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向前 汪自力 何鮮峰
摘 要:結合當前我國堤防工程管理實際,分析了堤防風險管理和風險標準制定中存在的多樣性評估需求與現有功能單一的矛盾、風險標準的客觀需求與現實缺位的矛盾、標準制定中專家與公眾對堤防風險認知差異的矛盾等;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從聯系與發(fā)展、矛盾與統一等視角,深入分析了堤防風險管理的哲學本源,闡釋了標準和標準化對象的辯證關系、互動關系,探究了堤防風險管理標準化活動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提出在制定堤防風險標準時,要綜合考慮我國東、中、西部區(qū)域經濟、社會、環(huán)境在發(fā)展中的不平衡性,堤防風險評判指標體系應兼顧生命損失風險、經濟損失風險和社會環(huán)境損失風險,應充分認識堤防風險標準與堤防管理的相互作用、相互促進關系;進而,以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論、認識論、矛盾論為指導,就如何建立與經濟發(fā)展水平相適應的堤防風險標準、如何合理構建堤防風險評判指標體系、如何定期開展堤防風險標準修訂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堤防;風險標準;哲學思考
中圖分類號:TV871.2 文獻標志碼:A
doi:10.3969/j.issn.1000-1379.2020.09.013
Abstract:Combining with the current practice of dike project management in China,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diversity assessment needs and the existing single functio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objective demand of risk standard and the absence of reality a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experts and the differences in public cognition of dike risk in the process of standard formulation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standpoint, viewpoint and method of Marxist materialist dialectic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philosophical origin of dike risk manag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onnec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contradiction and unity, illustrated the dialectical and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ndards and standardization objects and explored the law of standardization activities and development of dike risk management. It was suggested that the imbalance of economic,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 in the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of China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when formulating the risk standards for levees. The risk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levees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the risks of life loss, economic loss and social environment loss. The interaction and mutual promo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isk standards and dike management should be fully understood. Furthermore,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t theory of practice, epistemology and contradiction, som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on how to establish the dike risk standard suitable fo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how to reasonably construct the dike risk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how to regularly carry out the revision of the dike risk standard.
