎從屋頂跌下嚴重受傷,面部神經受損,她不得不告別心愛的舞臺。雖然無法繼續從事心愛的演員事業,于藍的一生依然與中國電影牢牢聯系在一起。
1981年,于藍以花甲之年受命組建兒童電影制片廠,并出任首任廠長。回憶起當年的情景,于藍說:“得知這個消息是在六一前夕,剛好是我過60歲生日的時候。按照現在的規定,60歲應該退休了,但黨和人民需要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沒有半點猶豫。”
白手起家,談何容易。兒影廠成立之初條件非常艱苦。起初兒影的廠房,只能設在北影廠傳達室邊一排楊樹后面,臨時建造的一排極其簡陋的平房里,一些拍攝設備和辦公用具都是于藍向廠家打欠條賒賬借來的。為了招兵買馬,解決拍片的經費不足和器材短缺,于藍四處奔走,一刻也不停歇。
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右手無名指比別的指頭短一截,就是那時的一次事故造成的——當時冬天沒有暖氣,門是用幾根彈簧繃住的。一次于藍開門時,手指不慎被截斷,其實當時的醫療條件可以通過住院后做多次手術接上。但于藍想到剛建廠,“那么多事等著我做,哪有時間啊!我想反正我又不彈鋼琴,手指頭不要了,縫上傷口就回來工作了。”
兒影也缺人才。于藍就不拘一格用人才,同意美工拍片,“我這個人有這么點好處,發現有才能的人,就給他們發揮的機會,看看他們的才能怎么樣。”
在于藍任廠長的那十多年,兒影廠的導演陣容可謂“豪華”,張藝謀、馮小寧、張建亞、謝小晶、田壯壯……這些后來蜚聲國際的導演,曾在兒影廠完成了他們最初的實習作品。十多年里,兒影廠先后拍攝了《四個小伙伴》《應聲阿哥》《紅象》《少年彭德懷》《鴿子迷奇遇》《哦!香雪》等兒童電影,這些電影溫暖和陪伴了一代代孩子的成長。
除了帶領兒影廠開創了新中國電影事業的第一個高峰,于藍還先后領導創立了中國兒童少年電影學會、中國電影童牛獎、中國國際兒童電影節,為傳播中國兒童電影文化、推動兒童電影的國際交流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對于名與利,于藍始終保持著老一輩藝術家樸素的平常心,她在世時常說:“你們也別叫我藝術家,更不要叫我大明星。我就是一個文藝工作者,干了一輩子的文藝工作。”
(一航整理)
·于藍精彩語錄·
1.在我自己的表演生涯中,每個角色誕生的過程,都給我帶來了許多難忘而幸福的經歷。人民群眾是我的好友,也是我的老師,給了我創造的依據和活力。
2.我做出什么了不得的貢獻嗎?演員就是最占便宜。我們那么多人在攝制組里,人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江姐。你是不是就比別人貢獻更大?一點也不是。別人貢獻并不見得比你小,只不過他擔任的那個職務,比如說就是拿道具,觀眾看不到。你不能那樣去比,那樣去衡量。
3.我沾了江姐太多的光,難為情;我希望大家忘了我這個演員,而永遠記住江姐和江姐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