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事本》:
一天和朋友聊天,我說起每天寫日記的習慣,朋友有些驚訝,我解釋說,“因為人的大腦內存是有限的,沒有記錄,新的信息一來就把舊的沖走了,時間久了慢慢就不記得發生過什么。”
小時候,班級的第一名總是被一個小女孩占據,她看起來普普通通,并不比任何人聰明。后來我按捺不住好奇心,想去找老師詢問,結果,在辦公室偶遇小女孩抱著作業本,追著老師問:“老師,剛才您講的有一道題我沒有聽明白……”在這樣的快速時代,我們既要保持快,更要學會慢。速度很重要,但節奏更重要。記錄,不僅可以找到不同的視角省察生活,也能給自己更多停下來的時間去思考人生。和菜頭曾這樣寫道,“誠實地記錄你的生活,選取那些你認為有趣的片段,不要用文辭去做修飾,不要考慮文字的長短,不要在意結構和文筆,寫下來就好。真實自有它的力量,生活自有它的意蘊?!?? ? ? ? ? ? (蔡慧蕓)
《讓知識穿過身體》:
我讀小學時,媽媽就參加駕校考試,拿到了駕駛證。當時教練還說她學得很快,算是女學員里比較有天賦的。但是,現在我已經上了中學,她依然操作不太熟練,很少自己開車上路。有時我很疑惑:媽媽明明參加了培訓,通過了考試,拿到了證書,為什么還是不會開車呢?其實,學習知識猶如吃飯,人吃進去的飯在胃里消化,到腸內吸收營養,然后輸送到身體的各部位,形成新陳代謝,生命活動才得以順利進行。學習知識也是如此,我們把接收到的知識通過個人的消化,進行吸收和運用,才能轉化為自身的能力。如何吸收知識,比學富五車更加重要。 ? ? ? ? ? ? ? ? ? ? ? (劉思諾)
《讓知識穿過身體》:
明明在學校學習了好幾年英語,補習班也沒少上,可遇到老外依然磕磕巴巴,不知道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難題,我可是為此苦惱不已。遭遇了幾次這樣的尷尬后,我決定苦練口語。我性格內向,本來話就少,又要面子,怕說錯了丟臉。所以,我練習的方法就是自言自語——跟自己說話,演講給自己聽,給自己講故事,演戲給自己看。在這個過程里,我逐漸熟悉了那些已知的單詞、句型和說話方式,通過反復練習,在之后的表達中運用起來就很自如了。漸漸地,為了提高交流的質量,自然就會不斷增加更多知識的輸入了。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不斷尋找更好的學習方式,使知識內化為成長的力量更重要。 ? ? ? (尼克)
《魯迅的“神回復”》:
初中時,我是一個比較頑皮的女孩子。教數學的是一個女老師,姓嚴。嚴老師人如其名,非常嚴肅,對我們要求也很嚴格,可我總是當作耳旁風。直到有一天,我和幾個同學在自習課上玩耍,不巧正好被她抓住。我們嚇壞了,心驚膽戰。到了辦公室,她把我們一一叫進去。輪到我走進去時,她盯了我許久,才開口打破了沉寂:“曉曉,你頭腦靈活,思維也很敏捷,正適合學數學。你是一株值得培育的花朵,不要埋沒自己的天賦,明白嗎?”一番語重心長的話語,讓我有了很大的感觸——我一直以為自己就是一只丑小鴨,沒想到在嚴老師眼里也有變成白天鵝的可能!為了不辜負嚴老師的期望,我開始努力學習了,尤其是數學。 ? ? ? ? ? ? ? ?(鐘曉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