Key words: dike; risk standard; philosophical thought
當前,在堤防風險管理和風險標準制定方面,需求與現實間還存在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如何認識這些矛盾、化解矛盾,需要一定的哲學思維。用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立場觀點,站在聯系與發(fā)展、矛盾與統一等角度分析和探尋堤防風險管理的哲學根源,對于我們科學構建堤防風險標準、保障我國堤防安全、實現社會的和諧具有重要意義。
1 堤防安全標準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截至2018年年底,我國已建成5級以上江河堤防31.2萬km,保護耕地4 100萬hm2,保護人口6.3億人[1],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中發(fā)揮著重要的基礎作用。但任何事物的發(fā)展變化都有其兩面性,堤防工程在帶給我們巨大防洪效益的同時,受外部洪水、地質條件和自身工程質量、材料性能劣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也存在一定的潰堤風險。在黨和國家全面推進“創(chuàng)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fā)展理念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今天,針對堤防工程安全和潰堤風險這對矛盾,必須抓住和控制矛盾的主要方面,管控好堤防風險,才能使堤防工程更好地服務于國民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同時也是落實“水利工程補短板,水利行業(yè)強監(jiān)管”的水利改革發(fā)展總基調在堤防安全管理中的一個有力抓手。
1.1 堤防安全評價內容的多樣性需求與現實評價體系單一性的矛盾
任何工程都不是百分之百安全的,堤防工程也不例外。堤防一旦失事,不但會摧毀工程自身,而且會給廣大保護區(qū)帶來嚴重的人身傷亡和經濟、社會、環(huán)境損失。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化和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的不斷提高,堤防保護區(qū)內群眾的公共安全意識不斷提升,社會財富和人口密度迅速增長。上述變化使我國和發(fā)達國家一樣,難以承受堤防失事造成的巨大損失和影響。但是,我國堤防安全形勢仍然嚴峻,僅2017年全國就損毀堤防40 763處、7 922.41 km[2]。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和五大發(fā)展理念,對堤防工程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管理部門在消除工程隱患、保障工程安全的同時,放眼關注保護區(qū)內的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經濟安全、社會安全和環(huán)境安全。因此,迫切需要在進行堤防工程安全評價時,將堤防工程安全和下游經濟、社會及環(huán)境安全作為一個有機整體通盤考慮,通過對影響堤防工程安全的相關風險進行系統分析,為堤防管理科學決策提供技術支撐[3]。
目前傳統的堤防設計和安全評價方法,是通過堤防級別來反映堤防的重要程度,采用的是單一的以工程安全為中心的評價標準體系,關注的重點是堤防自身的安全。因此,堤防管理的多樣性需求與現有標準間的矛盾依然突出。
1.2 區(qū)域發(fā)展不平衡與標準專一化的矛盾
標準化工作作為一種專業(yè)化的技術實踐活動,具有明顯的時效性和目的性。制定的標準要根據對象、內容的不同而變化,否則就會犯形而上學的錯誤。標準的內容在不同條件下有不同的適用范圍,應用中若采用“一刀切”,則會出現片面、失衡和“水土不服”的情況。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經濟全面高速發(fā)展,經濟實力日益增強。但我國國土遼闊,自然資源和人口分布很不均勻,區(qū)域環(huán)境差異較大。區(qū)域環(huán)境差異,導致我國的區(qū)域經濟在東西部之間、南北部之間呈現明顯的不平衡狀態(tài),差異較大。對大部分技術標準而言,這種區(qū)域環(huán)境和經濟上的差異,對標準的適用性不會造成很大影響。但若在全國采用統一的堤防風險標準,各地則會因標準執(zhí)行后的達標要求,而去根據實際情況大力改善堤防工程安全狀態(tài),以便將堤防風險控制在可接受水平,從而使經濟水平相對較低地區(qū)感受到較大的經濟壓力,甚至可能進一步影響地方經濟發(fā)展,形成不良循環(huán)。因此,當前我國區(qū)域經濟、社會發(fā)展的不平衡性與標準的專一化之間還存在矛盾。
1.3 風險標準制定中專家與公眾對堤防風險認知差異的矛盾
堤防風險概念在哲學層面的理解有兩種不同的取向:技術的取向和文化的取向[4]。這兩種取向反映的是關于堤防風險概念的不同本體論、認識論和價值論的觀點。技術取向反映的是專家的認知,而文化取向反映的是公眾的認知。這兩種不同取向的堤防風險概念,會給風險標準的制定產生不同的影響。風險研究中可能最根本的分裂在于兩種矛盾的風險概念的支持者。一方將風險看作客觀給予的,由物理事實所決定,而另一方將風險看作獨立于物理事實的一種社會構建物[5]。
從其他學科的風險評估實效來看,風險的科學評估與公眾的風險感知之間經常會存在分歧,如近年在多城市頻頻發(fā)生的PX項目環(huán)評風波。最初,這些分歧往往被認為是公眾的認知不足,或是公眾受某些流傳的錯誤概念影響的非理性思維。一般的認知告訴大家,科學能夠提供精確的計算并揭示事實的真相,但現實中科學在提供精確計算和確定無誤的事實方面,并非無懈可擊和從不犯錯,因為精確計算和揭示事實真相所依賴的信息或邊界條件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推論或假設,造成其結果只是揭示風險的局部,而不是全局。在理論評價之外的是人們現實的生活體驗和生活價值,而主觀性又是這些體驗和價值突出的特點。這種主觀性往往被看作公眾的認知局限,或者公眾的非理性思維,然而這些生活體驗和價值觀念來源于最直觀和最具體的生活歷練,具有廣泛的生活基礎和難以辯駁的說服力。
因此,在制定堤防風險標準時,要充分考慮專家與公眾對堤防風險的不同理解和思維,處理好不同群體間利益訴求差異的矛盾,做到專家與公眾的統一,科學與常識的統一。
2 堤防風險標準制定中的哲學思維
在標準制定過程中,標準與標準化對象是標準制定活動與發(fā)展的基礎,充分認識、了解標準和標準化對象的辯證關系、互動關系,對正確把握標準化活動和發(fā)展規(guī)律具有重要意義。
2.1 堤防風險的普遍性與特殊性
首先,我國堤防工程類型多、堤線長、分布廣,運行條件差異大,堤身堤基隱患分布隨機性強,各地的堤防都有其獨特性,影響工程安全的各種內外因素是相互聯系的,且聯系是普遍存在的。聯系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決定了堤防工程的失事風險是一種客觀存在,是真實的,獨立于主觀認知,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無論從南到北,還是自東到西,各種形式和材質的堤防都普遍存在風險,不同的只是風險大小而已。因此,在制定堤防風險標準時,技術上不僅要具有先進性、科學性,同時也要有普遍性,要能夠兼顧不同類型、地域和等級的堤防工程。
其次,風險標準的擬定要兼顧不同地區(qū)的特殊性。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自改革開放以來,因我國東西部之間地理位置、資源優(yōu)勢、政策導向等因素的差異而造成我國經濟水平總體呈自東向西逐步下降趨勢。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qū)的區(qū)域生產總值1978年分別為1 514億元、750億元、726億元和486億元,差別不甚明顯;但到2017年,區(qū)域生產總值分別為449 681億元、179 412億元、170 955億元和55 431億元[6],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qū)區(qū)域生產總值依次降低,但東部地區(qū)比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qū)之和還要高出43 883億元。這些事實說明,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qū)受區(qū)域經濟要素的影響,經濟差別越來越大。在制定風險標準時,要充分了解系統中所有的風險,這一系統不僅限于堤防本身,還應包括下游受影響地區(qū)的經濟、社會、環(huán)境等因素。較低的風險標準可以節(jié)省堤防工程的維修、加固資金,但也會增大堤防下游地區(qū)的損失風險;而過高的風險標準又會造成維護、加固和管理成本的飆升[7-8]。
此外,我國幅員遼闊,東、西部地區(qū)在人口密度、經濟發(fā)展水平、文化、社會心理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各地的自然條件、社會發(fā)展程度、歷史背景和社會人文條件有很大不同,各地對不同風險的容忍程度和經濟損失承受能力也有較大差異。因此,在堤防風險標準的制定中需要綜合考慮東、中、西部地區(qū)在經濟發(fā)展上的不平衡性,以及不同區(qū)域間人口、社會、自然環(huán)境等方面的差異性。
2.2 堤防風險評判指標體系的標準化和多樣化間的對立統一
堤防風險評判指標的標準化需要通過統一化、通用化、系列化等手段,降低堤防風險管理中不必要的多樣性,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而風險評判內容的多樣性決定了堤防風險評判指標的標準化和多樣性之間存在對立統一關系。
首先,在制定堤防風險評判指標時,既要講標準化、規(guī)范化,又要講特殊性、多樣性,風險評判指標的多元化和多樣性會影響標準化,而沒有標準化就很難實現堤防風險評估和技術管理的統一。標準化不應該是評價指標體系單一指標、單一因素的標準化,而是便于進行堤防風險評估和管理的標準化,是其參數體系的標準化。
其次,在制定堤防風險評判指標時,既要考慮涉及學科的不同,又要考慮風險評估的有機統一。堤防的風險評估涉及水工、水文、地質、結構、滲流、監(jiān)測、社會、人文、經濟、環(huán)境等不同學科,不同學科之間又存在交叉、融合,若將之均納入堤防風險評判指標體系,則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會給技術和管理人員增加很多不確定性和工作難度。針對這對矛盾,要通過分析識別主要矛盾,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并從主要矛盾入手去解決問題。目前,國內外比較公認的風險分析內容包括生命損失風險、經濟損失風險和社會環(huán)境損失風險等,因此在制定堤防風險評判指標體系時應兼顧生命損失風險、經濟損失風險和社會環(huán)境損失風險。
再次,堤防風險評判標準的標準化與多樣化看似矛盾和對立,實則是辯證統一的。標準化確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指標體系過于繁雜,但通過標準化工作中的模塊化,可以兼顧風險評價內容的多樣性。這種減少和豐富的過程自然會提高效率、節(jié)約成本,使得人們對堤防風險的認識在標準化和多樣性的對立統一中獲得平衡。
2.3 堤防風險管理能力的量變與質變
堤防工程及其險工險段點多、線長、面廣,鑒于各地工程情況、人員素質、技術能力差異較大,在缺乏前期工作基礎的情況下,僅通過制定相關標準,想在短期內全面提升全國堤防工程的風險管理水平和能力,是不符合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馬克思唯物辯證法的質、量互變規(guī)律告訴我們,事物的發(fā)展過程,會經由量變和質變兩種狀態(tài),當量變發(fā)展到一定程度時,才會引起質變過程。堤防工程風險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改變也是一種事物變化過程,同樣遵循唯物辯證法量變與質變規(guī)律。因此,在建立堤防風險管理機制過程中,應分階段逐步推進。首先,應以加強堤防險工險段管理為抓手,經過5 a左右的時間,初步建立滿足不同區(qū)域的堤防風險評價標準、規(guī)范體系,建立3級以上堤防險工險段風險管理機制;然后,再通過8~10 a的努力,進一步完善相關標準、規(guī)范,進一步健全3級以上堤防風險管理機制;在階段目標完成的基礎上,使全國堤防工程管理單位的風險管理能力得到較大提升,堤防風險管理水平逐步發(fā)生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進而,結合實際情況,分批將堤防風險管理機制擴展到所有堤段。
2.4 堤防風險標準與堤防工程間的作用與反作用
在堤防風險標準制定后,堤防工程的安全運行受風險標準的約束,即需要符合標準的規(guī)定,這就是堤防風險標準對堤防工程的作用;反之,堤防工程對堤防風險標準也會產生反作用。
首先,制定的堤防風險標準必須符合實際需求,當堤防風險標準同堤防管理水平相適應時,將有力推動堤防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當堤防風險標準不適合堤防安全管理發(fā)展要求時,將嚴重阻礙堤防安全管理工作的完善。若堤防風險標準過于超前,則會導致大量資金和資源投入到堤防工程中,影響區(qū)域內經濟、社會、文化等其他方面的發(fā)展;若堤防風險標準落后于實際,雖然表現為堤防安全管理水平也會有所提升,但不能達到預期規(guī)模和速度,使堤防工程的綜合效益難以得到充分發(fā)揮,這就是堤防風險標準對堤防工程的作用。
其次,在經過充分調查研究基礎上制定的風險標準,在批準發(fā)布后的一段時間里是穩(wěn)定的,但風險標準所反映的堤防工程是動態(tài)變化的,風險標準的相對穩(wěn)定性和堤防工程的絕對動態(tài)性之間存在矛盾。隨著堤防工程在運行過程中的不斷發(fā)展變化,矛盾越來越突出,就需要對風險標準進行適當修訂和調整。風險標準的相對穩(wěn)定性服從于堤防工程的動態(tài)性,這就是堤防工程對風險標準的反作用。
再次,風險標準和堤防工程的辯證關系,有許多復雜情況,但基本的相互作用過程是風險標準和堤防工程之間由適合到不適合,經過不斷修訂、補充達到新的適應關系,循環(huán)往復,不斷前進。但上述適合與不適合不是絕對的,該過程在時間維度上是一個無止境的循環(huán)上升過程。每循環(huán)一周,堤防的風險標準就上升到一個新的水平,在功能維度上是一個不斷發(fā)展的過程,根據客觀需要增加新功能,制定新標準,逐步完善與經濟技術發(fā)展水平相一致的堤防風險標準及評價系統[9]。
3 哲學視野下建立堤防風險標準的建議
“水利工程補短板,水利行業(yè)強監(jiān)管”的水利改革發(fā)展總基調,要求堤防工程管理單位逐步更新管理理念,改變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而堤防工程風險標準的制定和風險管理機制的實施將是改變堤防工程管理模式、提高工程管理水平的基礎,建立堤防風險標準是一項涉及多層次、多學科的系統工程。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認為,實踐是認識的源泉,是認識發(fā)展進步的根本動力,也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實踐與認識之間是辯證統一關系,實踐決定認識,而認識又對實踐產生正面或反面的反作用。符合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的認識會促進實踐的發(fā)展,而片面的、錯誤的認識則會阻礙實踐的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矛盾論認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統一體,矛盾雙方既是對立的,又是相互統一的。堤防風險評判標準作為一項多層次、多學科的系統成果,其內在各因素之間存在相互聯系和作用。因此,以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認識論和矛盾論為指導,對建立堤防風險標準體系具有方法論意義。